區塊鏈顛覆保險業 「信任危機」良方可尋

區塊鏈顛覆保險業 “信任危機”良方可尋

發佈日期: 2018-07-18 10:00

區塊鏈顛覆保險業 “信任危機”良方可尋

保險行業由來已久,是一種以貨幣形式平攤的社會風險轉嫁機制。我國《保險法》中所定義的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目前我國有數百家擁有資質的保險公司,在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保險也已經深入了我們的生活。隨著“互聯網+”生活方式的普及,保險品種越來越多,購買保險也越來越方便。

作為金融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保險行業也同樣面臨著新技術出現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數字化保險和定製化保險成為了保險行業內熱議的話題,各大傳統保險公司逐漸開始嘗試將傳統業務模式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相結合,並發展出了一種全新的業態。同樣,傳統保險業務與區塊鏈的結合也成為了行業關注的焦點。

2016年10月,德國安聯、慕尼黑再保險、瑞士再保險、荷蘭全球人壽和蘇黎世保險公司聯合發起了B3i區塊鏈保險聯盟。B3i的全稱為blockchainInsurance Industry Initiative, 目前有15個成員,均為保險行業和再保險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在國際再保險市場上佔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該組織的願景是共同開發區塊鏈技術在保險行業中的應用潛力,實現區塊鏈技術在保險行業中的商業落地項目,提高保險行業工作效率,打造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行業協作方式。

與各大超級賬本項目類似,B3i也採用了成立獨立公司的運營方式,在瑞士成立了B3i Services AG,旨在將已經開發的區塊鏈保險解決方案商業化。B3i聯盟第一階段的區塊鏈產品是以區塊鏈技術驅動的再保險交易平臺。

另一方面,我國同樣在金融行業,尤其是在保險行業的發展上傾注了巨大的精力:去年5月,上海保監局公佈的《上海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建立上海國際保險中心的首要目標,並隨即調整了外資保險、再保險關聯交易的相關規定,這也讓上海保險業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在技術方面,早在幾年前,上海保監局就已經開展了區塊鏈技術的相關研究,並牽頭打造了一個區塊鏈再保險實驗平臺,結合再保險業務特點設計業務流程、交互方式和交易規則,驗證了通過區塊鏈技術處理再保險交易的可行性和優勢。

再保險也稱分保或"保險的保險",指保險人將自己所承擔的保險責任,部分地轉嫁給其他保險人承保的業務。在眾多保險業務當中,再保險為什麼獨得區塊鏈技術的青睞?主要原因是區塊鏈技術恰好擊中了再保險業務中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痛點。

由於在交易過程中,再保險交易原始保單數據以及理賠數據由直保公司掌握,再保險機構難獲取再保險合同中的逐單信息,僅依靠最大誠信原則的經驗運營,存在道德風險。此外,再保險理賠涉及的客戶、經紀人、再保公司的數據流量很大,核對流程複雜,索賠處理漫長,理賠控制困難,存在理賠道德風險。而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的聯盟鏈同時能夠將數據透明化、簡化交易流程,還可以成為一條可信的“存證鏈”,為糾紛提供證據支持。

目前由上海保監局牽頭的這個實驗項目已經孵化成為一條成熟的聯盟鏈:再保險區塊鏈(RIC)。除了國有再保險企業中再集團、外資企業漢諾威和德國通用之外,聯盟還擁有眾安科技提供的底層架構和技術支持、英特爾提供的可信硬件支持。

從底層來看,區塊鏈技術與保險行業稱得上是相得益彰:去年3月,中國保險學會、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去年曾聯合發佈《保險區塊鏈研究》報告。在該報告中,區塊鏈被認為是將重構保險創新的技術之一,並且表示保險與區塊鏈的“共同基因”決定了保險是區塊鏈應用的典型場景:區塊鏈則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構建“全網共識”,其目的也是建立基於算法的相對剛性和高效的個體的集合與協同,繼而為相關管理提供技術實現與保障。

區塊鏈顛覆保險業 “信任危機”良方可尋

就目前而言,區塊鏈在保險行業的應用主要分為兩方面:第一是前面提到的在再保險等行業的構建聯盟應用,第二是將區塊鏈作為一種將保險流程數字化和透明化的手段,將業務數據上鍊,從而實現信息公開。此外,也有一些保險公司構建私有鏈,用於全球子公司之間進行資金轉賬(如德國安聯保險)或構建積分體系(如陽光保險),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將區塊鏈作為一種將保險流程數字化和透明化的手段被不少業內人士所看好,甚至認為區塊鏈技術能夠“重構現有的保險體系”。從某個角度來說,區塊鏈提供的去中心化結構和信任構建正是能夠解決保險行業“信任危機”的良方。

一方面,即使國家不斷加大監管力度,但保險行業中依然存在大量不規範行為。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保監會及各保監局共接收人身險銷售投訴21329件,占人身險投訴總量的46.00%,主要反映誇大保險責任或收益、隱瞞保險期限和不按期交費的後果、隱瞞解約損失和滿期給付年限、虛假宣傳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保監會於去年6月印發了《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要求記錄和保存保險銷售過程關鍵環節,實現銷售行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詢、問題責任可確認、消費權益可保障,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提供了證據支撐。構建一個不可更改的可回溯數據體系正是區塊鏈應用的“主場”。

保險公司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不少探索實踐:2016年7月,陽光保險推出了“區塊鏈+航空意外險卡單”,將主流金融資產放在區塊鏈上流通,可以追溯卡單從源頭到客戶流轉的全過程,各方不僅可以查驗到卡單的真偽,並且,確保卡單的真實性,還可以方便後續流程,比如理賠等等。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機構龐大、理賠流程繁瑣也制約了保險行業的發展。根據保監局提供的數據,在保險行業中合同糾紛類投訴佔到絕大多數:理賠/給付糾紛12077個,佔合同糾紛投訴總量的75.65%。投訴問題主要表現為:公司依據合同條款做出拒賠或免賠決定,但消費者不接受;雙方就維修方案、配件價格及工時價格產生爭議;理賠時效過長、理賠材料繁瑣、消費者感受差等。

在這個領域,保險公司的探索和時間相對缺乏。較為著名的是德國安聯保險在去年11月份推出的“自保保險”服務。該服務基於超級賬本Fabric為企業提供面向在美國,中國,瑞士當地子公司的職業險與財險兩種保險項目。在該項目中國,交易和數據條目通過超級賬本技術在多個部門之間進行業務處理和記錄交易,並與所有參與者之間實時共享,有力的減少了保單生成,繳納保費與索賠的時間。

從各種應用案例看來,區塊鏈技術不但能夠解決保險行業中磋商簽約、賬單交換、理賠處理、存證等環節存在的問題,而且有可能被整合成統一的聯盟鏈生態系統,大幅度提高交易處理的準確性和效率。未來的保險公司很可能會在新技術的驅動下逐漸發展出一種全新的業務模式,而具體如何,還需要眾多機構、企業繼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