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孫權正名

其一,關於孫權的軍事能力。

孫權被黑得最多的地方是他的軍事能力,所謂孫十萬孫十萬可不是白叫的,彷彿孫權在軍事方面是個弱智,手握十萬大軍卻總是被各種刷戰功。實際上細究一下,孫權的軍事能力並非那麼糟糕,中上水平大概是有的。

關於孫權軍事能力被黑,最常被提到的就是被陳登、劉馥、張遼、滿寵等人以極少兵力打得大敗,那我們來一次一次分析下。

首先是被陳登大敗,這一戰在陳登傳注引《先賢行狀》中,並未記載主將姓名,而在陳矯傳中說是孫權。但兩者記載又有出入,《先賢行狀》中記載陳登大破十倍於己的敵軍,而陳矯傳記載是曹操派人解了圍。《先賢行狀》誇張的可能性很大,況且孫權當時只有十九歲,這場戰鬥並不能證明孫權軍事能力有多弱。

為孫權正名

然後是和劉馥張喜的第一次合肥之戰,這是孫十萬的著名戰績。首先這個十萬人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場戰鬥幾乎發生在赤壁之戰剛結束時,而赤壁之戰的參戰人員還在由周瑜程普指揮進攻江陵。赤壁之戰攸關生死,周瑜向孫權要五萬精兵,孫權表示捉襟見肘,只拿得出三萬,怎麼才剛打完赤壁孫權就變出十萬大軍了?有人說這正好說明孫權渣啊,明明有那麼多兵都不派給周瑜非要自己留著。首先以孫權的地盤和供養能力,十三萬大軍是不可能拿的出來的,其次在《建康實錄》中記載孫權當時集結的三萬兵力是由周瑜指揮一萬,程普指揮一萬,孫權自己指揮一萬,可見孫權確實不好拿出更多的兵力了。因此,這場合肥之戰孫權的兵力並不多。同時,這場戰鬥裡孫權並沒有什麼軍事上不利的表現,而是離破城只差一步的時候,誤信了曹操援軍將至的假消息而撤兵。可以黑孫權過於謹慎,但拿十萬大軍來黑孫權軍事爛就很沒道理。

接著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被張遼暴打的第二次合肥之戰了。這場戰鬥的孫權被暴打兩次,分別是前哨戰和撤退戰。這次戰役在交戰雙方將領傳記中有詳細記載,也是孫權一生中最慘痛的敗仗。但所謂“八百破十萬”則比較扯了,最重要的一點,這句話出自曹丕的詔書,而曹丕並未經歷這場戰鬥,同時這是戰鬥結束多年後的追功,而且曹丕又是個文人,喜歡搞點誇張的修辭手法...首先這個十萬大軍的水分可以說是很大的,當時的孫權並沒有能力湊齊十萬大軍,其次八百這個數量指的是張遼在前哨戰中帶領的敢死隊數量。張遼在前哨戰中交戰對象只是吳軍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人馬,而且雖然張遼表現超神,但這場戰鬥給吳軍造成的人員傷亡是比較有限的,所以之後吳軍繼續堅持攻城,只是士氣十分低落,同時這場戰鬥相關記載中可以看出孫權軍隊軍令混亂且不善步戰。這並非孫權一人之過,不善步戰是江東地理條件決定,軍令混亂除了孫權初戰輕敵之外,更多是因為孫吳軍隊從建立之初實行的就是部曲制,這種兵制使得孫吳軍隊的戰鬥力一直受到了限制,進一步限制了吳軍的發揮。而撤退戰則可以說完完全全是孫權的鍋了,也不知道孫權當時是不是覺得太丟面子,決定挽回一點,於是在撤退時居然親自帶兵斷後,而且所帶士兵數量還很少,結果張遼等人傾巢而出,幾乎生擒孫權。這一戰孫權沒有任何解釋的藉口,是真真切切輸得慘烈,證明孫權軍事能力遠不及張遼,但需要知道的是,這一戰張遼出動了合肥的全部七千守軍,所以並非以少勝多,而是遠遠多於孫權。強調一下,黑孫權軍事能力不強可以,黑八百破十萬什麼的可以消停了...

最後則是第四次合肥之戰中孫權又是十萬大軍被滿寵數十人擊退,這使得繼“張八百”後還誕生了更為喪心病狂的“滿數十”。但實際上就交戰過程來看,滿寵只是襲擊了孫權很小一部分人馬,並且造成的打擊也很輕微,孫權之所以退兵主要是因為曹魏的大軍即將到來。因此,追求數字的快感而不看具體戰役的情況就說八百破十萬數十破十萬之類的當作段子講就可以了,不能當真。而且相同的案例吳國也不是沒有,曹丕南征回師時還曾被孫權派部下高壽帶領五百人馬截獲不少戰利品,所以高壽也可以叫高五百吧?

關於孫權的軍事能力,可以說亮點不多,黑點不少,但絕對算不上弱。對於孫權的治軍能力,曹操曾經有過稱讚。

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可見孫權雖然稱不上長於用兵,但基本功是相當紮實的,只要他不在陸戰亂秀操作。

為孫權正名

其次則是孫權的外交策略。

孫權背盟襲擊荊州,導致孫劉聯盟破裂,最後兩弱相攻是常常為人所詬病的一點。背盟沒得洗,但因此看輕孫權的戰略能力,甚至以為他只是窩裡鬥高手就失之偏頗了。

在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襲擊荊州之前,向北唯一的進攻方向則是淮南。關於這條路線,基本可以確定是死路。首先是吳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可以說是沒有辦法離開水軍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合肥之戰,還有其他很多證據。

例如曹叡剛登基時,孫權帶兵襲擊江夏,群臣認為應該救援,曹叡表示上岸的吳軍根本沒什麼好怕,結果也如他所料。

八月,孫權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朝議欲發兵救之,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幾掩不備也。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先時遣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邊方,禹到,於江夏發所經縣兵及所從步騎千人乘山舉火,權退走。

而兩年後面對北伐的蜀軍時,曹叡可沒這麼淡定。

類似的例子還有第三次合肥之戰,孫權一直不敢上岸,結果剛上岸準備又在陸戰秀操作,就被滿寵教做人。

其年,權自出,欲圍新城,以其遠水,積二十日不敢下船。寵謂諸將曰:“權得吾移城。必於其眾中有自大之言,今大舉來欲要一切之功,雖不敢至,必當上岸耀兵以示有餘。”乃潛遣步騎六千,伏肥城隱處以待之。權果上岸耀兵,寵伏軍卒起擊之,斬首數百,或有赴水死者。

同時司馬懿也曾經對吳軍的步戰能力不屑一顧,認為河水結冰後只能步戰的吳軍根本沒有威脅力。

先是,吳遣將諸葛恪屯皖,邊鄙苦之,帝欲自擊恪。議者多以賊據堅城,積穀,欲引致官兵,今懸軍遠攻,其救必至,進退不易,未見其便。帝曰:“賊之所長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觀其變。若用其所長,棄城奔走,此為廟勝也。若敢固守,湖水冬淺,船不得行,勢必棄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

四年秋九月,帝督諸軍擊諸葛恪,車駕送出津陽門。軍次於舒,恪焚燒積聚,棄城而遁。

孫權帶著這樣一隻步戰羸弱的部隊向北打一馬平川的淮南基本就是羊入虎口。同時當時江南的經濟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撐長期佔領淮南,後來東晉和南朝的經驗都都說明了這一點,即使是一度佔領了中原,最後還是得把領土通通吐出來。所以孫權從淮南北伐的難度可以想象一下越南佔領廣州的難度。

在這樣的前提下,孫權只能考慮更多發展方向。除了襲擊荊州,還搞起了南部大開發,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來平定山越,同時開發交州。而在孫權去世時,山越已經基本被平定,交州開發也卓有成效,都能體現孫權的戰略眼光。

而對於襲擊荊州這件事,孫權自己心裡有一杆秤,因為繼續死磕淮南根本沒戲,所以就賭起了自己拿下荊州後曹孫都吃不掉自己。結果後續情況如他所料,雖然這中間有曹丕不聽勸諫的功勞,但意外因素也是事情成功的一個要素。孫權憑藉自己靈敏的外交嗅覺,知道蜀國丟了荊州也只能依靠自己,才有了這回事。你可以說孫權無恥,但事情發展完全如他所料。

至於兩弱相爭,實際上在蜀漢的戰略規劃裡完全沒有考慮過孫吳的處境,發展成兵戎相見可以說是雙方共同的戰略失誤。但因為背盟動手的是孫吳,所以這個鍋必須孫權來背,畢竟沒有被害人背鍋的道理。

同時也有人黑孫權北伐不力。

實際上孫吳承受的軍事壓力是要遠遠大過蜀漢的。赤壁之戰後,如果算上張郃去打草谷被張飛暴打的戰鬥的話,曹魏一共發動了四次對蜀進攻,分別是張郃一次、曹真一次、曹爽一次、鍾會一次。而對吳進攻則多得多,分別是曹操兩次、曹丕兩次、曹休一次、司馬懿一次、司馬師一次,魏亡後西晉還和吳國圍繞荊州和交州打了多年拉鋸戰。

由此可見,孫吳一直是曹魏的主要進攻方向,同時孫吳也將牽制曹魏主力的任務完成得很好。而在北伐上,吳國的次數是要多於蜀漢的,甚至蜀漢滅亡後的晉吳對峙中,吳國進攻晉國的次數還遠多於晉國進攻吳國的次數。

唯一能黑的是孫權北伐的決心和戰果不足。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其一是吳軍步戰能力堪憂,難以獲得很大的戰果。其二是吳國實行的部曲制除了削弱吳軍戰鬥力,還使得吳國將領對於出國作戰的牴觸情緒十分強烈。其三則是吳國朝廷和吳地世家大族的綁定太深,因此對北伐積極性很低。

典型的例子就是陸遜。在石亭大勝後,對於朱桓乘勝北進吞併淮南的提議,陸遜完全不感興趣,因而孫權也放棄了這個計劃。後來孫權派陸遜帶兵襲擊廬江時,滿寵提前得知了吳軍動向,陸遜就乾脆撤軍了,連打都懶得打。這群東吳士族對北伐的支持建立在不能令自身付出代價的前提下。

以東吳四都督來說,四人的戰略部署是一步步縮小的。周瑜主張全據長江,聯合馬韓。魯肅主張劃分荊州,聯劉抗曹。呂蒙主張佔據荊州,防禦曹劉。到了魯肅死後,東吳乾脆沒什麼人提出戰略主張了(除了朱桓諸葛恪),都是想著在自己的地盤過日子。

像孫權在建安十九年攻下的皖城,在經營三十年後被放棄,其原因除了魏吳實力差距拉大之外,還有就是該城深入長江北岸,不是江東士族核心利益所在。

孫權死後輔政的諸葛恪主張舉國北伐,結果招致朝野一片反對,兵敗後甚至因政變被殺。你能想象蜀國朝廷因為姜維打了敗仗就搞政變把他殺了嗎?對於這樣一個對北伐完全不感冒的朝廷,孫權能組織多次北伐實屬不易,吳軍戰果小、積極性不高也是難免的。

最後則是孫權晚年好殺和國政混亂。

前兩天我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是曹劉孫三位誰最可能在統一後殺功臣,結果這個問題下面成了孫權的批判大會。

我這裡說句公道話,曹操劉備孫權裡反而只有孫權是沒有殺過功臣的(注意是功臣)。曹操殺過許攸婁圭,劉備殺過劉封(當然原因比較複雜),而孫權還真沒對哪個功臣動過刀子。我承認孫權是一位脾氣大很難伺候的主子,但沒必要把他妖魔化了,起碼他的容人之量比袁紹之流要強出太多。孫權能屢次容忍虞翻,而袁紹殺了田豐,孫權討厭粗暴好殺不聽命令的甘寧,卻還是容忍他,而袁紹遇到個性格差不多的麴義,就直接砍了。

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權遂厚寧,卒得其用。

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

對於虞翻這人我有必要介紹一下,此人才華出眾,也立了不少功,但性格極端令人厭惡,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個槓精。孫權俘獲于禁後,為了做做樣子很是善待于禁,結果虞翻屢次當眾羞辱于禁還要拿鞭子打他,虞翻還羞辱過和于禁一樣同位降將的糜芳,又在宴會時故意裝醉拒絕孫權倒酒(然後孫權剛走開就馬上坐起來),在孫權和大臣討論神仙時(東吳朝廷迷信氛圍比較重)站出來說這些都是死人有什麼好討論的。各位平心而論,如果是在現實裡,自己有這樣一位下屬,能容忍他嗎?孫權的肚量不用說肯定是遠遠大於我們這些普通人的。

而吳國國政混亂,說實話,最應當負責任的不是孫權,反而是這幫忠臣們。吳國政權建立之初,班子主要成員都是孫堅孫策的舊部和南逃的士人,也就是所謂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因此雖然孫家是江東人,但孫吳是不折不扣的外來政權。為了在江東站穩腳,孫權選擇和願意合作的本地大族進行合作,給了他們大把的權力來換取支持。

吳郡顧陸朱張四大家族,孫權把孫策的女兒嫁給顧家和陸家,自己的女兒嫁給朱家,四家自己又互相聯姻。顧雍當了丞相,陸遜出將入相又當上大將軍又當丞相,一同出將入相的還有當了孫權女婿的朱據。

初,皓常銜凱數犯顏忤旨,加何定譖構非一,既以重臣,難繩以法,又陸抗時為大將在疆埸,故以計容忍。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陸家的權勢大到了什麼地步。可以說陸凱要直接廢掉孫皓問題都不大。

再看看這些大族們都幹了些什麼。

賀太傅作吳郡,初不出門。吳中諸強族輕之,乃題府門雲“會稽雞,不能啼”賀聞,故出行,至門反顧,索筆足之曰“不可啼,殺吳兒”於是至諸屯邸,檢校諸顧、陸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眾。陸抗時為江陵都督,故下請孫皓,然後得釋。

窩藏逃犯、隱匿人口,最後因為陸抗出面甚至連孫皓都不敢追究。看得出誰是吳國的趙家人吸血鬼了吧,有了這些世家大族當政,吳國的朝政怎麼清明得起來?

對於這些事孫權會不瞭解?孫權瞭解得一清二楚。所以他在晚年瘋狂地去整這幫江東大族,先是派呂壹去監視揭發這幫大族,然後又借兩宮之爭使勁敲打他們,目的就是不讓吳國政權完完全全落到他們手裡,同時也讓晚年的自己留下一個暴君的形象。孫權之所以讓諸葛恪掌握大權輔佐後人,未必是因為諸葛恪有什麼大才,只是不能讓大權直接落入江東士族手中。

類似的還有孫皓,他在位後也不停打擊世家大族,結果打擊過頭,動搖了吳國的國本,導致最後對晉軍居然組織不起有效抵抗。

看到這裡,相信各種對於孫權是個什麼樣的人大概也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個人認為孫權毫無疑問是個人傑,他黑點很多,但閃光點更多,我並不反對大家黑他,但黑一個人要建立在瞭解這個人的基礎,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孫權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