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丨十位歷史名人的教育典範(四)

點擊上方“教諭家”可以訂閱哦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其子女的成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古代,人們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齊家則是家庭教育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社會名流、名門貴族,尤其是帝王將相們,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國家、對社會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教育子女之道便會成為後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參考模式。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四)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四)

柳氏家族:家法嚴謹成時人榜樣

唐代柳公綽一門顯貴,柳公綽與其弟柳公權、其子柳仲郢、其孫柳璧、柳玭等皆至高官。柳家也以治家嚴謹聞名於世,柳氏家法成為時人教育子孫的榜樣。


柳公綽對子女們要求十分嚴格,一到災荒的年月,家中雖然儲備甚足,但擺在子侄們面前的卻始終是一碟菜。他還經常讓他們吃野菜,對他們說:“你們爺爺在世的時候,曾經因為我們兄弟學習不好,就不給我們肉吃,我們終身沒有忘記他老人家的教誨啊!”柳家子侄們聽後很受教育。柳公綽試圖通過這種方法,教育子孫一方面要勤儉持家,同時還要勤學苦讀。


柳公綽十分重視長幼之序,他在外任官時,一次其子柳仲郢前來看望。柳公綽要求他在距離衙門很遠的地方就要下馬,以示對長輩的尊敬。同時還要求他要尊重府中的各種職員,不要因為職位低而輕視他們,也要對他們行晚輩之禮。在嚴謹家法的影響下,柳玭寫下了《誡子弟書》和《柳氏序訓》,從做人到治家,集中體現了柳氏家法的精髓。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四)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四)

曾國藩:在外不忘寫信教育子女

曾國藩(1811—1872)是清末湘軍首領。他權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諡稱“文正”。他的兒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幹子弟”了。然而,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沒有變成“衙內”和“大少爺”。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以自學通英文,成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學亦取得相當成就。不僅兒子個個成才,孫輩還出了曾廣均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這樣的教育家和學者。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曾國藩教子有方,“愛之以其道”。


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於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在曾國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為主要內容的《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從以下《家書》摘錄內容中,可見曾國藩不為子女謀求任何特殊化,教兒女節儉創業,值得後人深思。


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給紀澤兒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與馬僕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僱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做矣。……京師子弟子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給紀鴻兒寫信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國藩受封侯爵,紀鴻正赴長沙考試,國藩特別寫信告誡:“爾在外以謙謹二字為主,世家子弟,門第過盛,萬目所屬。……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不可送條子,進身自始,務知自重。”


他對女兒也同樣嚴格。咸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兒:“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


他還告訴兒女、家眷:“今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且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僕婢僱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還要求:“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四)

綜觀中國古代帝王將相們的教子之道,一方面與普通百姓之家的家庭教育內容頗有重合之處,如關於尊敬長輩和立志勤學等,這反映出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普遍的社會性;另一方面,倡導為官儉樸、清正廉明則充分體現出官員的教子特色,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完)



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