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載·工大榮光|新型空空飛彈領軍人:梁曉庚

建校八十載,西工大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傑出人才,在各行各業成就了祖國的星河璀璨。在過去的歲月中,一代代西工大人努力拼搏、無私奉獻,始終堅定矢志不渝的報國精神,志存高遠的拼搏精神,科學嚴謹的求學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將學校的發展和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偉業緊密聯繫。

為慶祝80週年校慶,我們精選了一批生動的西工大故事,願新一批青年學子,能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強大動力。

梁曉庚,1960年6月出生,河南孟縣(現改為孟州市)人;1982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導彈飛行器控制專業;現任中航工業武器系統設計技術首席專家、導彈院副總師、國家某重點項目總設計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先後參加並主持了多個國家重點項目的研發及相關配套設備的研製工作,獲中國專利1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 項、部級成果獎 10 餘項;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名單;曾被授予“國防科技工業百名優秀博士、碩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及“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80載·工大榮光|新型空空導彈領軍人:梁曉庚

提起梁曉庚,在中航工業系統內可以說是“大名鼎鼎”,獲得過眾多的榮譽。面對榮譽,梁曉庚說:“有人說我機遇好,我覺得機遇是國家和單位給予的,成績是和戰友們一起取得的,可國家和人民給了自己太多的榮譽和肯定。榮譽只代表過去,只能說明自己沒有虛度時光,我們要面對的是明天和未來,要把這一榮譽作為里程碑,作為為國防事業奉獻的動力。今後要更加努力工作,負起我應該負的責任。”

在事業中精彩人生

梁曉庚1960年出生於河南孟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8歲那年,他考取了西北工業大學航天系飛行器(導彈)控制專業,1986 年獲得碩士學位,1995 年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成為中航工業導彈院屈指可數的青年博士。

當年和他一起攻讀導彈控制專業博士學位的 30 多位同學中,如今仍在國內從事導彈研究的已為數不多了。他們有的選擇了出國,有的下海改了行。在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和對外協作工作中,也有不少單位以高過當時幾倍乃至十幾倍的高薪聘請梁曉庚,還有的單位位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為有利。面對這些誘惑,他都婉言謝絕了,導彈事業是他無悔的選擇。

30多個春夏秋冬,他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巨大心血,流下了無數辛勤的汗水。他犧牲了幾乎所有的休閒娛樂,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為之奮鬥的事業,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自參加工作以來,梁曉庚先後參與了多種型號空空導彈總體設計、制導控制系統的研究及多種相關設備的研製工作;創造性提出了與紅外成像空空導彈控制系統相適應的多模製導規律;參加了制導系統極限環頻率超差排故,創直接經濟效益數百萬元。他主持了國產支線某客機運襟翼分檔控制裝置的方案設計,成功地解決了相關適航問題。

他參加了第二代仿真系統的設計,負責總控臺的調試、試驗交付,縮短了研製週期併為國家節約研製經費數十萬美元。他創造性地完成了新型導彈數字信號處理和控制方案的設計,成為高新工程一期航空工業第一個交付部隊的國家重點工程項目。

在拼搏中丈量責任

同事們都說,工作中的梁曉庚是個拼命三郎。他曾反覆強調,某重點工程要全部實現自主研製,基礎差、要求高、困難多,解決這麼多的理論和試驗問題,如果按部就班地去做,需要數十年的精力,不忙、不拼命是不可能搶在時間前面的。因為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繁重的腦力勞動,梁曉庚的體質過敏日漸嚴重,因為擔心抗過敏藥物影響思維,他白天強忍著過敏反應,堅持不吃藥。

80載·工大榮光|新型空空導彈領軍人:梁曉庚

梁曉庚自己明白,祖國的國防事業容不得一絲懈怠。他告訴記者,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學習,“科學的發展是很快的,不學習跟不上形勢。我們科研人員更應該多看書,補充儘量多的新知識。這樣,在科研上,才能有預見性,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不斷更新的知識儲備讓梁曉庚在困難面前常充滿勇於突破的底氣和信心。

某重點工程早期方案的設計解決不了諸如探測距離近、抗干擾性能低、超大攻角穩定控制等問題,對此,他大膽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他帶領設計團隊經過了數年的時間的艱苦攻關,解決了大量的技術難題,並在最後的發射試驗中以全部命中的好成績完成定型試驗,受到各級領導機關的好評。該項目的完成,在提高我軍裝備水平、改善我軍在未來戰爭中的作戰能力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

從失敗中收穫成功

科研離不開試驗,試驗就意味著有失敗,有危險,甚至有犧牲。套用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梁曉庚提出了重點工程研製“成功才是硬道理”的口號。“為了成功,我們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梁曉庚和他的同事們已經不記得經歷了多少次風險。

有一年年底,某型號導彈的研製被納入國家重點計劃。曙光就在前頭。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首次空中發射試驗失利,研製工作被迫中斷!

失敗的陰影籠罩著型號線上的每一個人,首先受到質疑的是梁曉庚。批評、質問、埋怨,如潮水般向他湧來。梁曉庚並沒有慌亂,相反他異常鎮靜。他和同事們通宵達旦一遍遍地分析數據、查找資料、反覆驗算、討論和試驗。

最後得出結論:新型制導導彈的總體方案是正確的,試驗失利表明了設計還存在著不足。他相信以導彈院多年研製新型武器積累的技術實力作後盾,沒有攻不破的難關。

在討論新型制導導彈的後期試驗要不要繼續下去的專家會上,梁曉庚平心靜氣地回答了專家們的種種質詢,誠懇地陳述試驗進行下去的必要性和取得試驗成功的各種有利條件。經過幾個小時的“舌戰”,專家們被他縝密的研製思路和解決方案說服,同意恢復試驗。

80載·工大榮光|新型空空導彈領軍人:梁曉庚

試驗順利推進,梁曉庚和試驗隊的同志們再次挺進大漠,進行某型號導彈的最後一次試驗。

隨著指揮員下達發射令!新型導彈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正在高空中做著逃逸和干擾動作的靶機頃刻化作了一團巨大的火球和煙霧。發射場站、基地指揮大廳以及數千裡之外的總指揮部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

對於從事過多種型號研製任務的梁曉庚來說,他對型號研製過程的體會可謂“獨到”。

他表示,型號研製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研製初期的頂層策劃是型號研製按計劃完成的關鍵。如果不能在型號研製的初期按照系統工程管理的方法開展好頂層策劃,把各項需要開展的工作規劃好,就會造成研製過程中的缺項,最終使型號研製難以達到完美的狀態。

事實證明,出問題的地方往往都是我們考慮不周的地方,而經過充分論證和試驗的環節是不會出大問題的。其次,在項目研製中,試驗工作要安排充分,還要對研製工作中必須開展的各種試驗進行充分的設計,安排儘可能多的試驗項目,在驗證主要項目的同時對可能採用的新技術進行驗證,促進新技術的不斷成熟。此外,型號研製要注重指標體系的完整性、配套性,儘可能選用經過充分使用、驗證過的技術和產品,對必須採用的新技術、新產品的指標體系給予充分關注,避免因技術、產品不成熟而出現問題。

在奉獻中走向崇高

為了空空導彈事業,梁曉庚從來沒有節假日的概念,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被大家戲稱為每週“10 天工作日”。作為重點型號總設計師,不論大小外場試驗他都要到場,以掌握第一手資料。僅 2009 年一年,他先後去試驗外場 220 天。這一年的2/3時間,梁曉庚和他的同事們都是在大漠中度過的,夏天頂著40-50℃的高溫,冬天冒著-30 ℃的嚴寒,為了祖國的航空事業在奉獻,在盡責!

有奉獻就有收穫。梁曉庚的榮譽紀錄也一次次被刷新,而他更關心的,則是中國空空導彈事業未來的發展。

80載·工大榮光|新型空空導彈領軍人:梁曉庚

作為中航工業武器系統設計技術首席專家,梁曉庚表示,空空導彈於20世紀40年代誕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奪取制空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戰武器。我國空空導彈研製雖然起步較晚,但後發優勢明顯。

現在我國的空空導彈事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和應用,而未來中國的空空導彈將面對更大的挑戰。這一點,梁曉庚更是清楚。

未來空戰將首先實施超視距和中距前半球攻擊,最後進入近距大機動格鬥;因此,各國都在致力於改進和發展近距格鬥導彈和中、遠距攔射導彈。同時,世界各軍事強國也在制定新一代空空導彈發展計劃。

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經過 50多年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技術積累,研究院培養出了具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團隊、工程團隊和技工團隊,建立了完整的質量保證體系和管理體系,配備了成套齊全的科研試驗設備和科研試製生產線,形成了一整套設計、試驗、試製規範等,這些都為型號研製和試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成為了空空導彈研究院的核心競爭力來源。

故事來源 |《西工大故事2》

文稿| 王凡華

視覺 | 王靜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