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不直接称帝,而是先让汉献帝封他魏公?

我国古代时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公爵地位在王(天子)之下,高于诸侯、伯、子、男等爵位,常为诸侯之长,如周朝时期的周公、召公、毛公等。秦、汉改二十等爵,最高为列侯,无公爵之位。

第二,曹操成为魏公后,打破了惯例,而且建立魏国,可以设置直属于封国的丞相以下群卿百官,体制地位如同汉初各异姓诸侯王,朝中不少作为曹操亲信的汉臣都被授予魏国官位。

这时,大多数朝中的汉臣正式成为了魏国的属官,与曹操有了正式的的主臣关系,汉朝的中央官僚体系被魏国官署所替代。

第三,魏公曹操进爵为魏王,魏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这是以渐进式的方法,逐步地完成了取代汉朝的存在意义。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在洛阳,谥曰武王。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延康元年(220年)二月,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夏侯惇为大将军。

曹操为何不直接称帝,而是先让汉献帝封他魏公?

很快,这些表面上食汉禄、居汉职的朝中群臣逼迫汉献帝禅让,实际上他们早已经习惯地把自己当成是魏国的臣子了,汉朝的存在对他们而言根本无足轻重。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此后,曹丕将魏国官署与东汉的既有官署合并,产生了曹魏的国家体制,如魏王国的属官大理钟繇,在曹魏建立后直接转为新朝廷的廷尉,相国华歆则成为曹魏司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