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爲何不直接稱帝,而是先讓漢獻帝封他魏公?

我國古代時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公爵地位在王(天子)之下,高於諸侯、伯、子、男等爵位,常為諸侯之長,如周朝時期的周公、召公、毛公等。秦、漢改二十等爵,最高為列侯,無公爵之位。

第二,曹操成為魏公後,打破了慣例,而且建立魏國,可以設置直屬於封國的丞相以下群卿百官,體制地位如同漢初各異姓諸侯王,朝中不少作為曹操親信的漢臣都被授予魏國官位。

這時,大多數朝中的漢臣正式成為了魏國的屬官,與曹操有了正式的的主臣關係,漢朝的中央官僚體系被魏國官署所替代。

第三,魏公曹操進爵為魏王,魏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這是以漸進式的方法,逐步地完成了取代漢朝的存在意義。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在洛陽,諡曰武王。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延康元年(220年)二月,曹丕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夏侯惇為大將軍。

曹操為何不直接稱帝,而是先讓漢獻帝封他魏公?

很快,這些表面上食漢祿、居漢職的朝中群臣逼迫漢獻帝禪讓,實際上他們早已經習慣地把自己當成是魏國的臣子了,漢朝的存在對他們而言根本無足輕重。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此後,曹丕將魏國官署與東漢的既有官署合併,產生了曹魏的國家體制,如魏王國的屬官大理鍾繇,在曹魏建立後直接轉為新朝廷的廷尉,相國華歆則成為曹魏司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