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這些「調控政策」,該「買房」 還是「賣房」自然清楚了!

讀懂了這些“調控政策”,該“買房” 還是“賣房”自然清楚了!

曾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說過,經濟學家從經濟角度往往高估了市場經濟理論,從而忽視政治政策低估了政治的作用普通民眾則高估了政治和政策的影響,而忽視了市場經濟規律。為此,站在兩個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因受自身角色侷限,往往不能作出全面客觀的判斷。當然,最終的事實結果往往也會出現較大偏差,正確全面看待房地產調控政策是我們進行房產投資的重要基礎。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一、美、日主要發達國家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概況

美國房地產週期大概18年為一個週期,美國住房市場比較成熟和完善,主要依靠市場規律運行,對房市的調控主要輔以稅收、財政、信貸、利率等經濟槓桿來調控房地產。

日本房產週期大概10年為一個週期,日本房地產市場也是經過幾輪調整和發展逐漸形成的。日本最大一次房地產泡沫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從1993年全面崩潰,也開始了長達10年的經濟衰退期,直到21世紀,日本的股市和房市才恢復新一輪的增長。

美國和日本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也主要通過法律、經濟、住房保障政策手段來實現,而日本更是通過住宅產業化政策來實現“住宅工廠化生產”,即我們國內剛剛推行的“裝配式建築”。其主要調控政策分四個方面:

(1)法律手段。美國房地產法律有好幾十部,如通過《合眾國住房法》、《住房與城市發展法》等法律頒佈以緩解低收入困難家庭住房需求;日本則通過《公營住宅法》等四十多部公共住宅法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2)經濟手段。美國房產調控的經濟手段主要是信貸、利率手段,房市、股市火爆的時候加息,2004年-2006年連續17次加息,房市、股市低迷的時候,美聯儲採取降息的手段,帶動金融機構創造寬鬆的市場環境;日本也採用了金融手段為主、財政補貼為輔的經濟手段,日本的民間金融機構比較發達,形成了公私並存的住宅金融體系。

(3)住房保障政策。對於住房保障政策,美日國家其實均是利用以上手段進行綜合調節,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住房,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補貼。日本更是有清晰的住房保障計劃,規定了各個階段的保障房的建設比例,各個時期根據需要再進行調整。

(4)住宅產業化政策。這主要指日本從上世紀60、70年代就開始的住宅部件產業化生產模式,生產、加工、組裝都放在工廠自動化生產線上來實現,這種先進的生產方式節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住房建造效率,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住房需求。

二、正確看待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

1.調控的手段。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基本也是通過法律制度、金融手段、住房保障政策來實現,與發達國家比,其手段基本上大同小異。相對美國、日本,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還是在一個不斷完善過程,房地產長效機制還沒建立,且吸取了日本曾長期低息化導致的樓市崩盤的經驗教訓,行政手段力度、方式更大更多更精細一些。由此可見,房地產調控政策作為各個國家的常態手段,我國也不例外,當漲的太猛,就壓壓,當不景氣低迷時,就刺激刺激,客觀理性的看待國內房產調控是我們做出正確判斷的基礎。

2.調控的目標。調控的目標就是要讓房地產健康平穩發展,其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在箱體內運動,防止大起大落,防範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從而影響到經濟發展。所以,幻想房價暴跌也是不現實的。

三、面對本次調控政策,普通人如何應對

目前的調控政策都是組合拳,什麼手段都用到了,包括單向提高購買商品房利率、建設公租房、發放住房補貼、現房銷售甚至推行住宅產業化政策,樓市調控確實起到明顯效果。作為普通人可從三個方面來應對:

1.調整好心態,坦然面對。調控是常態,世界發達國家是如此過來的,我國也不例外,樓市過熱,就要出臺相關調控政策,樓市蕭條,就要出臺救市政策刺激樓市,不會因個人好惡逆向而行,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該來就會來。

其實看清樓市走向,作為普通人也能看預測什麼時候該出什麼樣的調控政策

2.遵循調控規律,擇機出手。既然調控是有規律的,那麼我們亦可根據規律來判斷買房時機。因本人只談投資,所以不針對剛需。之前無論什麼時候買的都賺了,只是多少而已,但你今天看到這篇文章,我們就只說今天以後的事情。當樓市不斷出現救市信號,如針對“五限”措施不斷的鬆綁,不斷取消限購、限貸、限社保、限戶籍、限賣等措施紛至沓來,那麼,這個時候要注意了根據以往經驗,出現這些信號,政策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但一套組合拳之後,樓市必起波瀾,政策出現後一般3-6個月往往是最好的購買時機。

3.利用調控間隙,置換優質標的。

作為普通投資者,目的為資產保值增值,但手中資金有限,所以“好鋼須用在刀刃上”,一些人認為樓市方向是螺旋上升的判斷固然沒啥大問題,但不是一股腦的買在那放著,而需要“以新換舊、以優換劣”,因為購買不同的地方、不同產品其收益也是不同的,今天這個地方可能是熱點,明天可能未必是,房子價格可能已兌現甚至透支。所以,我們需要置換,往往在調控的間隙就可能出現這樣的機會,如不斷加碼調控時,我們可以出掉認為潛力不大板塊的房子、停車位嚴重不足的房子、物業短中期看不到改善的房子等,而待這一波下行調整至樓市平穩時再出手購買,一般1-2年左右,基本可以做到收益最大化。但在此,也要提醒下,房子不比股票,流動性差,加上樓市也有大小週期,需因時而定。

如果你也對房產投資感興趣,可關注本人頭條號

“專聊房君”交流討論,本文為原創,歡迎轉發評論點贊,評論區問題我會抽空逐一作答,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