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就應該是天然不受待見的存在

保險就應該是天然不受待見的存在

在三大類金融產品當中,在當下的中國,保險是最不受待見的一種。

(1)銀行

人們會天然的首先選擇銀行、信任銀行,這跟銀行的業務是處理貨幣交換的功能有關係。因為貨幣本身是一種價值交換的媒介,而銀行天然是用來保存這種媒介,所以不得不使用銀行。

這也與遍佈各處的銀行網點有直接的關係,人們從心理上就會習慣性地接受,雖然服務可能是虛擬的但網點的真實存在會帶來信任感。也就是說選擇銀行是本質需要,也是一種心理暗示與慣性。所以這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2)投資

那投資呢,雖然投資不一定帶來收益,甚至會是大幅的虧損,但人們一直趨之若鶩,比如中國的股市。

這與人性當中追求刺激,追求波動性有關係,就像你知道賭場裡最終必然賺錢的是賭場老闆(這是根據凱利公式推導而得出的確定結論),但賺錢的人永遠想賺得更多,而輸錢的想再贏回來。

不過好消息是,在投資市場裡不能完全地與賭博等同,所以才會有投資大師如巴菲特,如達里奧。但就像你獲得收入需要付出勞動去做交換,甚至是需要比競爭者更多的勞動,投資大家的背後要付出的難以直接衡量。

在投資市場裡,要基於短期情況對長期發展做預測,短期情況的分析是確定性事件,但長期的發展卻是概率性事件。 前一部分需要的是理性分析,後一部分只有寄望於老天開眼,只是誰也不能老把眼睜著,也都要一眨一眨的,神仙也不例外。

投資也像在婚前看準一個男人,分析他未來會成為潛力股,但是也難免在以後變渣男。但這並不意味著婚前的判斷就不重要,女人不能隨便找一個男人結婚,婚後卻抱怨天下的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更理性的做法是自己選擇的不後悔,要麼繼續堅持等待回心轉意,要麼是及時止損走向新的愛情。

投資市場看白了也就是這個道理了,要想玩得先有本事,不過即使你有再大的本事,也要具備輸得起的能力。

千萬不要做一個亡命賭徒,雖然現狀是即使你什麼都做了,也可能是跟賭徒一樣的命運。

也就是說投資的內核是需要付出價值做交換,但最直接的功能是迎合了人們想要追求刺激的心理需要,人們會天然地想要做投資。

(3)保險

那保險呢?

保險在中國不受待見,可能是購買容易理賠難,可能是用高收益講解產品造成了銷售誤導。本質上是人們的預期和實際不匹配,是在銷售的過程中為了暗合人性而做的妥協,只講客戶喜歡聽的而造成的誤解

就像重疾、醫療等保障型產品的購買容易理賠難的問題,是人們希望花小錢辦大事,是人們期望一張保單100種功能全包括還巴不得不花錢。

在這過程中,會有銷售人員沒有講清楚的原因,也有客戶只選擇自己喜歡聽的東西的原因。

那年金類的產品呢,最常見的投訴問題是收益,要麼是整體算下來收益不高,要麼是因為前期的分紅比較少進而得出保險騙人的結論。

那就重點來分析一下年金產品到底應該看什麼?在這之前,有一個最基本而樸素的邏輯,那就是在這個信息透明,充分競爭的市場當中,沒有一家公司會傻到自己的產品收益特別高或低,只是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上下波動而已。(單純地比較產品收益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這也是銀保監會的統一監管有關係,決定了保險產品的短期收益不高,現金分紅類產品的前期分紅必然都比較少。

所以我們的問題就不再是研究某一家公司的產品,去做各種數據到對比,而是迴歸到這些看似收益低的產品卻為什麼要選擇的問題上來了。

也就是說,收益都差不多並沒有談的必要,迴歸底層邏輯才有意義。

(注意,我並不是在迴避當下保險銷售的問題,而是通過第一性原理做更深層次的探討)

那底層邏輯是什麼,我們下文再來細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