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旦自主創業了,就很難回到公司去坐班?

我自己開店一年多以來,觀察身邊的人和自己,得出這樣一條結論:

一個人本身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只要不搞投機主義,不搞冒險主義,那麼投入相同的精力,選擇創業獲得的收入會明顯高於選擇上班獲得的收入。

這個收入包括金錢,但不限於金錢。

首先,這條結論算不算是倖存者偏差?我認為不算。

我並不是要刻意的把所有的失敗歸咎於“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而是大家可以觀察身邊那種創業失敗的例子,(這裡的失敗特指把本錢都虧了進去,或者創業的收入低於了打工的收入,才算是失敗。)

那種拿了融資,虧的是投資人的錢,又或者公司雖然倒閉了,但是賣了一些錢,再或者被收購、大公司的戰略投資項目等等都不算這條結論所說的失敗,總之,只要創業收入高於了打工收入,那麼就不算是我這條結論裡的失敗。

大家觀察下這種失敗的人,往往有以下幾類:

第一,為創業而創業的人。

這群人大多來自於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或者剛學到一點經驗,就自以為自己很厲害,可以創業的人。他們甚至連做什麼項目都沒想好,就已經決定要創業了。然後,因為他們要創業,所以去社會上看看有啥好做的項目。這種基本上都是要失敗的,而且這個創業群體往往佔據了創業人群中的極高的比例,這就導致好像成功下來的都是倖存者偏差。

但是實際上這類人,是完全可以歸咎於投機主義裡面去的。

這群人的特點是:不去考察自己的能力,資源,是否與自己要做的項目所需要的能力和資源相匹配否?對於項目成功所需的市場環境,創業者素質,資金,資源沒有做客觀細緻的分析,為了創業而創業,這種情況,極少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二、對自己的能力,資源缺乏客觀、真實的評估。

這群人,比例雖不如前者居多,但是也很常見。比如某些公司高管,某些項目的項目經理,某些產品經理,某些銷售經理(因為這類職位的人,往往綜合能力相對較強,視野較寬廣,是比較傾向於創業的職業群體)。這群人中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則是對自己的能力,資源缺乏比較客觀真實的評估。

舉個例子,比如我之前認識的一個美團網的城市經理,他主管的那個城市的美團銷售額單月差不多有一個億,並且在他的帶領之下,業績還有不斷的增長趨勢。

這讓他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有主管1一個億的銷售額的能力。他忽略了自己是背靠美團網這樣一個當時處於高速增長的大平臺的附加值,以及千團大戰之後剩下來的獨角獸的大盤增長能力。他對於自己所主管的一個億的銷售額,到底有多少是因為他本身的資源,能力帶來的,有多少是美團網這個平臺本身帶來的,嚴重估計不足。

後來這哥們自己做了一個簡單的O2O平臺,他覺得自己主管美團一個億,那麼做個千萬級別的平臺的能力還是有的,然後這個哥們沒多久項目就嗝屁了。事實證明,他主管的一個億裡面,可能單純基於自己能力和資源的價值,百萬都不夠。

這群失敗的人,又佔了創業者裡面失敗的一部分。這群人的錯誤可以歸為“冒險主義”

所以,我上面那條結論,如果只是單純的講:“打工者就一定會被剝削,而創業者都是為自己幹,賺的都是自己的,”那其實是沒有任何的說服力的。

真正要想創業成功,不管是做高逼格的互聯網,黑科技,還是低格調的擺地攤,開店。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兩點:

第一、是對自己的能力,資源有足夠充分、準確的認識。

第二、對自己的創業項目,需要什麼樣的資源,能力有充分、準確的認識。

換句直白的話說:任何一個項目,創業者所具備的能力、資源,與項目所需要的能力和資源匹配度越高,則成功率越大,反之,匹配度越低,則失敗率越大。

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是如何想的?

可以在評論裡討論一下!

為什麼一旦自主創業了,就很難回到公司去坐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