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7章-老子的「我自然」已經蕩然無存

本章“言之宗”為《周易》大有卦,卦象火在天上,火為太陽,主君,形容國君高高在上。本章圍繞為君之道而寫。

文 | 楊吉德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尹喜:“太上、其次是由最好到差的排序,是指誰的行為呢?”

老子:“本章對應的是《周易》大有卦,你看卦符:

《道德經》第17章-老子的“我自然”已經蕩然無存

太陽在天上高掛,象徵君王統治四方,這句話的主體是君王。最好的君王是百姓知道有君,而自己的生活不受政治的干擾;其次的君王是被百姓感恩並讚美;再其次是百姓畏懼君王的權威;最差的是百姓辱罵君王。”

“為什麼親而譽之不是太上呢?”

老子答:“親而譽之的應該是好君王,但從這種榮耀的背後看,往往這種讚美是出自宣傳的口徑,或者用自己的意志改變了社會自身運行的法則,當時人們受益了,對社會法則的破壞卻長期難以彌補,惡果會慢慢的變大。”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尹喜:“如果國君承諾的事情實現不了,就不會有人再信任他。這句話可以放在社會中的任何人來說,說到就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說,不要讓人對你有所期盼。”

悠兮,其貴言,功成。

尹喜:“悠為長久,與功成有什麼關係呢?”

老子:“一個人建立信用是通過長期行為才能形成的,一旦有了這種信用招牌,它帶來的效益也是長期的。所以你要珍惜說過的每一句話,有信用才能得到擁護,建立功業。”

尹喜點點頭:“是的,一個人沒有了信用,會遭到民眾的拋棄;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信用,就會遭到世界的拋棄。那些出爾反爾、弄虛作假、欺詐成性的人,當時獲得了利益,長遠說卻失去了做人的資格,更談不上長期利益了。”

《道德經》第17章-老子的“我自然”已經蕩然無存

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尹喜:“事遂,指百姓幫助君王完成了大業。‘我自然’有什麼深意嗎?”

老子說:“意義太深刻了。最後這一句和第一句是相呼應的,你做你的君王,我做我的百姓,你不把你的意志強加給我,我也不去過多的索求,我認為該做的我就做,不加意念的去做,這就是‘我自然’。君王有幾個‘其次’的表現,因為不知道百姓會出現什麼‘其次’的局面,所以沒從這個角度寫百姓。

其實我們可以推論一下:百姓之間互相幫助,幫助的人覺得很自然,被幫助的人也覺得很自然,因為他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這麼做的,這是一種現存的社會風尚。如果你去幫助別人了,就被稱為做好人好事,說明人們憑著‘我自然’本性做事的幾率已經很小了。如果你幫助別人,別人卻藉此訛詐你,說明這個社會已經不存在‘自然’狀態,人的自然機能無法修復了。”

尹喜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老子:“是因為人的自然性被社會屬性所裹挾,社會變成了由一群群人組成的,而非一個個人組成的了。群體的概念湮沒了個體的概念,社會屬性取代了個體屬性,最終導致思想茫然、爭執不休、大起大落。”

老子言罷,凝望著深邃的天空,沒再說什麼。

《道德經》第17章-老子的“我自然”已經蕩然無存

今譯誦讀

君王高高在上,推行著嚴格的王法,治理廣大的民眾(卦象火在天上)。統治者的所作所為,民眾卻有自己的評價。

最好的君王,不以自己的意志改變民眾的平靜生活,所以民眾只知道有君王,而沒有感受到壓迫。

其次的君王,因為宣傳自己的功德,受到民眾的敬仰而攀附他,讚美他。而社會也由此走向了浮誇和不真實。

再次的君王,因為嚴刑律法,民眾敬而遠之,畏懼他。

不好的君王,因為荒淫無道,苛刻百姓,民眾便辱罵他。

如果你的信譽不足以讓別人信任,別人怎麼會相信你呢!

不管是信任還是不信任,都是歲月的長期積累,所以你要珍惜和踐行說過的每一句話,你的事業才會成功。

要珍惜民眾純樸和善良的本性,他們知恩圖報,不知索取。他們犧牲個人利益,幫助君王完成了大業,只是說:“這是我應該做的。”這才是“太上”的統治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