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於都家鄉的味道

說到豆腐腦,絕對是一道人人都喜愛的小吃。無論是北方的鹹豆腐腦,還是南方的甜豆腐腦,吃起來都滑嫩可口,讓人回味無窮。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每到快過春節時,家家戶戶就會做上一桌豆腐,送人的送人,做菜的做菜,實在吃不完的,還可以醃了做豆腐乳來年吃。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各個超市、菜場也都能買到現成豆腐,可吃起來也沒有那麼美味了。直到現在農村老家還保留著做豆腐的傳統一直沒有變,手工製作的豆腐吃起來不僅味美鮮嫩,清新爽口,而且營養更豐富。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昨天吃學校門口的豆腐腦,忽然想起老家的豆腐腦。許多人蟄居外地,遠離家鄉,已是六七年沒吃過老家美味了。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在老家的那些年,寒冷的冬天,白菜們都還在樓梯間裡排排蹲著,結滿冰凌,蘿蔔也在院牆旁的土裡擁擠地埋著。這是缺乏蔬菜的季節,但家裡要是備足這兩樣菜,再加上幾麻袋乾菜,整個冬天就可以高枕無憂。

雖說蘿蔔白菜都是我們很喜歡的蔬菜,但連日吃下去還是很讓人討厭。晚飯後,母親就會說:“再吃幾頓人都要變成蘿蔔白菜嘍!,明天咱磨豆腐腦去吧!”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做豆腐腦所需的材料很簡單,卻又很講究。首先要提前在清水中泡好半小盆黃豆,既不能泡得太過,又不能泡得太輕;究竟何種程度算合適,我也不知道,大概是等它們膨脹飽滿時候就好。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陪母親一起提著泡好的黃豆去磨豆腐腦,是我童年的一大樂趣。磨豆腐腦需要小型石磨,石磨通常架在木架上,木架常在水井邊;石磨分兩部分,下面是一個石盤,周邊是一圈石槽,前端有出口;上面的磨盤較小,中間有孔,側面有帶孔的木柄伸出,人手持“7”型長木棍套在小木柄的孔上,就可以驅動磨盤工作了。不算複雜的器具,近些年卻很少見到。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石磨我們家沒有,鄰居家有一盤很老舊的。母親曾打算趕集時買一個,奈何逛了附近的幾個集市都買不到,所以每次只能去鄰居家。所幸距離很近,兩家的人和狗沒事也整日互相串門,並沒有什麼不便。

小的時候,路上通常是我抱著長柄大鐵湯勺、小鋁盆,母親一手提著桶,另一隻手端著黃豆。磨的時候母親操作長木柄,我每等磨盤轉一圈便從盆裡盛四分之一勺黃豆,和水一起灌入磨盤上的小孔內。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看到磨出來的豆漿了吧,白白的很濃稠,下面會用一個桶裝著。在磨的過程,手很容易累,可以兩個人輪流著磨。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豆漿磨好後,就放在大鐵鍋裡煮開,煮的過程也很講究,要小火來煮,火大了就會粘鍋底,豆漿快煮開的時候要特別留意,一定要手裡拿著一瓢水或者勺子,慢慢升起來的泡沫會脹得很快很高,你要灑點水上去,讓它不要溢出鍋邊去。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開鍋後,都放到這個大缸裡面了,這個時候需要點滷水,點滷水是最關鍵的!點少了,豆腐嫩,點多了,豆腐老,吃著苦。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這時如果想吃豆腐腦的就可以盛出一些吃了。甜的就加勺子唐,鹹的就加點鹽加點豬油,再灑一把蔥花可香了!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這一口。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壓豆腐,把成型的豆腐腦舀入布包袱,當然布包袱是放在籮筐裡的,最後在包袱上壓一塊重物或者臉盆裝水壓,豆腐就這樣做出來了。壓好之後,用刀把豆腐切成小塊。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經過這些工序,新鮮的豆腐出爐了。看來我們常吃的豆腐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出來的!但這樣做出來的豆腐絕對好吃。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村裡哪家做豆腐腦時候,都會像過一個小小的節日,總會叫上前後鄰居來喝一碗。等另一家做時,也會提前通知鄰居,或者索性做好後直接盛一碗趁熱端過去。這樣一碗香噴噴的豆腐腦,百無聊賴的冬日裡喝下去,真是讓人慾罷不能啊。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食用時可根據個人喜好,搭配白糖或者生抽。

走遍大江南北,這種豆腐腦才有于都家鄉的味道

突然好想回老家再吃一回這種手工做的豆腐,這個味道一直儲存在我的味蕾裡。

于都在外的遊子們,你吃過這樣的手工豆腐嗎?

點贊是你的態度| 轉發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最好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