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名吃“豆腐腦”

"豆腐腦白"的字號叫"西域齋",是久聞北京城的老字號。"豆腐腦白"的創始人祖居山東臨清,清朝同治年間進北京,並從事售賣豆腐腦的生意。很快買賣便紅火了起來,為此特意於清朝光緒三年(即公元1877年)將夫人和兒子白玉山、侄子白成山從山東老家接到北京共同料理生意。當時經常擺攤的地方有牛街土地廟、廣和戲樓門口、菜市口廣安菜市場、天橋市場、廠甸等處。

豆腐腦白第一代經營者名叫白石光,自光緒年間開始經營這種小吃,經過三代人的不斷改進,豆腐腦白製作的豆腐腦質地更加白嫩、味道醇香。

臨清名吃“豆腐腦”

豆腐腦白第三代傳人名叫白文啟,據白老介紹,最初的豆腐腦在製作滷汁時,因為主料有羊肉,有股羶氣。而豆腐腦白在製作滷汁時用口蘑勾滷,不僅去掉了羶味,而且增加了香氣。豆腐腦白的豆腐腦,不膩不羶、利口清香、回味無窮。

早在清同治年間(公元1875年),祖居山東臨清的白利、白明哥兒倆逃難到京城,為了維持生計,哥兒倆開始幫人家幹雜活,省吃儉用積攢了點錢,幹起了磨豆腐的生意。因為他們所加工的豆腐,精工細作,豆腐的質量好,哥兒倆待人又熱情實在,很快贏得了顧客們的好評,生意也越做越紅火。後來,哥兒倆又在製作豆腐的基礎上製作出比豆腐還嫩的豆腐腦,並根據北京人吃麵條時在白坯面上澆滷的習慣,研製出一種鮮鹹味的滷汁,使豆腐腦的味道既鮮嫩又有滋味。一來二去,大家都知道他們的豆腐腦貨真價實,服務熱情,人們親切地稱呼他們“豆腐腦白”,哥兒倆就成了“豆腐腦白”的創始人。

“豆腐腦白”製作的豆腐腦潔白細嫩,入口即化且有豆奶之香,澆上用薄薄的鮮羊肉片、上等的口蘑、澱粉、醬油打出的滷汁,橙紅透亮,不稀不稠,再淋上蒜汁或辣椒油,吃在嘴裡入口即化,豆漿的香味,滷汁的鮮鹹,一口豆腐腦,一口剛出爐的芝麻燒餅,那鮮香味美的口感,吃得人滿嘴噴香。

臨清名吃“豆腐腦”

白家的豆腐腦講究色澤潔白細嫩,尤其是在滷汁的製作上更具特色,味道醇厚。原料上講究用張北壩上臺蘑泡水,水變紅以後敝去渣滓沉澱,將上等的黃花、木耳以及切成紙一樣薄的羊後腿片勾芡加細鹽熬成。

後"豆腐腦白"的手藝傳到第三代白文啟手中,全家人兢兢業業,使得"豆腐腦白"名冠京城,當時的各界名流都是"西域齋"的座上常客。1956年公私合營,1957年底"西域齋"合營到大柵欄國營茶館(即現在大柵欄南來順),白文啟被分配到市民政局工作一直到退休。改革開放以後,退休在家的白文啟帶領著"豆腐腦白"第四代傳人白振強和女兒女婿,於1992年在西四小吃衚衕重操舊業,恢復了"豆腐腦白"這一傳統老字號,1995年還在"老北京微縮景園"開設了分號。1997年香港迴歸和建國50週年大慶,白文啟不顧年邁,帶領著白振強等人參加了在釣魚臺國賓館和中國大飯店舉行的慶祝活動,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親手製作"白記豆腐腦",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田紀雲、羅幹、鄒家華親切接見。

現在"豆腐腦白"的第四代傳人白振強本著原汁原味的宗旨又在"王府井小吃城"開闢了一翻新的天地,同時又在為培養下一代"豆腐腦白"而奔忙著。

日前白振強對筆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豆腐腦白'的製作絕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我有責任把它傳下去,因為它不屬於我個人,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飲食瑰寶,是穆斯林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