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客家人素有喝茶的習慣。貴客登門,主人會在幽雅氛圍中,用泥爐小壺,精心烹沏又濃又釅的香茗敬客;喜慶之日,主婦會擂出一缽缽配料豐富的菜茶;家人生病,他們又會找來中草藥材,以藥入茶,熬出一罐罐對症治病的藥茶……客家人的飲茶文化豐富多彩,這裡只介紹獨特的擂茶、藥茶和工夫茶。

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擂茶

  在贛南客家農村廣泛流傳著古老的喝茶方式——擂茶。顧名思義,擂茶必須先擂茶葉。擂缽是碗狀的陶器,內壁佈滿網狀的溝紋,擂槌(或曰擂棍)多用山茶樹、山捻子樹製成。煮茶時,主婦將泡軟的茶葉、芝麻、花生米和適量食鹽放入擂缽,雙手緊握擂槌,不停地旋轉研擂,碾成糊狀之後,放入鍋裡煮開,舀進小缸或大盆,任憑客人開懷暢飲。

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擂茶清香可口,人稱“一家煮茶百家香”。同時,擂茶止渴生津,健胃提神,疏肝理肺,偶受風寒,喝上兩碗熱茶,發發汗,也能把感冒治好了。農忙時節,擂茶配以米果,亦可當作早餐和午餐之間的一頓牙祭。每逢婚嫁迎娶、生子滿月、老人壽誕或喬遷新居等喜慶日子,主家更得煮擂茶歡宴賓客。

  閩西長汀客家人煮的擂茶,除了茶葉,還會加些諸如山梨、淮山一類野生植物的葉子。這些採於清明前的嫩葉兒,先要洗淨、煮熟、發酵、曬乾。一旦客人登門,主人將它們與茶葉浸軟,研擂成末,放上花生米、黃豆、粉條煮熟,最後再加上茶油、食鹽和蔥、蒜、韭菜等調料。當主人捧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擂茶時,客人呷一口濃香的茶湯,感受其中的鄉情親情,無不為之陶醉。

  廣東揭西客家人喝擂茶的時候極多:家裡來了客人,主婦要擂一缽茶敬客;鄰居、親友的閨女出閣之前,依俗要擂茶請姑娘,為之送嫁;家人病癒,也要擂茶款待那些關心、幫助過病人的親友和鄰里。至於生子滿月、建房上樑、喬遷新居等,更要擂茶待客和慶祝一番。

  有趣的是,過元宵節時,家家都要烹煮“十五樣菜擂茶”。這天清晨,村姑從自己菜園裡摘回15樣青菜,其中必有蔥、蒜、藠〔jiao教〕頭,她們借其諧音,祝願自己更加聰明、善算、多竅門,新年大吉,交上好運。

  揭西擂茶,配料豐富,除了茶葉,還有花生、芝麻、香菜、薄荷等,入缽擂為糊狀,再泡上開水。然後,再把鍋裡炒好的羅卜幹、芥藍菜、蒜、蔥、黃豆、白菜、藠頭、蝦米等菜料,以及爆米花、鹹酥花生仁,放入缸中。這種擂茶,既是解渴的飲料,又是能吃飽肚子的點心,而且甜、香、辣、酸,諸味皆全。

  藥茶

  從前,客家山村缺醫少藥,老百姓就以各種中草藥入茶,以預防疾病,保健身體。在閩西長汀一帶,村民在煮擂茶時,常常根據氣候節令的變化,適時加些中草藥,比如酷暑飲用消暑清火茶,冬春飲用祛除風寒茶,等等。於是,他們採來細葉金錢、艾葉、金銀花、薄荷一類,與茶葉一起擂成糊狀,再放上一些其他配料,上鍋煮熟,既當飲料,又作藥用,有防病治病的效果。

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在廣東客家山區,村民每到採藥季節,都會採來具有藥用價值的蔬菜、青草、樹葉、樹根,洗淨曬乾,以備不時之需。有人拉痢,可煮“葫蘆茶”消炎止痢;孩子滯積厭食,唱些“蘿蔔苗茶”,便可去積;夏日中暑,熬上“布驚籽茶”,便可去痧……至於紫金縣出產的“竹殼茶”,味兒略苦,但具有清熱、消炎、去積、降血脂等功效,享譽南方各省和東南亞諸國。

  工夫茶

  工夫茶本是流行於廣東潮州和福建閩南的飲茶習俗。近代以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隨著潮州與梅州、惠州經濟文化和人員交流愈來愈頻繁,加之工夫茶那種特有的高雅文化韻味,也陶醉了客家人。於是,由城鎮到鄉村,工夫茶漸漸在客家地區流行起來。

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工夫茶的茶具甚為精巧。茶壺只有拳頭大小(直徑7-10釐米),並且以透氣性能好的陶壺為佳。茶杯晶瑩小巧,潔白透明。貯放杯壺的瓷茶池,其狀如鼓,而茶池蓋還可兼作茶盤。燒水的爐子以小泥爐為佳,燒水的鍋則是陶質的薄鍋,而燃料則以橄欖核為上乘,火力猛,且有沁人心脾的橄欖清香飄逸出來。工夫茶對水質要求甚嚴,而茶葉則視主人的經濟條件有所不同,其中以福建出產的“鐵觀音”等為佳。近年來,梅州地區引種的“單叢茶”,茶湯碧黃,茶味濃厚淳和,清爽甘澤,飲後滿嘴清香,愈來愈受歡迎。

  工夫茶衝飲方法可分為10道工序: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茶壺)、高衝、低篩、刮沫、淋頂等。“活火”即煽風燒旺爐火,使水速開,但又不要大開,以水中冒出小泡,狀如“蝦鬚”即可。茶葉要揀過,先細後粗,裝入茶壺,填至七成滿,但要小心,不能把茶葉壓碎。裝茶葉前,要用開水把茶壺燙熱,茶盅也要燙過,以除去異味。沖水時,高提燒水鍋,直到壺滿水溢了,還繼續沖水,以便把茶葉裡的雜質沖掉,這叫“高衝”。這時茶壺中有些雜沫浮起,要用壺蓋颳去,叫“刮沫”。然後蓋上壺蓋,再用開水“淋頂”,一則衝去蓋上的泡沫,二來可迅速泡出茶味。篩茶入杯時,茶壺要低,以免斟出水泡,有失雅緻,這叫“低篩”。同時,篩茶時應將茶杯擺成圓圈,轉著圈不停地往每個杯裡斟茶,這叫“關公巡城”。最後再看看各杯的茶水成色和分量,並往茶水少、茶色淡的杯裡,再加幾點茶水,務使各杯的成色、分量一致,而壺中點滴不留,這叫“韓信點兵”。待貴客飲畢,然後再衝第二次。

  飲工夫茶最好是三個人,故有“茶三酒四遊玩二”之說,茶湯要濃,以示對客人的尊重。第一巡茶要請老人或貴客先喝,依次輪流。客人喝茶時,不要用盅腳刮茶池,且要趁熱一飲而盡,並輕輕把茶盅放下,咂咂嘴,品品味,讚賞一番。還有,當主人給你篩茶時,你要用食指、中指輕叩桌面,表示感謝。這本是舊禮俗的簡化。從前,茶友斟茶,對方要起身鞠躬、作揖致謝。後覺時坐時立,不勝繁瑣,有人便以雙指叩桌代替。對這一茶俗的變化,民間傳說把它歸於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發生的故事。一天,乾隆皇帝給隨從斟茶,隨從感恩戴德,本應隨即下跪叩拜的,但又怕這樣一來會暴露皇帝的身份,他靈機一動,便以兩指微曲,輕叩桌面,表示下跪叩拜,並一直流傳至今。

客家人之《飲茶文化》,你都喝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