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國之孫權的啓示管理篇

一說起三國不論是《三國志》亦或是《三國演義》,讀者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曹操、劉備、呂布、諸葛亮、趙雲、關羽、司馬懿等人物或是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失空斬等事件。關於孫權的故事比如赤壁之戰完全被諸葛亮搶了風頭,而後的關雲長敗走麥城被呂蒙搶鏡,之後的夷陵之戰又是陸遜站在了聚光燈下。而有關孫權的戰役比如張遼守合肥、威震逍遙津以及濡須口之戰都以孫權的失敗而告終,特別是合肥之戰與威震逍遙津,都是孫權佔有一定的優勢卻被殺的大敗。

所以關於孫權總有人會提出許多質疑,第一就是質疑孫權的能力,東吳文官陣營十分的強悍、張昭、張紘、顧雍、諸葛瑾都是內政能力十分出眾的人才,比起魏國的曹操的陳群、鍾繇、韓浩等人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大謀士也有周瑜、呂蒙、陸遜這等出類拔萃的人才,武將同樣擁有太史慈、徐盛、甘寧、淩統、周泰、潘璋等人。認為這些都是孫堅和孫策創造的良好條件,孫權的作用只是坐吃山空立地吃陷,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再看三國之孫權的啟示管理篇

我們不能單獨的以幾場戰役來評斷孫權的能力,曹操不也沒有看出赤壁那麼拙劣的謀略而大敗嗎?諸葛亮也有火熄上方谷這樣的失策時刻,所以看一個人如何我們得先參考一下歷史人的評價。

首先曹操就拿孫權好有一比: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這是曹操在濡須口開戰前對孫權的評價,這是對孫權充分的肯定,而且對於孫權的評估甚至高於自己的兒子曹丕,這裡雖然有很大的誇張水分,但是足以說明曹操對孫權的肯定。

而對於三國人物在古代較為權威的人物陳壽也表示: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陳壽對於孫權的評價是從兩方面出發,在青壯時期的孫權陳壽也是相當肯定的,孫權錯就錯在了繼承人的選擇問題上,這麼一個錯誤最終把整個吳國的基業毀於一旦奠定了基礎。

司馬光對於孫權的評價或許是最為客觀的:文帝承父兄之烈,師友忠賢,以成前志,赤壁之役,決策定慮,以摧大敵,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荊揚,薄於南海,傳祚累世,宜矣。

而《三國演義》的第一權威羅貫中也說: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當然在古人中也有一些人對孫權是持反對態度比如裴松之、朱元璋等人,認為孫權無非是父親和兄長打下了基業,他的合肥、逍遙津之敗說明他缺乏指揮才能,充其量只能根據長江天險據守,根本沒有問鼎中原的實力。實際上這句話後者也確實是實話,畢竟孫權的能力與經驗確實不能跟曹操相比,而且曹操仰仗的是天子之力,曹操可以打著國字頭的文件去招募人才,也可以拿著國家的文件去制裁地方諸侯。而孫權本身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而且曹操坐擁冀州、青州、幽州、幷州、豫州、徐州、雍州、荊北以及司隸部,孫權的地盤僅有揚州、交州、荊州南,所以孫權在實力本不如曹操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把吳國做強,不得不說其確有十分獨到的能為。

再看三國之孫權的啟示管理篇

如果說孫權是仰仗二張、周瑜、陸遜和孫策舊部一杆大將來說孫權沒有能力的話這也是不公平的,如果這麼來判定,劉備則仰仗五虎將和臥龍鳳雛更加明顯,曹操起家同樣是仰仗夏侯族部與曹家族部的四家將。而且能處理好這麼多能人之間的關係也說明了孫權的用人之道必有他獨到之處。

孫權在剛剛接管孫策江東基業之時,年僅十八歲,而他將要面對的有元老程普、黃蓋、韓當、凌操、周瑜、太史慈等人。雖然是家族企業,但是一下子在自己身邊沒有任何親信的時候就要先處理這群元老關係,實際上難度是很大的一件事情。特別是早期很多元老對於孫權是持觀望態度,畢竟不論是孫堅還是孫策都是那種不顧惜生命那種身先士卒的主公,所以對於孫權這種性格較為中庸的新主公難免有些不太適應,所以到了後期我們發現不論是程普還是黃蓋這些三朝元老,在孫權得勢之後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用。特別是程普,曾經作為孫堅身邊的二號人物如今淪落到不得不給周瑜一個年輕晚輩去打下手,而曹操陣營的夏侯惇隨著曹操的官職提升自己也不斷的提升官職,始終穩坐曹魏陣營的二把交椅;劉備身邊的關羽更是節節高,程普的心一定也是哇涼哇涼的。所以幸好孫權有張昭與周瑜的鼎立支持,不然這麼龐大的元老陣營孫權是絕對無法去駕馭的。

所以孫權也是把目光放在了培養自己的團隊方向以次來圍繞組建團隊,除了周瑜、張昭等託孤重臣,孫權又先後招攬了魯肅和諸葛瑾這樣的能人,其餘一些能人志士更是不計其數。

在用人方面孫權同樣突顯出了自己的才能,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是周瑜、荊州偷襲關羽的總指揮是呂蒙、夷陵之戰的總指揮是陸遜。和曹操與劉備這些愛親自指揮作戰的君主相比,孫權在用人方面更加的果斷,其實曹操與劉備也曾有過大膽委任的行為,但是更多的結果是夏侯惇兵敗赤壁、曹仁兵敗新野、張飛丟徐州、關羽敗走麥城,直接說明孫權的用人不單單是根據功績與能力,而是更加的有針對性。

再看三國之孫權的啟示管理篇

於國家的貢獻,孫權要比只知道征戰殺戮的孫策更有遠見性,在孫權經營時期,吳國的人口明顯得到提升,而且同連年征戰的魏與蜀國相比,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安逸,孫權並非沒有想要一同天下的大志,而是更多的是為黎民百姓所著想,或者說是一種休養生息的治國方法。曹操兵敗赤壁之後,在平定漢中以後本有希望一舉入主西川徹底改變局勢,但是因為赤壁的兵敗讓曹操心有餘悸結果才導致了最後的三足鼎立局面。孫權或許也是有兵敗合肥與逍遙津的關係,對魏國的陸戰部隊心裡還是很底虛的,而且在那種情況下,不與魏國正面衝突本就是上策。

所以在亂世的時期,孫權把可能的損失努力降到了最低,而且在大敵對自己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敢於力排眾議去採納納諫者的建議去抗擊強敵,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吳國贏下了兩陣。雖有合肥、逍遙津、濡須口之敗,但也是隻是小規模戰役的失敗,要知道赤壁和夷陵完全是左右三國走勢的戰鬥,可見孫權確實不像質疑者說的那般無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