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苏联能守住莫斯科,是因为自身的能力还是美国的支援?

世间万相归于空寂


谢谢邀请。二战时期,苏联守住莫斯科主要是因为自身能力,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苏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如下:


第一,领袖的钢铁意志。德军闪击苏联后,苏军一路败退,直至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苏军都没什么像样的战绩,没有人相信苏军能守住莫斯科,但此时斯大林发表公开演说,誓与莫斯科共存亡,并且举行了红场阅兵,领袖的气魄鼓舞了前线将士,苏军士气大振。



第二,制度优越。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得优越性凸显了出来,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苏联全民皆兵,男女老少齐上阵,全力支援战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第三,天然条件优越。苏联广袤的国土注定了德军推进的越快,补给线就越长,当德军推进到莫斯科时,漫长的补给线就暴露了出来,苏联派出数千支游击队深入敌后,袭扰德军补给线,给德军制造麻烦,让德军饱受蝼蚁食象之苦,在双方都筋疲力竭时,游击队的袭扰也能起到牵制作用。



第四,老天帮忙。德军还没拿下莫斯科,就遇到苏联罕见的寒冷天气,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德军没有准备过冬物资,士兵冻伤冻死很多,坦克等重武器完全瘫痪,重机枪无法射击,步枪的枪栓都拉不开,宝贵的燃油被用来取暖都不够用。恶劣的天气让德军战斗力锐减,却让苏军获得了喘息之机。



第五,守城苏军实力不弱。此时的苏联已经进入战时运转状态,经过苏德前期交战幸存下来的部队都是死人堆里爬回来的,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强,意志坚定,而且苏军自主生产的武器弹药开始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



第六,用人得当。基辅保卫战时斯大林驳回了朱可夫撤退的建议,结果65万苏军被俘。斯大林承认自己在军事指挥方面不如朱可夫并重用朱可夫,确保战役指挥得当。



第七,希特勒的神助攻。莫斯科保卫战最艰难的时候,希特勒突然改变策略,调走装甲部队支援南方集团军群,意图拿下巴库油田,结果中央集团军群缺乏攻坚武器,进攻乏力。



第八,日本的神助攻。愚蠢的日本高层放着好好的苏联不打,竟然选择了南下偷袭珍珠港,更要命的是这个绝密情报被苏联间谍佐尔格窃取并上报苏军统帅部,斯大林于是很放心的把在远东地区用来对日防御的几十个师调回西线,这些生力军投入现场,直接打破了战争的天平。



第九,中国现场的牵制。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虽然节节胜利,但又无法速胜,深陷中国现场抽不出身,偷袭美国是为了得到石油的无奈之举,但是有中国军队的牵制,日军进攻苏联的可能性本来就很小。


毒刺剑客


苏联守住了莫斯科,靠的是苏联自身的能力。

美国的支援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联军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其在莫斯科战役时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的精神超出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当然也超出了西方思想体系的认知。德国人绝没有手下留情,严寒的也绝不是仅仅对德国人不利,但是苏联红军硬是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陷入绝望的时候从巨大的失败走向巨大的胜利,最终埋葬了法西斯德国。

巴巴罗萨行动中,法西斯德军550万人的大军对苏联发动了不宣而战的闪电战,苏军猝不及防。在战争前一天晚上,苏联的铁路系统还在往德国境内运输小麦等物资。因为准备不足,苏军的损失百倍于日军偷袭珍珠港——数千架飞机被炸毁在飞机场上,数百万人的一线部队来不及动员就被分割包围逐个歼灭,成就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德军的辉煌战绩辉煌,彪炳史册。正因为如此,后来匆忙组建的、没有老兵和熟练指挥人员的情况下苏联红军的不屈的战斗精神扭转了乾坤,才真正值得历史铭记。

号称欧陆最强的法国的快速溃败出乎世人的意料之外(地狱级任务——在法国投降前攻占巴黎),整个欧洲只有英国还在苦苦支撑。英国没有投降,使得希特勒必须要在英美联合起来之前夺占苏联的工业区战争资源,完成欧洲资源的整合——这对希特勒的大陆帝国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地缘战争,决定着未来世界霸权的归属。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德军又是有备打无备,在苏德战场初始时德军一路摧枯拉朽。丘吉尔和罗斯福看到苏联军队一溃千里,德军几乎复制了欧洲的军事胜利。在1941年6-9月间,美英两国看到苏德战场的形势,几乎已经放弃了陆地战场。按照正常战争逻辑,连续几个集团军甚至方面军被围歼,数百万精锐损失殆尽,换作一般国家早就投降了。临时招募的平民士兵根本拉不上前线就哗变了——如果希特勒面对的是一战时的沙俄,他恐怕早成功了。

直到德军攻击至莫斯科,他们的前进速度逐渐停滞了下来。虽然苏联军队的伤亡依然惨重,但是苏联人逐渐胡稳住了阵脚,从一开始的慌乱中缓过神来,没有被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击垮。美英两国此时发现苏军还有一战之力,能够帮助美英阻挡希特勒顺利整合大陆,让美英做好与希特勒的关于霸权的决战,这才有了1941年9月之后的美国援助。援助的物资要分发到各部队、工厂等形成战斗力,尚需要时间。因此,在莫斯科战役期间,美国援助的物资发挥的作用实际很有限。

美援还没有到来之前,莫斯科战役的外围作战已经打响了。斯大林已经站在了从莫斯科撤退到东方的火车站台上,最终斯大林决议死守莫斯科。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能够计算出苏联的坦克、物资等数据,然而红色苏联迸发出的战斗意志,是希特勒和他们的将军们无法理解的。苏联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包括了逃亡在瑞士的前俄大公,都在积极支持着苏联不屈地抵抗德军。在德军的残暴的种族主义政策下,苏联很容易达成了全民统一战线。苏联人的体制能够动员最后一粒米作为战争物资,苏联境内的军民的生活在濒死状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苏军动员了莫斯科百万市民,在纵深100公里内修筑了3道纵深防御阵地,实施梯次防御战略。

此时的德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苏联境内的糟糕的运输条件(轨距与欧洲不同,质量粗制滥造),给德军前线的运输补给造成了极大的难题。外行看战略,内行看后勤——德军的后勤在莫斯科一线终于达到了极限。1941年的冬天来了,德军在后方已经准备了过冬衣物,却缺少足够的运力。德军的武器精良,损坏的配件也很难找到通用件,只能从国内不远千里运到前线。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使得前线的弹药消耗越来越大。这些都对德军的后勤能力提出了挑战。显然,德军的后勤能力已经崩溃了。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想当然地认为,经历了前期的惨败,如今的苏军的抵抗只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只要坚持最后5分钟,就能够将苏军彻底击垮,然后冲到莫斯科,抢夺苏军的过冬物资。因此,希特勒给后勤部门下达的命令是:优先运输弹药。

然而德军屡次发起的攻势,在攻破了苏军第一道防御阵地时,就已经彻底精疲力尽了。在以往的闪电战中,只要防御阵地被突破,接下来就是横扫了。然而在莫斯科,这些德军发现他们在牺牲了很多人才攻克下来一个阵地后,在后方苏军又重新组织起了新的防御工事。战争从闪电战,打成了阵地战、消耗战。

德军闪电战术失灵后,其攻坚能力的缺失就体现出来了。德军的战术武器,基本都是基于闪电战的战术原则来设计的,比较突出的是速度和机动性的优势。在转入阵地战时,德军步兵中重火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实际上,德军几乎从未在大城市的巷战中取得过重大胜利。

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被阻击在第一道防御阵地前,德军动弹不得,天寒地冻,德军士兵身着单衣,成批成批地冻死冻伤。德军已经投入了预备队,期望再发动一次摧毁敌人的战斗,然而苏军的防线依然稳固如初。前线的德军士气大衰,众多将军,包括古德里安都在请求撤退。希特勒已经没有了后手,而斯大林手中此时仍然有9个集团军的预备队,这是从西伯利亚调回的精锐武装力量。如果此时德军选择撤退,将会面临着大溃败的危险,整个苏德战场的情势将会出现崩坏的局面。希特勒严令前线部队,不准撤退,就地转入防御。

正如莫斯科战役开始时,希特勒低估了苏联军民的战斗意志,此时的斯大林也低估了希特勒的战斗意志。出于对德军出于崩溃边缘的战场预估,斯大林拒绝了朱可夫将预备队集中使用的建议,而是将预备队平均分配前线的各支苏军队伍,命令他们全线反击。如果德军真的选择了撤退,苏军此时的突击,将会造成德军兵败如山倒。然而德军在极端危急中,粉碎了苏军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攻击。苏德双方暂时取得了战线的平衡,德军在最后阶段的成功防御,使得战争主动权还掌握在德军手中。

随后,德军为了寻求获得战争资源,应对将长期化的战争,将战争铁锤砸向了高加索地区。

西方学者一般都把德军失利于莫斯科,认为是天气的原因,或认为是美英的援助,还有说法称是希特勒让中央集团军参与围剿乌克兰苏军耽误了2个月,却有意忽略了苏联军民在战争中产生的重大作用。实际上,天气的原因是帮了德军的忙。如果德军付出了重大代价突入到莫斯科市区,在斯大林红场阅兵的战斗意志下,德军将提前一年经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巷战。一旦德军在前线陷入胶着,而乌克兰地区有着80万的苏军有生力量,此时对德军的侧翼发动攻势,德军的失败将会更加快速。

德军在前期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在战略层面上是德军在苏联1000公里的正面战线上使用兵力,遥远而漫长的补给线脆弱且不可靠。德军的攻击能力已经到达极限,这才有希特勒孤注一掷地在莫斯科方向进行最后决战。

而莫斯科,是东欧平原的铁路枢纽,来自南方、东方、北方的战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而苏军一路溃败,使得在莫斯科方向,苏联能够集中的战争能量数倍于德军。希特勒也发现了莫斯科的交通枢纽的作用,几次派遣部队向莫斯科侧翼进攻,却没有力量切断这样的运输线路。在北方的列宁格勒战役期间,也同样如此,德军最终在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后,放弃了交通绞杀战。

在莫斯科会战期间,苏德双方的战争实力实际处于相当位置,在这种情形下,战斗意志才成为了绝对变量。希特勒希望在较高舒适度的情况赢得战争,与搜刮出最后一粒米投入战争的斯大林相比,战斗意志方面毕竟斯大林更胜一筹。无论苏联后来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在二战中的无上光荣不容抹杀。


而知而行


二战时1941年底苏联能守住莫斯科,还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守住了,1942年初开始莫斯科反攻时,苏联才开始正式接收大批美国援助。

图为苏德战争爆发后,大批苏联装甲车赶往莫斯科前线。

1941年9月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已经判断出德军会拼命夺取莫斯科,于是做好了非常坚固的防御工事,在莫斯科城外围构筑了3道防线和9道防御地带,仅10月份约有70万平民在莫斯科城外修筑了700公里防御坦克的战壕、500公里的防御坦克崖壁、400公里的防装甲车辆的筋混凝土桩,共设置了超过1500公里的铁丝障碍物,莫斯科城外形成了大纵深多地带的防御体系。


图为从远东赶来支援的苏联雪橇部队,穿着冬季伪装服正在战斗。

虽然德军进攻到莫斯科城下时,苏联已损失超过400万人,但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国民经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能够快速动员,在苏联军民抵抗德军进攻时,莫斯科东部有6个集团预备军一直按兵不动,目的就是当苏联反攻时,作为反攻的新锐力量,另外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平民都能组成16个民兵师,专门担任战勤任务,足以看出苏联的兵源是非常充足的。

图为苏联203毫米口径的M1913榴弹巨炮。

当战役打响时,11月6日在炮火连天的莫斯科照例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斯大林号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关头,然后苏联人民积极响应保卫首都的行动中,将兵员、弹药、粮食从全国各地运到首都莫斯科,特别是苏联人民保卫了进入莫斯科的5条铁路运输线一直畅通无阻,另外战役进行紧要关头时,苏联的飞机数量是超过德军的,空中运输线也保障了部队顺利进行冬季作战。

图为被俘的苏联民兵,注意是光脚,旁边是搁浅的苏制坦克。

当然,为什么会有说美国提供援助呢,因为保卫莫斯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点一前一后,美国一宣战即和苏联组成联盟阵线了。但是精明的美国人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正酣时,只是与苏联签订了个《物质供应仪定书》,直到1941年12月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破灭后,刚好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战线才正式建立,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才正式展开。


图文绘历史


主要在于苏联自身,因为美国的支援在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后!

1941年6月22日,德国以及仆从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等190个师共550万军队,在47000门火炮、5000辆坦克和4000架飞机的掩护下,开始了对苏联的大规模进攻。

德国闪击苏联让苏联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反应,所以苏军一溃千里。开战前4个月,苏联损失军队将近300万人,其中超过70万人被俘,飞机损失了96%,火炮坦克等损失不计其数。

到莫斯科会战前,苏联损失了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丧失国土超过150万平方公里。

由于苏联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国家,因此工业设施等基本部署在乌拉尔山以西的东欧平原,虽然从1941年9月开始,苏联陆续开始了工业东迁计划,但是在德国的闪击下,很多东迁的工业设备根本就无法形成生产力。

由于二战爆发后,斯大林以保护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境内的斯拉夫人为由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因此苏联的阵地向西移动了200-300公里,和德国边境接壤。这让这些苏军和设备在第一时间受到了德国闪电战的毁灭性打击。

所以,到1941年11月莫斯科会战前,实际上苏联受到的打击远比想象的严重,说此时的苏联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苏联仍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而且主要靠自身的能力,苏联是如何办到的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联空前辽阔的疆域

这是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当时的波兰到莫斯科,直线距离超过13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长沙,这样远的距离,对德国的后勤能力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因为苏联的辽阔疆域,虽然希特勒派出了550万军队,但是苏联从北部的列宁格勒到南部的斯大林格勒,直线距离超过了1500公里,550万军队分布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势必影响整体的作战效能。

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希特勒派出了规模庞大的中央集团军,意图一举夺取莫斯科,对苏联形成精神摧残,但是在莫斯科前,强大的中央集团军还是到了强弩之末。

到莫斯科战役开始时,德国已经到了没有预备队的窘迫程度,而苏联虽然损失是德国的数倍,但是由于在本土作战,因此苏联的预备队源源不断。

庞大的国土终于将德国拖得筋疲力竭!

2、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上台后,逐渐形成了苏联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无论是和平年代的大型工程建设还是战争时期的全国总动员,斯大林模式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估计苏联的常备军不会超过200个师。结果开战后,苏联动员了超过360个师,这让希特勒大为震惊。

不仅如此,苏联还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包括莫斯科各个阶层的市民都被动员起来。

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动员的预备队最高峰达到4000万人,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可怕之处。

莫斯科战役期间,在朱可夫的协调指挥下,莫斯科炮兵学校、莫斯科军政学校、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学院、波多尔斯克机炮学校的学员们全部投入了战斗,45万妇女被动员起来,在城外挖掘壕沟和工事。

正是由于苏联的同仇敌忾,德军在莫斯科城前最终折戟。

3、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

1939年,苏联和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发生激烈冲突,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关东军在领教了苏军的厉害后基本打消了和德国合围苏联的想法,南下主张逐渐占据了主流。

此时,德国闪击苏联,如果日本在苏联背后来上一下,那么苏联的情况将大大不妙。此时,苏联在远东军区还驻扎着30个建制完整的师,这是帮助斯大林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

此时,潜伏在日本东京的王牌间谍佐尔格探知到了日本不愿意北上苏联的决策,并及时发回给了斯大林,这使得斯大林敢于调回远东的西伯利亚师。

西伯利亚师队数周内从8000公里以外赶来莫斯科,他们的装备更加适应严寒,和缺少御寒设备的德军形成鲜明对比。

西伯利亚师的到来可以说挽救了苏联,改变了莫斯科战役的最终结局。

4、斯大林的个人魅力

1941年10月1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这一举动被理解为莫斯科将要被放弃的信号。苏联中央各部和外国使馆撤退到了古比雪夫,紧接着老百姓也开始逃难了。

此时的莫斯科城开始人心惶惶,并陷入混乱,由于斯大林的坚持,他成为最后离开莫斯科的人。

城外的火车等候多时,在火车旁来回踱步的斯大林不停地抽着烟,最终斯大林决定留下来,和莫斯科共存亡。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斯大林不仅留下来了,还于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十月革命胜利日阅兵。

斯大林登上检阅台,号召莫斯科军民坚守城市:

“这一群丧尽天良、毫无人格、充满兽性的人恬不知耻地号召消灭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消灭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和托尔斯泰、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高尔基和契诃夫、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列宾和苏利柯夫、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的民族,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好吧,既然德国人想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得到歼灭战。今后我们的任务,苏联各族人民的任务,我们陆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就是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

正是在斯大林的鼓舞下,红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此战的胜利让西方国家对苏联刮目相看,从此对苏援助开始提上美国的议程,大量的美援装备开始运抵苏联,靠着大量的援助,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可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为彻底击败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但是说实话,问题主在问题下面那个猜想这个不大正确,可以肯定的是,前苏联守莫斯科的时候,他确实是凭借自己的那股韧性,把德国人给熬的背过气去了。

当时,德国用于进攻的部队大致有160万人左右,前苏联用于守卫莫斯科的有120万人左右,120万是怎么来的?是从前线接收下来不对,然后再加上从当时莫斯科四周调集过来的,这并不是前苏联有意调集的,而是德国人选择去进攻基辅,然后留下来一段时间空档期。前苏联做到了坚壁清野,然后在莫斯科集结了这么多的部队。

在这个期间斯大林可并不是集结人这么简单他还把一系列工业设备全部运输到莫斯科和他的大后方,进行物质生产,他几乎把前苏联在欧洲中部那块区域的工业产值和人全给搬光了。

而且对于前苏联拦着他主要的工业产值仍然是位于这些大城市里面,所以前苏联才有那句经典的革命口号,叫做城市包围农村,作为前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差这个地方积极的工业产值是很庞大的。

就这样,兵力还是只有120万人,相比较于德国人是烈士的,但是120万人守莫斯科绰绰有余。斯大林的意思是要进攻,(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看着兵力实在不够,得到了间谍的一张电报以后,斯大林下令命令驻守在西伯利亚的几十万前苏联红军迅速来到莫斯科跟莫斯科一起打这场莫斯科保卫战。

德国人并不是不想摧毁前苏联在莫斯科的工业生产基地以及各种各样的设施,但是按照德国王牌飞行员,德国空军上将凯塞林的意思,莫斯科多雾的气候,再加上恶劣天气一直是空军不能够给陆军能够提供大量支持的一个阻碍。

所以德国人在莫斯科这个方向上推进特别缓慢,一直等到了莫斯科冬天来临。这一下子,德国人直接兵败如山倒。

如果你要说美国人对于前苏联的支持在这之前确实是有,但是很少,因为1941年12月7日,美国财政是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时候美国人才开始大张旗鼓的大规模的给这些国家运输兵力,运输武器,运输人力运输物资,在这之前,虽然有,但是很少。


漩涡鸣人yy


首先一个历史的事实是美国在莫斯科战役期间还没有开始援助苏联,美国人当时还在讨论是不是援助苏联,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苏联要挺不住了,如果现在援助苏联,给苏联的物资等于给了德国,只有在苏联人守住莫斯科以后,美国人确认苏联人能够打败德国人,美援物资才源源不断的从摩尔曼斯克,伊朗大量的进入苏联。

苏联在参战以前并不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而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经过两个半五年计划的努力,当时苏联是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德国如果当时没有控制整个欧洲的工业产能,可还真的搞不过苏联的,当时苏联的坦克飞机数量都要比德国多,而且如果是正常的情况下,苏联的那些T26,BT至少从纸面性能上不比德国的1,2号坦克差,和3号坦克也不是不能打。而这几种坦克才是巴巴罗萨开始时德军坦克的主力,而当时苏联这几种坦克的总数高达1.2万辆。

不过在德军开始进攻苏联的时候,苏军的那一万多辆坦克,除了一千多辆T34,KB以外,已经基本上快到了报废的状态,由于旧的零件都已经停产,完好率很低,是这样庞大数量的飞机坦克全部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德军的突然袭击的确是打得苏联损失惨重,但是苏联毕竟是一个国土巨大的国家,苏联及时的把1523个工厂企业搬到了东部,就是所谓的乌拉尔工业区,在这里通过和这里原有的企业合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1942年底开始使苏联进入战时体制。

但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还是主要靠苏联在战前积攒下来的物资,所以当时苏军的物资保障很差,据朱可夫回忆,在莫斯科会战期间,每次他们这帮子从前线回来的将领都向斯大林央求着冲锋枪,45毫米反坦克炮什么,然后把这点东西配给最需要的集团军,就是到了反攻阶段,每一门炮每天只有1-2发炮弹。

苏联人能够守住莫斯科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在斯大林这个铁腕人物的领导下,依靠朱可夫这些出色的将领,利用在两个半五年计划中积攒起来的家底,虽然说并不丰厚,但是已经足够守住莫斯科了。

至于什么冬天,分兵基辅什么的说法,都是德军将领在二战失败后为自己找的借口,德国二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整合欧洲的工业能力,同时生产管理的低效率,浪费了巨大的工业产能,使自己的武器生产数量少于盟国。二战是一场典型的拼钢铁的战争,谁往敌方的脑袋上扔的钢铁多,谁就赢!

至于美援,我还是同意传统的说法,美援加快了苏联胜利的进程,但是起决定性胜利的还是苏联自己的力量,没有苏联的骁勇善战,美援是不会来的,谁也不会把自己的物资投给一个要失败的证权。


有痰


其实这个问题不就是想对比一下苏德两国在战争初期的实力嘛,在战争初期德国的攻势确实是势如破竹,苏联红军在面对希特勒的虎狼之师时表现得不堪一击,直接被纳粹军队平推到了莫斯科,那么问题来了,苏联究竟能不能仅凭自身实力保住莫斯科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对比一下苏德两国的实力!

1.苏、德两国的实力对比

▲苏联工业规模

对于德国的工业实力,我个人觉得主要优势在于水平上,而苏联的工业实力则是在于规模上,说白了,就是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差别,我们都应该了解,二战时期德国的工业水平在世界上也是拔尖的,但是,从整个二战时期的战争形式来看,我觉得苏联会具有更大的战争潜力,为啥?我们从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就能看出来,德国军队追求的是速战速决与斩首行动,因为德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战略资源的丰富性就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战争形式,至于苏联的国土面积有多大想必大家也清楚,所以打持久战的话,吃亏的肯定是德国,哪怕是加上后期的仆从国,德国具有的优势也不大。

2.战争初期的苏联

▲苏德战争的战况惨烈

然后我们来看看苏德战争,在战争的初期,面对德国迅猛的攻势,苏联几乎是毫无抵抗之力的,可以说是节节败退,也因此造成了苏联红军的大量伤亡以及物资损失。尤其是在战争开始的那年,即1941年,苏联红军就折损了300多万人,工业产值损毁过半,军工方面的生产可以说是被打残了,例如各种用于制造武器的精密零件、有色金属以及滚珠轴承等都趋于停产,这些工业材料可都是用来制造各种重武器的。所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联对于德国的突然袭击既没有准备也没有能力抵抗,完全就是处于一种被打蒙头的状态,以至于战争开始后一路溃败,直到第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红军才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势头,开始了反击的攻势!

3.盟军起到的作用

▲诺曼底登陆

至于盟军对德国攻势的影响,我个人觉得还是挺大的,当然,德国喜欢自己作死,贸然的多线作战也是导致后面力不从心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整个苏联来讲,盟军带来的各种技术以及物资的支持,确实是极大地缓解了苏联红军在面对德军时节节败退的窘态,对苏联军队以及国家本身各方面元气的恢复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盟军的援助是到了1942年才开始起作用的,但是这一年开始,苏联本身的军工生产也已经开始慢慢恢复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一系列的战略反攻也拉开了帷幕。虽然其中盟军对德国的牵制作用也很大,比如诺曼底登陆战、对德控区域的战略轰炸、封锁德国的贸易线等,还有就是帮助苏联的很多重要工厂恢复生产,但是起码莫斯科战役中苏联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实力撑住的!

因此,从时间线上去分析,莫斯科保卫战时苏联受到盟军的帮助是很有限的,盟军的作用更多的是在1942年之后对苏联国家恢复生产起到了资源以及技术上的支持,所以,苏联完全有能力自己守住莫斯科!


哨兵ZH


苏联主要是依靠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巨大的牺牲牵制大量的日军最终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乃至整个苏德战役的胜利,苏联卫国战争严格意义上来说和美国没有什么关系。冰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整个人类的胜利,中华民族所承受的苦难和巨大的牺牲才是根本的原因,这也是铁的事实。有不同看法的,请观看《东方战场》,走进二战历史,了解当年中华民族的伟大牺牲。


既然来说这个问题,那我们就先从苏联在面对德军入侵初期为何节节败退的的根本原因说起。

1939年8月23日,苏德在莫斯科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签订这是英法等国刻意纵容德国以试图将纳粹铁骑引向东方的绥靖政策的一大严重错误,当然作为苏联,斯大林也为未来可能爆发的苏德战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是斯大林虽然有战略上的眼光,但却低估了德国的实力和胃口,原以为最少会再推迟几年的战争却由于英法等国的不堪一击提早到来。


终于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爆发。而这个时间的提早来临,再加上德军的闪电战,另斯大林和苏联红军狼狈不堪,战线被全面突破,损失惨重。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爆发,直到1942年1月结束,苏联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的情况下赢得了胜利。

看看当时中国牵制了多少日军。二战时日军陆军总兵力有51个师团,而中国战场就有35个师团,占日军总兵力的68.6%,之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二战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更不用说一个莫斯科保卫战了),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当时苏联一直为了防范日军从东线侵入,与德国形成两侧夹击之势,一旦如此,苏联必定大败,甚至亡国,虽然苏联红军在远东部署了大量兵力,但正是有了中华民族的奋勇抵抗才使得日军始终无法抽出兵力进攻苏联,这也为苏联日后的全面反击保留了近百万的军队,想想看一旦日军能够从中国抽出大部分兵力,苏联红军能抵挡得了吗?

综合,苏联莫斯科保卫战也好,苏联卫国战争也罢,包括太平洋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中华民族才是当之无愧的最大贡献者,更是整个人类胜利的根本原因,但同时也是付出牺牲最为惨重的。


冰雹蓝天


美国、加拿大的及时援助,使苏联被德军‘’巴巴罗萨‘’的重拳打击后没有倒下;莫斯科之所以安然无恙,是因为希特勒把打莫斯科的宝贵时间用于打基辅占领乌克兰………。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德军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从苏联西部的三个方向,分别向列宁格勒(北路)、斯莫凌斯克(中路)、乌克兰(南路)实施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大规模闪电突袭。战争一开始,苏联西部特别军区即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击溃。苏联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兼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由于抵挡不住德军的强大攻势而溃退,因此而遭苏联军事法庭处决。明斯克和斯莫凌斯克的丢失,

使莫斯科暴露在德军的装甲集群和机械摩托化步兵的威胁之下。看似岌岌可危的莫斯科迅速进行了战争动员:大批军工企业被转移至苏联中部的乌拉尔山区;大批民众被动员起来构筑莫斯科的几道防御工事……。


而此时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中央集团军群攻陷明斯克(白俄罗斯)和斯莫凌斯克后,与远方的莫斯科遥遥相望。但希特勒却认为‘’

莫斯科只是一个象征‘’,所以完全可以先放着不打,而当务之急是必须先拿下北边的列宁格勒,以及南边的基辅暨占领乌克兰。拿下列宁格勒可以从政治上动摇苏联的抵抗意志;拿下乌克兰不仅可以得到富足的粮食供给,而且还可以得到顿巴斯的煤,以及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高加索的石油:这就是希特勒嘲笑主张先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不懂的所谓‘’战争经济‘’。希特勒没有如愿拿下列宁格勒,却如愿拿下了基辅暨乌克兰。从战术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希特勒的一个军事‘’大手笔‘’:基辅会战苏联西南方面军被击溃,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战死,苏军只有少数部队拼死撤至第聂伯河对岸并炸毁大桥,其余六十六万五千人被德军俘虏。而从战略上看,为打列宁格勒和基辅,从而把两个多月的宝贵时间送给了朱可夫,使其得以加强了莫斯科的防御并组织了保卫莫斯科的充足的战略预备队


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莫斯科已进入冷雨霏霏的寒秋时节。希特勒此时发布了旨在进攻莫斯科的第三十五号作战训令,即所谓的‘’台风作战‘’行动。一九四一年九月三十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齐聚莫斯科城下。紧接着潜伏在日本东京的苏联间谍佐尔格小组密电莫斯科: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三日,日本御前会议已经决定:向南洋的美英荷开战。斯大林闻讯大喜,遂急调了几个驻远东的西伯利亚寒带作战师乘火车驰援莫斯科。

一九四一年十月六日,莫斯科气温骤降零下二十几度,并降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由于希特勒之前信心满满:打算在苏联十月革命节之前占领莫斯科,并阅兵莫斯科红场,以至于在战略上犯了冬季作战准备不足的致命错误。于是,德军的武器装备由于被凝冻而不能正常使用;裹着大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官兵们不得不点燃木柴烤火取暖。极寒气温使大批德军被冻伤而导致非战斗减员,从而为德军兵败莫斯科埋下了伏笔。


Mrttlzz99


个人认为,苏联能守住莫斯科完全是依靠自身能力,并不是美国的援助。当然还有德军在战术战略上的失误以及莫斯科的寒冬。

虽然说在整个1941年,苏联处于完全的劣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1942年之后,苏联开始在战略上对德国呈现反攻态势,这其中最大的缘由在于莫斯科寒冷的冬季以及对苏战略上的失误所导致的。


由于德国自身领土小,人口相对于苏联较为密集,所以说德国一旦卷入战争,将很难形成战略纵深,再加上德国的工业规模相对于苏联要小的多,即使可以制造高水准,高工艺的武器装备,也很难在武器数量上与苏联匹敌;客观的说,德国的工业水平和制造水准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相比同时期的英法意要强太多,但是德国还是在重工业规模上输给了苏联,毕竟德国的领土面积小,为了达到轻重工业以及农业的平衡,就不能肆无忌惮的发展重工业,不然下场就和冷战后期的苏联一样。这也正是小胡子搞侵略扩张的原因之一(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掠夺财富以缓解国内经济危机)


不过苏联就不一样了,苏联由于自身领土面积大,适合打大纵深战略;但是相比于德国,苏联的工业水平可就要差太多了,苏联无论是在工业水平还是在制造工艺上远逊于德国;但苏联赢在了工业规模上,像T34坦克、波波沙冲锋枪这些东西都是苏联自身工业所发展而成的产物,包括二战后的AK-47也是苏联工业水平的产物,他们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制造工艺简单,操作简单。这也奠定了苏联的战术理念,那就是人海战术和钢铁洪流。

而德国的闪电战战术模式不仅可以使军队的战损比例小,而且还可以快速击溃敌军部队,像波兰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对于苏联这种庞然大物,那德国就没办法继续用闪电战对付了,个人认为原因有两点:

1.德国在占领苏联领土的时候,工业设施要不就是被炸毁要不就是不能生产德军所需品,等于占领了荒地,不仅帮助不了德军,反而还要出兵镇压,拖慢了德军的进攻速度。

2.德军一路越打越远,战略补给不能得到有效补充,进攻速度放缓,最后补给线越来越长,跟不上闪电战的进度,最后完全无法实施闪电战战术。


也就是说,德国可以在初期保持对苏优势,但是如果越推越远,那么补给会逐渐跟不上,最后完全无法补给,下场就跟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那样;虽然德国占领了苏联的大片土地,但是能用上多少呢?不仅没有缓解德军的补给,没有提高德国的工业生产值,还要砸钱进去管理,还要派兵镇压,没有对进攻产生什么帮助,反而成为了拖后腿的存在。(虽然说在这期间毁掉了苏联43%的工业,但是德国的工业也没提示上去啊)

所以说,德国工业产值没有提升,闪电战不适合庞大的苏联,再加上补给不足和寒冬,最终促成了德国在苏联的失败,和美国的援助没有什么直接关系,顶多是缓解了苏联当时的战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