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表面的善行,避免成爲「嫻熟」的佛教徒

“如果不貼近自身經驗,誠實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心裡的一切,並將佛法運用其中,我們很容易會在修學的過程中偏離解脫煩惱的初衷。”——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

不做表面的善行,避免成為“嫻熟”的佛教徒

文:根據菩提洲網站慧智法師在線課程整理

作為佛教徒,表面上做得很熟練、很入門——“隨喜師兄”“隨喜讚歎”“太感恩您了”,這些話總不離口,對所有人都很客氣。比如我們和道友一起放生、朝聖、聞思,在寺院裡做義工等,過程中或完成後經常會說:“隨喜師兄”“太讚歎了”“您太精進了”。但在說這些話時,我們內心到底有沒有善意呢?我們要覺察自己是否在真心隨喜——想覺察就肯定能覺察到。看到別人行善,自己也覺得歡喜,希望別人做更多的善事,獲得更大的福報,這是真正的隨喜。

希阿榮博堪布在《次第花開》中說:“如果不貼近自身經驗,誠實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心裡的一切,並將佛法運用其中,我們很容易會在修學的過程中偏離解脫煩惱的初衷。”

與道友相處時,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說隨喜,是說給別人聽的嗎?心裡是否是真心隨喜?有沒有發自內心地希望對方更好?這很容易觀察到,同時可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

所有的修行——隨喜、佈施等,都關乎我們自己的內心。別人百字明報名數量比我們多,放生比我們更精進,比我們更有智慧時,我們嘴上說隨喜,可能心裡卻無法真正為此感到歡喜。

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嫉妒習氣根深蒂固,不是我們故意想嫉妒誰,而是由於習氣自然而然地嫉妒別人。看到別人比我們精進比我們好,心裡第一個冒出的念頭是嫉妒,第二念才可能是勉強、機械地隨喜。

可能我們入佛門會說的第一個詞就是“隨喜”。我們常常說隨喜,但到底有多少次是真正出自善意?也許我們只是口頭上越來越嫻熟,成了一個熟練的“佛教徒”。

堪布在《次第花開》中繼續講道:“比如,你會成為越來越嫻熟的‘佛教徒’,跟所有人都客氣,‘隨喜’‘讚歎’不離口,可是你心裡沒有多少善意。事不關己時,你能做到‘八風吹不動’,而真正的問題出現時,你的反應跟不學佛的人是一樣的,既沒有對自身的覺察,也沒有對正法的憶念,只是任由情緒肆虐、言行失當。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們都荒於貼近自身而修行,無法隨時提起對內心感受、慾望、情緒的覺察,更沒有當下出離的心力。

事不關己時,我們能做到“八風吹不動”。他人被誹謗或被讚歎,得到或失去時,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好像已不會被世間八法干擾了,可一旦真正的問題出現,我們的反應跟不學佛的人是一樣的——會因為自己被誹謗而生氣,大發雷霆;會因為自己得到稱讚而生貪心,沾沾自喜。

通過堪布的教言,我們知道了要避免兩種誤區:一不離對行善動機的覺察,把面具拿掉,真誠面對自己,面對上師,面對道友;二不要成為嫻熟的“佛教徒”,不做表面的善行,否則會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難以調伏。沒有深入內心的修行是難以取得進步的,這是對我們初學者的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