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歪曲的历史——官渡之战并非以寡敌众!

官渡之战是“以寡敌众”吗?

被歪曲的历史——官渡之战并非以寡敌众!​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从此开始“挟天子以今议”后来,他又相继消灭袁术、吕布,势力范围得以扩大。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下游,与袁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据说当时袁绍的兵力远在曹操之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月,袁绍组织了一支10万人的部队南下,而此时曹操“兵不满万”,双方在官渡大战,曹操以少胜多,从此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
被歪曲的历史——官渡之战并非以寡敌众!​ 但曹操真的用这么少的兵战胜了袁绍的10万大军吗?官渡之战中袁曹双方的力量真的如此悬殊吗? 这其实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的是弧形防御阵线,他派臧霸人青州,占领齐、北海、永安等地,并派程昱驻守鄄城,防止袁绍方面从东边袭击许昌;派卫觊镇守关中; 派魏种镇守河内; 派曹仁占领射犬; 然后又派于禁、刘延屯驻延津、白马,正面迎敌。到九月份的时候,曹操返回许,又布置了一些兵力,镇守官渡。试想这么长的战线,如果“兵不满万”,曹操怎么能做得到? 关于官渡之战前曹操拥有多少兵力的问题,也可以从史料中找出一些具体的资料。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补注中对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兵力有这样一段描述:“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市,受降车十余万,佘所吞并,不可悉纪: 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 ‘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 这段记载对袁曹双方兵力悬殊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推算,曹操起兵的时候有5000人,之后百战百胜。单破黄巾军之后,接受了30余万的降军。虽然后来征战有所损耗,但是也不应该这么少。 再说,曹操在打败了青州黄市军以后,又打败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接受降军数万,所以曹操的兵力肯定不止区区几千人,至少也有好几万。裴松之认为,就算曹操再厉害,也不可能以数千兵力打败袁绍的十万之师。 为了防备刘备,曹操用了半年时间东征刘备。而在曹操东奔西走的半年,袁绍居然没有趁机攻打曹军,这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曹操本来就只有数千人的兵力,而且还分散出了一部分攻打刘备,袁绍如果此时进攻曹军,胜利简直唾手可得。 但是他却费力地去联合刘表、张绣等,希望形成南北夹击的局面,用了一种比直接攻打要复杂很多倍的方法去达到胜利的目的。袁绍也是善用兵力的人,他之所以没有趁机攻打许昌,只能表明曹操当时有足够抵挡他进攻的兵力。

据《三国志。魏武帝传》记载,建安五年八月, ‘绍连营稍前,依沙缒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连营数十里,数千的兵力怎么能够做得到? 以少胜多的战役大都速战速决,因为把战役时间拉得很长的话,对兵力不足的一方非常不利,而官渡之战却持续了八九个月。能够抵抗这么久,即使最终曹操兵败,他的兵力也不会比袁绍差多少,更何况曹操最终还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中曹操的胜利固然与他灵活的战术分不开,但是肯定也不是在兵力悬殊那么大的情况下获得的。
被歪曲的历史——官渡之战并非以寡敌众!

所以《三国志》中对官渡之战的描写显然是夸大史实的。不可尽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