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春秋筆法」和「龍門筆法」?

史苑書生


“春秋筆法”和“龍門筆法”在書法何文學領域各有其解釋,不太相同。當然在文學領域的解釋較早,而在書法領域乃是由今人提出總結的。

我再此先簡述一下在文學領域的解釋,隨後主要說明在書法領域的解釋。

文學領域“春秋筆法”“龍門筆法”

“春秋筆法”是孔子創造的一種行文方法,用一種隱晦的,比較細微,委婉的詞句,表現出非常明顯且有深刻見解的褒或貶的看法,大多勸惡揚善。

“龍門筆法”乃是司馬遷的行文風格,因司馬遷出生龍門。主要表示行文比較誇張,或有失實。

這個只簡述,不做過多解釋,主要解釋一下在書法中的概念。

書法領域“春秋筆法”“龍門筆法”

這二者在書法領域的概念,均自今人提出。有人看到由今人提出的概念就會感覺是瞎胡鬧,這隻能說見識不夠了。

這二者概念對筆法分的非常清晰,是金石氣中兩種不同的表現方法。

比如“春秋筆法”,今年五月曾翔在北京798辦展標題就是《春秋筆法,獅吼功》,獅吼功大家都看的懂,畢竟吼書曾翔是出了名的,但是有很多人對“春秋筆法”就不太瞭解了,因為對書法史可能瞭解不深。

之所以“春秋筆法”和“龍門筆法”由今人提出,並非古人覺得不重要,而是古人沒有能提出這個概念的條件。因為現在的考古發展是比較快的,上世紀出現了非常多的考古發現,對先秦以前的書史資料的補充極多,這在古代是沒有的。

也因為清末碑學盛行,所以“龍門筆法”也被逐漸發展為一個分支。

此二者的出現都是有條件的,而非空口而來。今人如果排斥今人的提出的概念,覺得無用,只有古人的概念才有用,這就是無知的表現了。

要知道,古人的概念也是出現在自己還沒有“作古”的時候,還處於“後之視今有如今之視昔”的時候。

①春秋筆法

剛才說了曾翔,那就從曾翔那段比較火的視頻說起,畢竟今人的東西比較容易理解。

“春秋筆法”簡單來說就是篆籀筆法,而非小篆,乃是大篆,屬於金文,乃器物銘文一類的筆法,強調“圓”“拙”“時代感”,說白了就是學的商周大篆。

春秋作為商周的延續,也大體保留了周的風格。

戰國虎符,看上邊的文字。

春秋武器

大篆相對於小篆來說,就是比較隨意一些,小篆太嚴謹。

而春秋之後,戰國就有了一些墨跡。

所以春秋筆法指的就是一種相對開放的,從金石中學的篆籀筆法。

這也是為何曾翔取名“春秋筆法”而非“篆籀筆法”的原因,因為篆籀包含了大小篆,紙刻本。

春秋相對更“古”一些。

當然,這個概念並非曾翔引入到書法。

這種筆法的方法和特點,可以藉助曾翔視頻的截圖來說一下。

起筆“圓”,藏鋒。

行筆中鋒,厚實。

看筆肚和筆鋒,這個力量是非常“中實”的,這也是學篆書能給我們的書法帶來的東西,會讓線條更“實”更“厚”。

厚不代表筆重,即使細線,也會顯得不虛浮,有力量。

這就是學篆書的作用。

回鋒,圓起圓收,篆書特點。

角標擋了,但是可以看見他的行筆是“絞鋒”。

“絞轉”這個概念也是今人提出的,古代沒有。為的就是讓大家更好理解古人的用筆,顯然這個概念非常實用。

行筆的過程中,手腕會轉動,會轉筆,還會上下用力,為的就是讓力量更均勻,“墨”更“實”。

這也是學篆籀需要懸肘的原因,能寫好篆書的人,幾乎沒有枕腕的,尤其是大篆。



至於這個圖上,筆畫的“毛刺”,這是曾翔個人對古代金文的“時代感”的理解。

這個並不一定要有,只是曾翔個人表現方法,上世紀有些大師的表現是非常厚實圓滑的,也有比曾翔還“枯”的。

但是一定要看用鋒,行筆的力量。

這是每個人都可以用的,因為這就是大篆的筆法。


之所以用曾翔做示範,是因為有人不懂曾翔的題目“春秋筆法”,也是因為曾翔的視頻比較清晰,方便截圖。

在網上,即便我用這個做例子,都可能會被罵,說我誤導人。我對這類人只能說:我不反對別人罵曾翔,但是我就膈應那些連用筆都不懂的人,看見曾翔就開始亂噴,真是悲哀。


“春秋筆法”就解釋完了。

②“龍門筆法”

龍門筆法指的就是“龍門二十品”的魏碑書法作品。

學魏碑,肯定要從精華來,魏碑固然是民間作品,但是也有精華,精華就成了這“二十品”

魏碑是以“方”筆見長,求“刀削斧砍”的“石刻氣息”。

主要就是“方”,方起方收,剛勁有力。

這個不需要多說,因為魏碑大多數人都還了解,畢竟是楷書的一種,容易看懂。


③“龍門筆法”和“春秋筆法”的區別。

看過我文章的都知道中國筆法系統一共兩種,一方,一圓。

春秋為表示“圓”

龍門為表示“方”

二者一為“金文”,一為“石刻”,載體不同,所以經過千年的腐蝕,呈現的也不同。

春秋多求“拙”,包括甲骨也是如此。

龍門多求“硬”,用筆刀削斧砍之勢。

用鋒呢,一箇中鋒為主,一箇中側並用。


其實這二者的表現是區別很大的,但是都自成系統,所以把文學概念正確的引入到書法領域,我個人並不排斥。

因為確實有力的區分的兩大筆法系統,也各自代表了部分作品風格。

最後還是要說一句,古人是沒有這個條件的,沒有機會發現這麼多“考古”出來的作品,所以沒機會總結提出。

因為在古代挖墳掘墓是有違“道德”的,即使是國營也不行。


希望大家點個關注支持一下,謝謝。


梁宇航


“春秋筆法”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孔子微言大義的一種史書筆法,之前的問答有過答覆,若想詳細瞭解,敬請關注查看往期問答。

“龍門筆法”和“春秋筆法”一樣,都也是史書書寫的一種文筆手法。


在有的地方誌的開頭,會記載如下一句話:“昔司馬遷創為紀表書傳之體,以成史記,龍門筆法焜耀古今” 。

由此可知,龍門筆法是和司馬遷有關的的一種專門的史傳筆法。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因此“龍門”也就成為司馬遷的別號。

司馬遷像

而龍門筆法,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史傳筆法。

司馬遷在《史記》中用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種體例書寫歷史,特別是列傳,以歷史人物生平為綱,描寫人物生動形象,後世多有效仿者,之後的傳記小說即濫觴於此。

如清代章回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稱:“這《兒女英雄傳評話》卻是借題目寫性情,從通部以至一回,乃至一句一字,都是從龍門筆法來的。”亦省作“龍門筆”。

除了特指這種傳記寫法外,龍門筆法有時候也宏觀上指代司馬遷的著史之法。

如清人黃鷟來在《甲戌夏至武威》詩之四有言:“千秋龍門筆,五嶽高嶙峋。”

韓城太史公雕像

二是指一種誇張的筆法。

清人陸以湉在《冷廬雜識·形容失實》中有言:“史傳有形容失實之語。司馬遷生於龍門,故稱其筆法為“龍門筆法”。

清代已經有學者發現並指出,《史記》中記載的很多歷史事件有誇大的寫法。“史傳有形容失實之語。如《史記·藺相如傳》,記相如持璧,卻立倚柱,則曰怒髮上衝冠;《趙奢傳》,記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則曰屋瓦盡振;《項羽本紀》,記羽與秦軍戰,則曰楚兵呼聲動天。皆描摹傳神之筆,事雖虛而不覺其虛,彌覺其妙,此龍門筆法。”(清人陸以湉:《冷廬雜識·形容失實》)

像這樣的誇張,在《史記》中比比皆是。

如借用蘇秦之口言臨淄之繁華:“臨淄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在《平準書》中記載漢武帝繼位初年國家的富裕:“至今上繼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牡者擯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姓號。”

這些都是誇張的記載,但是不得不說,《史記》中這些誇張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其手法嫻熟,刻畫自然,可以說就算是運用誇張,也用得成了典範。

這也是《史記》能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原因。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