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拳:生於憂患,正名於盛世

關注並私信我,發送“功夫”,傳授一套武術健身,功夫養生,搏擊防身的練習方法。

見到王佔斌時,他正坐在電腦前修改一篇文章。這篇為籌建中的八法拳博物館所作的碑記,半文半白,詩文並茂,洋洋灑灑縱橫百年間,將八法拳的前世今生、歷史沿革、傳承發展、建館初心刻字銘記,將傳承人弘揚中華武文化之決心彪炳於世。

八法拳:生於憂患,正名於盛世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八法拳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王佔斌同時兼有大同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詩歌研究會會長、山西省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大同分會主任的身份。能文能武是這個非遺傳承人身上最為鮮明的標籤,深厚的文學素養,使其在對中華武文化的理解上多了一些更深層次的領悟。歷時十年,最終成功地將八法拳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他說,“八法拳是一種拳術,更是一種精神象徵。作為一個優秀的、稀有的地方拳種,從100多年前它誕生的那一天起,一招一式中都透著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中華武術精神,它理應受到今人的厚愛、重視、保護和傳承。”

八法拳:生於憂患,正名於盛世

八法拳自創拳以來,歷代名手輩出。大約1906年,清末著名武術家、少林技擊傳人、同盟會早期會員、大同辛亥革命領導人李德懋,汲取各門派精華創編了在晉北獨樹一幟、自成體系的八法拳。李德懋依託八法拳傳授和教學,組織領導了大同的辛亥革命運動並取得了勝利。第二代代表性傳承人李天讚的故事也可圈可點,抗戰期間曾在渾源城手刃兩名日本鬼子。

八法拳:生於憂患,正名於盛世

八法拳第三代代表性傳人武世俊八歲入武門,是中國武術八段、武術國考考官,曾擔任“中華武術展現工程”項目總監,十餘次擔任全國武術比賽總裁判長,著有《八法拳八法槍》《太極拳實用技擊法》等武術專著,為傳播八法拳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八法拳傳承與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特殊作用。

王佔斌1985年開始追隨武世俊學習傳統武術,是八法拳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電影《少林寺》風靡時,十來歲的他正處少年體弱。電影中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給了這個病怏怏的小孩子最大的幻想——拜師學藝,成為一個英雄!在這之後的30多年裡,武術便一直陪伴著他從少年走到青年再到中年。八法拳非凡的來歷,先人不屈不撓為民族爭取自由努力抗爭的精神,讓王佔斌逐漸認識到,武術不僅僅是強身健體,習武之人身上所展現的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民族的精神所在。

八法拳:生於憂患,正名於盛世

電影《葉問》裡的那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習武三重境界,讓這位第四代八法拳的“執棒者”開始思考,自己將向哪裡去。“融入血脈裡的東西,不管你流向哪裡,永遠無法割捨。”王佔斌說。從強身健體到對英雄情懷的崇尚,他從前一直是奔著成為“大英雄”去的。可是,和平年代令他離“英雄夢”越來越遠。“為什麼要練武?”這是王佔斌早年時特別想弄清的一個問題。如今一邊收徒傳藝,一邊收集、挖掘、整理資料,他笑稱自己的“英雄夢”已經變成了“超人”夢。所謂“超人”就是“用超乎常人的努力去面對自己終身的摯愛”。

“非遺申請成功是八法拳第三代傳人武世俊率眾弟子齊心協力的結果,我堅信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和全國各地的八法拳傳人們,包括在大同的李德、張力、齊海威、宋立英、殷廷元、劉傑、趙美平、李偉等師兄弟,我們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點上不變。非物質文化是流動的,活態的,像水流一樣滾滾向前,川流不息。”“超人”王佔斌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