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面对匈奴的骚扰,为什么不派韩信去攻打?

何物似情浓


话说自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奴追赶到漠北,并征用七十万民夫筑就万里长城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暂时得到了治理。而后秦末天下大乱,匈奴袭扰北方郡县,根本就顾不上管了。


大汉五年,汉王约韩信、彭越共击楚王项羽于垓下,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计逼使项羽自刎乌江,结束了长达四年多的楚汉相争。而后汉王顺势夺了齐王韩信的兵权。刘邦于汉六年正式登基称汉高祖,改授韩信为楚王。



内战结束后,北方游牧民族袭击边地的事就成了重要之事。当时北方驻守的是韩王信,他就理所当然的成了抗击匈奴的战将。


可谁知此韩王信,真不能和兵仙韩信相提并论,他打不过冒顿单于也就罢了,竟然投降了匈奴。


大汉七年冬天,高祖亲率大军去征讨韩王信和冒顿单于。结果却在先期大胜的情况下,中了人家诱敌深入的计策,被围困于白登山上整整七天。要不是陈平出计,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宠妾阏氏,皇上可真怕死命难逃了。


刘皇帝可怜兮兮的班师回朝时,留下了连襟樊哙守边。回来后又任命亲二哥刘仲为代王去统领边关防务。可谁知这个代王听说匈奴来犯,还没有看见匈奴的马毛就逃之夭夭了。


后来,在有人提议下,派夏阳侯陈豨去了代地才稳住了阵脚。


有人问,战神韩信当时在做什么呢?为什么不请他出马呢?要是韩信出战,扫平匈奴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当时韩信就在京城,已经被褫夺王位,降为了淮阴侯。他没有任何事务,闲得无聊,只好一边撰修兵书,一边推演发明象棋。实在坐不住了,就去萧何家讨一杯茶喝。


那是他不愿意去讨伐匈奴吗?自然肯定不是。是皇上不让他去。


为什么呢?



战争之初,高祖皇上自然觉着对付项羽自己不行,征战韩王信和匈奴的话,有众位将士的帮衬,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这正好是扬威于异邦的好机会,还能让韩信明白:没有你我一样打胜仗!


再说了,当年让韩信手握重兵,乃是为了让他和项王争地盘夺天下。现在天下已到自己手中,好不容易才刚从韩信手中夺下兵权,万万不敢让他再去带兵。


韩信手中即便是新兵蛋子、老弱病残,也能让他们爆发出无穷威力,这在楚汉相争时已经领教过多次。匈奴只是侵犯一点土地,就怕韩信出去变成放虎归山,失去所有天下。


至于高祖皇帝吃了败仗之后,那就更不能让韩信去了。因为那个时候让韩信去了,即便他不反,得胜还是大概率的事,那不更证明他比皇上本事大,让他在国人中的威信更高吗?


所以,在皇上御驾亲征而黯淡还朝之后,只能派更软的蛋去让匈奴虐了,那样,就可以说明“不是皇上无能,是匈奴太厉害”了。


有人说,韩信打仗是百战无殆,可之前他打的大都是步兵对步兵;匈奴是骑兵,他们骁勇善战,行动快疾,地理熟悉,来无踪,去无影,估计派他去了也未必能赢。


这里需要提请众客官注意的是,大家知道陈豨是谁吗?



陈豨可以说是韩信的弟子。他到了代地,抵御匈奴的办法——坚壁清野,就是临行之前去拜访恩师兼老上级韩信时讨教到的招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最后在与匈奴对阵中稳住汉军阵脚的,还是韩信。也许刘邦让陈豨去抗拒匈奴,正是看到了这一步才做的决定。


可在军事上冰雪聪明的韩信,怎么都不会明白他再怎么表忠心献赤诚,都摆不脱被铲除的宿命,而且,他越表现,这一天越早到来。



有书共读


一,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匈奴的祖先也是夏后氏的后代,叫淳维。也就是说,匈奴和中原人是同一个祖先,从本质上是一家人,只是后来由于生存的地理条件不同,农耕和游牧的文化发展差异,在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上引发出的矛盾和冲突。

二,刘邦处理与匈奴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开始是看不起匈奴,称帝后,首先派去解决匈奴问题的是韩王信(不是韩信),此人各方面都不太行,其实当时刘邦手下虎狼之将多了去了,派个这样的人去,说明刘邦根本没太把匈奴当回事。结果,韩王信去了,自己也不高兴,没多久降了匈奴。第二阶段,这时,刘邦看事越搞越大,自己带队出马,大战一场。如果各位看官细看史书,刘邦称帝后的各种平叛,基本上都是刘邦亲自带队,不假别人之手,他还是不太放心手下帮人。但结果是刘邦大败逃了回来。第三阶段,硬的不行,采用和亲路线,原本都是一家人,还是有共同语言的地方。相互结为兄弟,实行和亲政策,匈奴有了收敛,一直到刘邦去世。从三个阶段来看,韩信都不在刘邦的计划之内。

三,再说韩信吧,刘邦有一段著名的话是这样说的:“讲到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而能谋决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使运输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表面上看,是很谦虚,但也可以解释为是给这三个人的警告。萧何立马贪污,被报到刘邦处,刘邦哈哈大笑,此人不会谋反。张良不要封王,给个侯就行,封户30000不要,给个3000就行,并立马隐出江湖。而韩信则大不一样,带着人马在封国楚地四处串联。就当时的情况,对于刘邦来说,处理朝内稳定的事要比处理匈奴的事重要得多,所以他不会给韩信带兵的机会,而且还要想办法除掉他。


烟云吐秀


先看一组数据。

公元前203年,齐地平定,刘邦被围荥阳,封韩信为齐王。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

也就是说,汉高祖称帝后,韩信并没有被改封。反倒是后来收到猜忌,被贬为淮阴侯。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王的地位高于侯。有一个问题,汉初功臣那么多,有哪些人该被封王?难道是仅以军功论?萧何、张良不提,曹参攻下两国、一百二十二县,战功仅次于韩信 ,分封时地位低于彭越、英布等人,这是为何?

原因在于萧何、张良、曹参他们的嫡系身份,刘邦没有封他们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诸侯王,却是迫于无奈。彭越、英布、张耳、臧荼这些人原非刘邦阵营人物,有几人本来就是原先项羽分封的十九国诸侯中的一员。

刘邦与项羽争霸最终得胜,实在仰仗于与他们的连横合作。韩信虽可称是刘邦嫡系,但在韩信攻略齐地后,成为仅次于项羽、刘邦的第三大势力。在楚汉相持的形势下,韩信的立场左右着战争的结局,齐、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权要挟刘邦的结果(胜项羽后,刘邦马上收回韩信的兵权)。

盗匪劫掠之后,参与者都要分一杯羹,这是常理。军功阶层或王或侯,也是历朝历代马上得天下后的必然秩序。

严格来说异姓王根本不是刘邦的“臣”,在刘邦眼里他们和项羽没什么区别,只是大家先联合起来干掉一家最大的,诸侯的实力和心态不会因为刘邦自己称个帝就改变的,所以诸侯眼里刘邦还是那家最大的,不知道又什么时候联合起来也把他干掉了。

拿韩信来说,他强迫刘邦封其为假齐王,又在约定共讨项羽时失期不至,直到刘邦正式宣布把齐地分封给他时(前面只是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才领兵助战,早就犯了刘邦的忌讳,更不要说他后来的确造反了。可以说在韩信逼迫刘邦封他为王时,刘邦杀心已起,他终究是难逃一死的。

所以,韩信之流的悲剧,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咎由自取。当然,刘邦铲除异姓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刘邦的军队是一统时的百战之师,战力并不差,却被围在白登山。当时的匈奴正直大一统最强大的时候,就算韩信去了,步兵对骑兵,天生劣势,胜负两两。最好的结果就是复制唐朝一样的结果,草原打打灭灭,杀了一批又一批。在冷兵器时代,草原的历史依然不变。


逻辑文史游


先说说韩信,韩信的第一谋臣蒯彻曾经这样评价他说:“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反应了韩信不仅是个军事天才,而且功高震主。

再来说说刘邦,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用人不疑,大胆起用能人,帮助自己打天下,诚然,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聚集天下之力,打击比自己强的多的力量,但也有很深的隐患,就是这些能人将领容易拥兵自重,威胁皇权。汉初的七个异姓诸侯王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

其次说下匈奴,对于刘邦来说,匈奴的问题不同于项羽的问题,项羽要的是天下,要的是刘邦的命,而匈奴做大,不过是边关隐患,以当时匈奴的实力,不过是骚扰边关城镇,但对大汉政权还不够成直接威胁,那么刘邦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的力度自然不比打天下那会儿对待项羽的问题力度大。

韩信能给刘邦解决大的军事问题,但也带来大的隐患,放手去用,害怕他拥兵自重,夺去他的兵权又怕是自毁长城,就在对付项羽这种生死性质的问题上,刘邦用韩信都是手段使尽,先是给他老弱残兵,看他稍微做大,就去夺他兵权,最后垓下决战,又以诸侯王相赐,才最终说动韩信出兵。韩信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将领,早就游离于刘邦的权力范围之外了,不能命令,只能制衡。那么像匈奴这样并不根本性的问题,刘邦不可能起用这么大负面效果的韩信去征讨,他如果真把兵权给了韩信,那么恐惧韩信造反将大大超过对匈奴的担忧。

为帝王者,首先要考虑政治的根本问题,其次才是政治的延伸军事问题,不可本末倒置,这也是刘邦最后能当皇帝的大智慧所在。


史书上冬眠的蛇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具有优质的政治智慧,既会识人,又会用人,深谙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精髓。在当皇帝以前,刘邦便防着韩信,可是仍然敢重用韩信;在当皇帝以后,为什么却没有派韩信去攻打匈奴了呢?


我们先看看韩信在刘邦称帝以后,匈奴对汉朝的两次攻袭时间,以及韩信被杀的时间:

汉六年,匈奴冒顿单于领兵围攻马邑的韩王信,韩王信因为打不过匈奴,于是多次派遣使者想和匈奴议和。汉朝这边则认为韩王信有心投降匈奴,便派人去斥责韩王信。汉七年,韩王信在恐慌中投降匈奴,便且联合匈奴攻打汉朝。对于匈奴的这次攻袭,汉高祖刘邦是亲自领兵。

汉十年,韩王信诱导陈豨造反。汉十一年,韩王信再次联合匈奴攻打汉朝。对于这次韩王信与匈奴的攻袭,汉朝派了柴武去镇压。

汉十年,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骗到皇宫里杀了。


然后,再分析这两次讨伐匈奴的战争,刘邦为什么没有派韩信去攻打匈奴:

首先,刘邦的称帝时间是在“汉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可是到了汉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即刘邦称帝后的第二年,便有人在刘邦告状说韩信要造反了,刘邦听了以后小心脏咯噔咯噔的,于是赶紧问计,最后用了陈平的计谋抓住了韩信。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真的如此吗?这句话在“不得不用”的时候也许是适用的,刘邦看似为人宽度,可是却也是个多疑的人,萧何是他的狗肉朋友,可是萧何留守关中的时候,仍然遭到了刘邦的猜忌,甚至刘邦还派人回去“视察工作”,实际上便是在警告萧何。韩信是从项羽那边跳槽过来的,更难真正地取信与刘邦,因此听到有人告状说韩信要造反后,刘邦立刻抓了韩信。

汉六年,匈奴兵犯汉朝,恰好这时的韩信已经遭到了刘邦更深的猜忌,试问这时的刘邦还会让韩信手握重兵吗?显然不会,因此刘邦不会派韩信去攻打匈奴。并且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以后,曾经对刘邦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可是他自己却“臣多多而益善耳”,因此后来刘邦亲自领兵去攻打匈奴,或许也有向韩信证明自己领兵能力也很不赖的意思。

然后,在汉十年的时候,陈豨造反,刘邦又是亲自领兵讨贼,不过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刘邦似乎有意让韩信随同领兵,可是韩信称病没有去,因为陈豨算是他的朋友。韩信不仅没有去,反而在暗中支持陈豨。于是,在吕后和萧何的谋划下,韩信被骗入皇宫,然后被杀了。

到了汉十一年的时候,韩王信再次联合匈奴人来犯汉朝,这时候的韩信已经呜呼哀哉了,因此,刘邦当然不可能会派已经死了的韩信去攻打他们了。即使当时的韩信还没有死,刘邦也不会派韩信去,一是因为刘邦根本没有解除对韩信的猜忌,一是因为韩王信的领兵水平并不需要派韩信这个级别的将领去。

刘邦评曰:“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吾与吾国


公元前一九六年的某一天,天色已晚,我照常在茶馆里查账,今天的收入还不错,我正在想明天给阿若兄妹俩和大鑫买点什么小礼物呢。这时茶馆的门突然打开了,走进来一位身背长剑、长相英俊、身材魁梧的人。他走进来,挑一个靠窗户的位置坐了下来一句话也没有说。“阿若,给这位客官上壶茶”,我看一眼阿若说。阿若走进茶房,端出七七刚沏好的一壶茶,“客官,您要点心吗?”阿若把茶放在桌子上说。等了半天,他还没有说话,我示意阿若离开。过了一会,他倒了一杯茶,看着窗外的月色也不见他喝。
于是我照常的点燃了一炷香,我走过去问:“客官,是小店的茶不好喝吗?”他看着我说:“不是茶不好喝,而是我在想一个人为了一个国家耗尽了终生的心血,而这个国家却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而杀死了他,你说这是为什么?”我笑了笑说:“呵呵,客官,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人想必就是....”,“不错,正是在下”他打断我说。“我叫韩信, 淮阴人,出身在贫苦人家。早年,我身无长计,又不会谋生,常常去别人家吃闲饭,我知道大多数人都厌恶我。其中有个杀猪的年轻人侮辱我,让我要么杀了他,要么从他的胯下爬过去。呵呵,杀了他又立不了什么威风,干什么逞一时之气害一个人的性命。有一次,我在钓鱼的时候,有几个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大娘看见我饿了,就拿饭给我吃,几十天都是这样,我很感激这位老大娘。”他喝了一口茶接着说:“我第一次去部队是和项梁,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顺项羽,项羽让我做郎中,我多次向项羽献计想让他一统江山,但是他却不采纳我的计谋,最后我又投奔刘邦,在刘邦的部队里结识了萧何,萧何知道我的才能多次向刘邦举荐,但刘邦也不采纳我。于是我就想找个山林隐姓埋名做个一普通人,但是萧何却把我追了回来。在他的极力举荐下刘邦接纳了我,我向他分析了项羽现在的状况,并告知如何才能打败项羽,他听过后大喜,让我做大将军。
汉元年十一月,我和曹参樊哙两位占领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的初战胜利。之后我又东进灭赵、妙计灭齐、平定四国、击败项羽。刘邦顺利的当上了汉高祖,封我为楚王。我回到楚国召见当年给我饭吃的漂母,给了他千两黄金让她安度余生。项羽败亡后,他的大将钟离昧跟我关系很好投奔了我,而刘邦记恨钟离昧让我逮捕钟离昧,我于心不忍并没有逮捕他。于是有人就告我谋反,刘邦这时来到楚国,我想去拜见他但又害怕被擒,于是有人给我出主意让我杀了钟离昧去见高祖,我就去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得知却说:‘ 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说完他自杀而亡,我提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见高祖,高祖却让人给我绑起来,虽然高祖不舍得杀我,把我贬到淮阴,在淮阴我认识了蒯通,他提议让我谋反刘邦,让我和刘邦最重视的陈豨里应外合谋反刘邦,李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当他要去复职的前天晚上我跟他说:‘ 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豨谋反,刘邦派兵前去围剿,我号称有病在身没有前去,我暗中派人发信给陈豨说:‘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没想到我那不成器的弟弟把我告发了,吕后和萧何谋划把我招进宫中,在长乐宫将我杀害。”说到这里,我明显听到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他又说:“其实我并不想谋反,只是刘邦嫉妒我的才能,害怕他的后代江山不稳,处处针对我贬低我,我本是胸怀大志之人,为了帮刘邦打下这江山,本想图个一官半职,风风光光的过完一生并不想背着反贼之名,如果我当时要是听从蒯通的计谋,不去长乐宫,说不定我真反叛成功,那时我的良心也会不安。”
香已燃尽,他看着窗外的月色,起身说:“时候不早了,我也该走了。”说完他背着剑转身离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说的应该就是韩信吧。此时我想到了一首诗: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
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 《韩淮阴侯庙》·袁崇焕
我正在感慨之际,突然有个人声音说:“海叔,那个怪人走啦。”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阿若那个小丫头,我说:“是啊,你把这收拾一下,我们打烊了,今天也累了一天了,早点休息,明天一早我带上你鑫姐和你程哥一起去集市上给你们买小礼物。”这丫头听到礼物眼睛发直,一路小跑把茶具收拾好了,还说:“海叔,一言为定,明天我要去买好多好吃的,你可不许赖账。”我笑着敲了一下小丫头的头说:“好,一言为定。”

彼岸花的言论


这问题好,我们曾经专门讨论研究过。

首先是明明已经有人提醒了韩信,功高盖主兔死狗烹,韩信为啥还要衣锦还乡,而不主动申请去攻打匈奴或退隐?

第二才是刘邦为啥不派韩信去打匈奴?

刘邦称帝后韩信才三十多岁,在这之前,韩信有两次故意遏制刘邦的行为,一是“假齐王”,一是“垓下之战”前拒绝出兵。这两件事让刘邦对韩信爱恨交加,刘邦自己认为他根本驾驭不了韩信。

而韩信本身并无谋反之意,他只是业务做得比较好,希望老板早点兑现奖金和提成,但刘邦害怕韩信的强大。因为韩信随时可以取代他。

西汉建国后韩信没有洞察自己的危险,而是衣锦还乡,要了楚国的大片土地……业务员给公司创造的业绩40%自己拿走了,老板肯定不甘心。然后就因故被降为淮阴侯。可惜韩信这时候仍然没明白。

韩信的出路一是全身而退,归隐田园,从此不问世事;一是带兵打匈奴打百越。但是这时候的韩信不是最初的韩信,好比创业成功的年轻小伙一定要买个跑车在路边轰油门一样,三十多岁的韩信主要想装逼,可惜后来被逼的无路可走。

另一方面,汉承秦制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早期分封同姓王和异性侯都是一种促销手段,只要时间许可,随时都必须收归国有。才能完成中央集权制度。(后来同姓王之乱)

再说刘邦为啥不派韩信打匈奴,一是刘邦已经不敢信任韩信,不敢再让他控制军队;二是韩信根本不去。他想学姜子牙分封一方自得其乐,这是韩信自己的格局决定的。


终南高扬


白登之围时,韩信己被解除兵权,贬为淮阴侯闲居京中(实则软禁)。解除韩信兵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韩信曾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当时刘邦是汉王,大将军就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以说汉帝国善战之师皆出于韩信门下。软禁韩信采用的是陈平奇计“伪游云梦泽”,韩信在汉军中己达神话的地步,好不容易控制住,怎么可能再给韩信兵权。一旦给韩信机会再次掌兵,哪怕数万人,天下无人可敌!


风wefly


首先,匈奴势力空前强大。始皇帝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匈奴的骚扰派蒙恬修长城抵御,彼时强大的秦军都未曾主动出击攻打匈奴。数十年后中原大乱,杰出的军事首领冒顿单于逐渐统一匈奴各部后拥30万铁骑并不断入侵中原骚扰。

其次,汉初国家实力相对而言并不占优。楚汉之争导致中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汉初经历分裂的国家经济面临崩溃。西汉的首要任务是稳固一统的局面,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的骑兵作战。即使后来刘邦被迫应战,白登之战差点丧命。

最后,韩信的军威不能再盛。作为汉初三杰的韩信,本就军功最大。垓下之战后兵权被收回,彼时刘邦是断不可能再把军权给韩信,要知道攻击匈奴没有几十万甲士是不可能的。楚汉之争时韩信就有过拥兵观望,刘邦是聪明人,肯定知道帝位的威胁来自国内而不是匈奴。


冬虫可语于冰


登基后的刘邦忙着剪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再说汉朝初建,百废待兴,"白登之围"证明了那时的大汉无法与匈奴对抗,所以和亲成为了汉初汉匈关系的主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