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又一孔明——諸葛武侯的優秀接班人姜維(9)

主筆:我方作者 劉煒

我們今天再來看蜀漢這段熟悉的三國曆史,其實可以濃縮為這樣一個故事:

漢末,有一個沒落的皇族後裔和他兩個親如手足的異姓兄弟打算在亂世中成就一番霸業,或許是毫無根基、或許是時運不濟、又或許是無賢士輔佐,總之他們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從北到南輾轉了大半個中國後依然寄人籬下。

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直到有一天,他們遇上了一個智者,在智者的幫助下,皇族後裔時來運轉,霸業開始有了起色,等他六十一歲的時候,兒時大桑樹下的那個皇帝夢居然成真了。可這時兩個異姓兄弟都被仇人所害,他傾全國之兵組建復仇之師,誰曾想大仇未報,卻又賠上了幾萬將士的性命,辛辛苦苦建立的國家也因為慘敗成了“空殼”。一把年紀的皇族後裔累了、病了、再也撐不下去了,將自己的兒子與國家託付給了智者後撒手人寰。

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智者就是智者,他沒有辜負皇族後裔的期望,硬是將這個國家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回來,甚至讓另外兩個敵國不敢對其小覷,與它們鼎足而三。

不過,智者也有“不智”的地方——他實在是太忙了:為保障糧食生產要悉心維護都江堤堰、為增加軍費開支要大力扶持蜀錦、金沙江邊留有他南征夷人時踏過的足跡、魚腹浦畔遺下他操演八陣圖後襬過的石陣、聽聞遠方的侄子擔任了並不適宜的職務後要作書勸誡、得知自己的兒子太過早熟後也要寫信教誨。重要的是,由於北方強敵未除,他必須要親自掛帥出征,一連幾年都不停歇,敵人都被他弄得“軍不卸甲,馬不解鞍”。此外,他在軍旅之睱還要殫精竭慮地搞發明,打造連發強弩提升戰力、發明木牛流馬保障運輸,甚至是自行核對賬簿以致汗流浹背、親自審查二十軍棍以上的責罰致使日食甚少。

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曾有那麼一天,他的秘書實在看不下去了,以地主不該做農夫僕婦之事為例對他提出批評,他聽了只是道歉,然後依舊。不是這個智者不懂得這個道理,而是為報知遇之恩,他的身上實在是揹負了太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後,智者累病了,也撐不下去了,就像當初皇族後裔的舉國託孤一樣,他將皇族後裔與自己的未竟之業如接力棒一樣又託付給了他的學生,而這位學生就是姜維。

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智者沒有看錯,他的這個學生和他本人有著諸多相似的地方:智者只有一個醜妻,被人嘲諷為“莫作孔明擇婦”,而學生身居高位卻也沒有納妾;智者秉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作風,學生亦是清素節約不再多求;智者教導兒子人生要抓緊時間學習,否則就像秋落枯葉一樣毫無用處,而學生同樣好學不倦成為一時儀表。最為相似的是,這個學生又是一個將敵人折騰得叫苦不迭意圖採取下流行刺手段的烈士,又是一個為感知遇之恩不伐中原死不休、甚至國破君降都要絕地一擊的英傑!這簡直就是智者的再世、智者的翻版。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但任姜維主簿,他在《姜維傳》的結尾援引原蜀漢秘書令郤正對姜維的一個評價:

“姜維官拜大將軍,位居武官之首,雖身居顯赫,但家裡住宅破舊,沒有多餘的錢財。偏室未娶其他妻妾,後院沒有聲樂享受,衣服只求夠用,車馬只求必需,飲食注意節制,既不奢侈也不過分節約,朝廷的俸祿也是隨手用盡。考察他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感動貪官汙吏讓他們潔身自好,也不是有意剋制自己做人的慾望。只是認為這個樣子就滿足了,不需要過多的要求而已(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像他這樣清素簡約、好學不倦的人自然是一時的楷模(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姜維的這種處世態度,就好比文雅高潔之士不會羨慕別人有多少錢財,有多少房產,出門有多少車馬一樣,更好比今日炫富拼爹之徒、“寧坐寶馬車中哭,不在自行車上笑”之輩,在季羨林先生、楊絳女士眼裡,不過是“井蛙豈可論海者,夏蟲不足與冰語”罷了。像姜維這樣好學不倦、清素簡約的人,即使到了一千七百多年後的今天,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楷模。

一般人的評論,常常誇讚成功人士、詆譭失敗人士;吹捧地位高的、貶損地位低的,都認為當初姜維投靠蜀漢是個錯誤,以致最後身死剖屍妻子俱誅無葬身之地,故而對他進行貶低。這種觀點實在過於膚淺,每當我們靜下心來去思考下人生,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早已有了它既定的命運與結局。命運好比一個圓圈,很多人想要突破這個圈,突破圓的軌跡,任憑如何努力如何拼搏甚至把軌跡扭曲的早已不成圓形,但結果還是回到了當初畫圓的那個起點,人生的某些事都是如此。有的人為此喪失了前進的動力,但有的人,就敢於說“不!”姜維正是後者。他是失敗的英雄,窮其一生進行北伐,用盡一生都在完成老師的未竟之志,雖然最後壯烈獻身,但這種矢志不渝的精神如寧死不屈奮戰到底的文天祥、張世傑,是不可能被磨滅掉的。

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其實,我們今人奉為民族英雄的嶽武穆終其一生都以武侯為榜樣對其敬佩得五體投地;終其一生都效仿武侯傾力北伐意欲收復舊山河,而姜維不就是一個早投胎了幾百年、有幸成為武侯學生的“嶽武穆”嗎?

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圖:岳飛手書《出師表》,並言讀此表而不泣,則其人必不忠也

在姜維看來,自己所效忠的蜀漢朝廷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無所謂,所效忠的君主無論是劉禪還是親王劉永、劉理也都不在乎,姜維所在乎的只有一個人,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老師諸葛武侯以及北伐。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武侯的慧眼識珠,或許姜維只會在天水當個郡吏,在家務農侍奉老母一生平平淡淡;如果沒有武侯的栽培提拔,或許投蜀後的姜維也只會像魏延一樣整日感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像心灰意冷的馬超一樣正值壯年就鬱鬱而終。姜維遇武侯,就如同保爾·柯察金遇到了讓自己脫胎換骨的人生導師朱赫來,實乃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所以,為報武侯的知遇之恩,這個和武侯感劉備三顧知遇之恩如出一轍的場景,在三顧茅廬二十一年之後又一次上演了。姜維此生只有一個信念:完成北伐完成武侯臨終時的夙願,這是他一直以來最大的精神動力,家宅破舊沒有納妾算什麼,處境艱難遭人非議能怎樣,身死剖屍妻兒遇害又如何,只要能對得起武侯,其他的都可以視為無物,也都不在乎了。

同是為國捐軀,後世之人或許不大熟悉武侯之子諸葛瞻、之孫諸葛尚,但都會記得武侯有一個學生、有一個繼承人叫姜維姜伯約,和武侯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貞不二,矢志不渝!

諸葛亮和他的學生們,鞠躬盡瘁,志復中原,一代代精忠報國恩

客問:“姜伯約何如孔明?”

答曰:“又一孔明也。”

——【明】李贄《讀三國史答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