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需要根除兩個「頑疾」丨社論

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股市需要根除兩個“頑疾”丨社論

導讀:我們認為,證券市場應該著眼於根本性的市場化改革,不應該繼續在市場與監管博弈的圈子裡打轉轉,否則市場永遠不會成熟。中國資本市場開放需要一個與國際接軌的證券市場,否則無法吸引更多境外資本投資以及境外企業上市,阻礙中國成為全球金融大國。中國也需要一個法治化的證券市場,從而確保股市成為高效的資源配置平臺,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股市需要根除兩個“頑疾”丨社論

圖片來源 / 圖蟲(圖文無關)

股市近日出現了大幅波動,在宏觀經濟基本面繼續保持穩定的背景下,股市波動主要源於情緒化反應,這也再次暴露了市場不成熟的一面。

中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金融去槓桿工作有序而堅定地推進,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政府對於實體經濟健康發展與轉型升級抱有信心。但去槓桿工作對泡沫較大的金融領域影響較重,降低了收益,因此,這一群體會放大對經濟不確定性的感受和反應。

這種情緒需要及時安撫,因為市場會因為杯弓蛇影的心態而發生扭曲,可能會引起金融市場恐慌與連鎖性波動,甚至出現失控風險,從而干擾中國金融市場更加平緩的去槓桿進程,並承受較大的“拯救”成本。

6月19日,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通過媒體回應了市場關切,指出當前經濟金融運行平穩,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增長韌性增強,有充分的條件和空間應對好各種貿易摩擦。他表示,將會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

央行行長在股市大跌之際出面安撫,與中國股市長期以來的流動性依賴症有關,因為中國股市交易的主要目的不是投資而是炒作,通過製造股價波動賺取價差,這個過程需要大量資金流入。

當前,股市萎靡不振,有觀點認為是金融去槓桿產生了流動性緊縮效應,一是缺乏增量資金流入,一是場內資金由於金融去槓桿壓力而流出,從而影響了股價。與此同時,為了迎接獨角獸迴歸或上市需要大規模發行CDR,在投資者眼裡也會分流資金造成衝擊。因此,投資者將股市的疲弱歸罪於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它們考慮的不是中國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與健康發展,而是通過放水“救自己的市”。

事實上,由於中國轉變了發展思路,重視質量而非數量,強調競爭勝於維穩,因此,在金融去槓桿的過程中,過去寬鬆的貨幣政策製造的資產泡沫會“水落石出”,即會根據其真實的價值出現大分化。具體在證券市場,就不再是普漲普跌以及概念炒作橫行。目前中國股市正處於價值分化初期,而投資者依然深陷通過流動性支撐股票普漲普跌的舊思維之中,這種理念如果不及時轉變,會讓一些投資者吃大苦頭。

經歷二十多年發展,證券市場的兩個頑疾依然沒有根除。一個是“監管依賴”。一直以來,證券市場不斷呼籲市場化,但市場一有波動就開始指責監管部門,並要求其承擔責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救市”。當監管寬鬆時,市場又很容易在宏觀經濟預期與流動性支撐的雙重加持下製造泡沫。

總之,只要股市上漲,就不需要什麼市場化改革;只要股市下跌,責任全屬監管部門。而此時,監管部門往往被迫採取“短期干預”措施。

另一個頑疾是機構投資者的散戶化傾向,追漲殺跌,容易導致市場大起大落。追漲殺跌的本質是中國股市收益主要依靠“炒股價”,而不是分紅等投資收益。

儘管中國股市依然對流動性環境與監管呵護過於依賴,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目前還必須照顧市場的情緒,避免股市出現非理性巨震,因為中國股市存在較大的“槓桿”。

統計顯示,目前A股中未解押的質押式回購股票市值達6萬億元左右,佔A股總市值的10%左右。根據一些機構估算,6月19日A股暴跌後,A股股權質押當前平倉線以下市值規模約為9351億元。如果市場再下跌10%、20%、30%,平倉線以下市值規模將增加3057億、6129億、10153億元,可能會導致賣壓鏈式反應,形成市場恐慌性拋售。

在過去幾年,A股股東通過股權質押方式融資,形成事實上的加槓桿現象,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向低效的多元化投資擴張,這又催生了“市值管理”現象,導致證券市場暗藏過於複雜的槓桿與非法活動,不僅對上市公司經營管理及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造成影響,在市場非理性大幅波動時還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我們認為,證券市場應該著眼於根本性的市場化改革,不應該繼續在市場與監管博弈的圈子裡打轉轉,否則市場永遠不會成熟。中國資本市場開放需要一個與國際接軌的證券市場,否則無法吸引更多境外資本投資以及境外企業上市,阻礙中國成為全球金融大國。中國也需要一個法治化的證券市場,從而確保股市成為高效的資源配置平臺,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