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这个皇子,皇位原本唾手可得,却因为谦虚,皇位和性命都丢了

历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通过读史,让我们了解朝代的更迭,明白事情成败的规律,以史为鉴,知兴替,明事理,从而为人们的未来指明方向。历史上,谦虚谨慎历来都是一个为人所称道的良好美德,遇事礼让三分,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很多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可是有些时候,谦虚却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会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有些时候,该为自己争取的权利,还是要寸步不让,对于这件事情,小编今天介绍的这位大清皇子最有发言权,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皇位争夺中,万万不能礼让,甚至装模作样的谦虚一下都不能有,因为有时候礼让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清朝这个皇子,皇位原本唾手可得,却因为谦虚,皇位和性命都丢了

爱新觉罗豪格

这位皇子,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嫡长子,为皇太极打下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肃亲王,大将豪格。在皇太极的众多儿子中,长子豪格无疑是最为出彩的一个,他很年轻时就替皇太极南征北战,为皇太极打下了蒙古扎鲁特部,并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后来替皇太极攻打明朝,也多有战功。皇太极当时面临几个方向先打哪个的战略问题,正是豪格的分析让他下定决心先攻打明朝。可以说豪格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皇子,绝不是有些清宫剧中演的那样是个莽夫。

清朝这个皇子,皇位原本唾手可得,却因为谦虚,皇位和性命都丢了

皇太极

也许是皇太极自认身体很好,没能及早的立下储君,在皇太极死后,由于不是太子,豪格在皇位继承上面临着叔叔多尔衮的竞争。可是作为皇太极的长子,又军功在身,掌握两蓝旗的军队和皇太极亲掌的两黄旗所有将领的支持,当时大清的重臣和将领图尔格、索尼、鳌拜等都已经明确表示拥戴豪格为君,拥有八旗中的四旗军队的支持,豪格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当时最有威望的礼亲王代善,也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可见,豪格在皇位争夺中原本是稳操胜券的。虽然多尔衮不同意,但是豪格奋力一搏,很大机会能继承大统。

清朝这个皇子,皇位原本唾手可得,却因为谦虚,皇位和性命都丢了

多尔衮(影视剧照)

可是也许豪格自认为稳操胜券,为了表示自己宽阔的胸襟,假意谦虚一把,也许是真的自认为能力不足,谦虚退让一下,他竟然表示自己太年轻,德小福薄,不能继承大统,性格的柔弱,谦虚谨慎的优点,却成为致命的毒药,在跟多尔衮的皇位之争中,他没能把握住机会,虽然他跟多尔衮两人各退一步,选择了6岁的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做了皇帝,但是毕竟豪格是放弃了近在眼前的皇位,将皇位让给了比自己年幼的多,更加没有资格继承大统的福临。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分别成为摄政王,豪格一时的谦虚和谨慎,虽然避免了清朝内部的斗争,却为自己后来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清朝这个皇子,皇位原本唾手可得,却因为谦虚,皇位和性命都丢了

豪格(影视剧照)

清朝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和豪格都战功赫赫,豪格讨平了山东和四川的流寇,为清朝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没有登上皇位的他,却不幸成为待宰的羔羊,在平定四川后,摄政王多尔衮诬陷豪格冒领军功,将其下狱,折磨致死。

清朝这个皇子,皇位原本唾手可得,却因为谦虚,皇位和性命都丢了

无能为力的豪格

豪格死后,他的福晋被多尔衮,济尔哈朗等纷纷纳入自己的府邸,成为侍妾。可怜一代皇长子,本有机会继承皇位,却在关键时刻谨慎谦虚,不敢为自己争取,不敢放手一搏,放弃了摆在眼前大好机会,唾手可得的皇位拱手送人不说,还导致自己身死家灭,连自己的福晋侧福晋都被叔叔们瓜分,真是令人为他惋惜,也提醒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比如皇位之争,礼让不得啊!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清史稿》,小编保证内容真实,同时无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