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1805年的欧洲大陆,阴晴不定,前一年法国的领袖拿破仑刚刚在巴黎圣母院从罗马教皇手中夺过沉重的皇冠,替自己及妻子约瑟芬进行了加冕,千年前的查理曼大帝似乎又登上了欧罗巴的舞台。然而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新兴的法兰西帝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805年4月,英俄签订同盟条约,第三次反法同盟正式形成,8月老对手奥地利以及斯堪的纳维亚的霸主瑞典加入反法同盟,更可怕的是,自腓特烈大帝时期以来享有欧洲第一陆军的美誉的普鲁士也是逐渐倾向于加入反法同盟。


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拿破仑加冕典礼

而法国,自1802年《亚眠条约》签订之后,就一直筹备着征服英伦三岛的计划,当时远征军筹备点布伦港的军营中将星云集,然而受困于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法军的渡海计划一拖再拖。

8月23日,维尔纳夫的法西联合舰队落败,南逃加的斯港的消息令皇帝彻底下定决心,首先击垮大陆上的敌人,再回过头来对付身后的英国人。由此在布伦港军营修整已久却只能隔空咆哮的十多万精锐迅速投入到了东线战场。第三次反法联盟的主导力量为奥地利和俄罗斯,为了避免陷入与俄奥联军的拉锯战,拿破仑决定加速战争进程,抢在俄军介入战场前,击败奥军主力,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纠缠多年的老对手。拿破仑决定用他最擅长的长距离机动后寻找敌人有生力量进行决战的战术来开始他登上帝位之后的第一战,这也标志着拿破仑自征服意大利开始所贯彻的战术思想最终成熟。

早在拿破仑任职意大利军团总司令时期,他就给出了对于自己指挥艺术中“机动”一词的理解,他率领4万人通过卡迪博纳山口翻越阿尔卑斯山,其冒险程度不亚于楚汉争霸时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但如同刘邦出陈仓后一举定三秦,拿破仑的收获也是极其丰厚的,他成功切断了奥地利军团与撒丁军团的联系,并在随后十五天里通过灵活机动的行军作战击败了奥军宿将博利厄元帅以及拥有7万军队的北意大利诸侯撒丁王国,将新征服的皮埃蒙特地区作为礼物回馈给了给予他信任的革命政权。

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

在18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步兵的作战不再是集结成方阵,而是以横队方式展开后整齐的向前移动。军人的组成一半源自招募,一半则来自抓捕欺骗等手段以及从罪犯和俘虏中所补充。军官们通过高压残酷的训练将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士兵打造成战术的执行者,即使在面对敌军射击时也能在战线上长时间站立对射,这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时代。由于战术模式的固化,战争中无论获胜还是失败都需要付出极高的伤亡比例,如果没有强大的骑兵,追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追击一方会发现其搜寻到的敌人甚至会少于自己在追击过程中所产生的逃兵。

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欧洲“排队枪毙战法”的演变

因此对于欧洲当时的统帅来说,保存这些付出大量招募训练代价的士兵才符合国家的利益。相对于歼灭战,通过对峙、对敌人补给线、要塞进行打击这样的迂回攻击,达到压迫敌人投子认负是当时的主流战术思想。

当时欧洲第一强军的统帅腓特烈大帝的一段话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战争最大的秘密,一位有才能的将军最出色的杰作,在于使他的敌人饿死,饥饿比英勇作战更能耗尽人的活力,不必冒战斗的危险就能获取成功。”

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拘泥于要塞攻防,军需供给而动作迟缓的有限战争时代,因为拿破仑的出现而被拉入到了了长距离机动、大会战歼灭敌军主力的无限战争时代。

支撑起拿破仑实现这种划时代变化的条件是法国大革命以后带来的全新军事体制:全面的征兵制充实了兵源,而因为兵源得到了保障,军队统帅更乐于放弃要塞的攻防主动寻求会战机会,这样同时也减少了供需的压力。

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法国大革命起点攻占巴士底狱

1805年8月26日,拿破仑将征英大军改组为“大军团”,并下达进军命令。9月2日,原本因为渡海作战准备分布在法国西海岸的“大军团”共20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286门野战炮总计17.6万人的部队开始向600公里外莱茵河沿岸做战略机动。据考证,法军在行军过程中队形较为松散,其行军速度约为每分钟85-90步,偶尔在紧急情况下采用每分钟120步的冲锋步伐。在那个道路系统并不完善,依靠马车牛车运送辎重的时代,拿破仑的军队战胜了作战对象临时变更而引起的准备不足,恶劣天气导致的糟糕路况等困难,将原本需要40多天走完的行程在20多天内完成。接近二十万的大军在横向距离近200公里的扇面展开最长达800多公里的战略机动,这是拿破仑之前任何一个欧洲名将都未曾实现甚至想象的壮举。

截止9月底,法军已全线渡过莱茵河,开始向奥军做攻击性进军,由于此前拿破仑习惯于将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做为与奥军决战的战场,而其本人对于意大利北部地理人文的了解也远甚于多瑙河上游河谷地区,加之法国在外交策略上暗示了意大利区域的战争威胁,使得奥地利方面相信拿破仑仍然会选择通过波河河谷进攻维也纳,因此奥地利也将重点布防的区域放在了北意大利,由老练的查理大公坐镇,而年轻缺乏经验的费迪南大公则与马克将军率领6万人驻防多瑙河河谷,等待与俄军的汇合。

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10月6日,法军贝尔纳多特部、马尔蒙部强渡多瑙河,重创奥军右翼及前来增援的部队,苏尔特部、拉纳部则依靠着缪拉强势的骑兵冲击突破了奥军在多瑙河的防线,并在右岸建立了阵地,通过在东北和南面两个方向对奥军马克部进行了纵深迂回,切断了奥军退却的道路。

由于拿破仑超前于时代的战略机动,法军到达战场的时间比奥地利方面预计的提早了一个月,幻想着俄奥汇合的奥地利人被神兵天降的法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10月14日法军在内伊部的配合下完成了对乌尔姆区域奥地利军团的包围,10月20日,突围不能的奥军在总参谋长马克的率领下下法军投降。

于此同时,拿破仑没有放松对胜利的追逐,缪拉的骑兵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他协同拉纳所部首先包围并击溃了逃向纳德林根的2万奥军,然后又在纽伦堡附近击败了费迪南德大公的残部,年轻的大公仅以身免。

整个乌尔姆战役,法军成功扫荡了多瑙河上游区域,彻底击溃了奥地利在多瑙河河谷的部队。奥军损失5万余人,丢失了200多门大炮以及90面军旗,几乎所有高阶军官悉数被俘。

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乌尔姆局势图

伴随着乌尔姆大捷而来的还有一个奠定拿破仑时期英法实力走向的消息,英国海军史上数一数二的名将纳尔逊带领着英国皇家舰队击败了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取得了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自此之后,拿破仑再也没有机会在海上挑战英国人的霸权。同时,库图佐夫的俄军前锋已经抵达奥地利的因河,查理大公的部队也开始从马塞纳的纠缠中抽身,开始撤向奥地利本土。为了扭转不利的形势,拿破仑要求缪拉的骑兵突破俄军仓促组织的防线,抢占维也纳,切断孤军深入的库图佐夫与国内的交通线,并同时调派诸军对萨尔茨堡、莱奥本、因斯布鲁克进军,切断俄军与在北意大利的查理大公部的联系。

库图佐夫在观察了整个战事的走向后,意识到自己尴尬的处境。他做出了最明智的举动,俄军放弃了仓促布防的因河防线,迅速向北撤退,希望与沙皇统率的俄军进行汇合。一路上,库图佐夫炸毁了多瑙河上的所有桥梁,甚至在边撤边打的过程通过伏击差点歼灭法军的一个师。可以说库图佐夫在其后卫国战争中所执行的战术思路“坚壁清野,焦土撤退”在1805年的多瑙河就已经展现出端倪。

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库图佐夫

11月13日,缪拉的骑兵抵达维也纳,而按照奥地利人的预计,法国人这时候才应该刚刚出现在前线的战场之上。奥地利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弗朗茨面临着兵临城下的窘境只好带着宫廷显贵与军队逃向捷克,投靠从东面赶来的沙皇。这座抵挡过著名的奥斯曼近卫军,就算是强悍的土耳其人也只能望城兴叹的欧洲历史名城就轻易的被法国占领,其中丰富的粮食与军火更是为拿破仑在其后的战役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乌尔姆战役是拿破仑在欧陆形势变化下的无奈变换打击对象的举动,但是这次的无奈却写就了军事史上一次极为绚丽的篇章,通过大军团长距离高速的战略机动,拿破仑将分兵进击的战略思想演绎到了极致,也将欧洲的战争指挥艺术拖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孙子十三家注里面提起过,非兵多才能分,用兵之道就得讲究分合之术。兵以正和,以奇胜。兵合为正,兵分为奇。大意是指,分兵可以在数量优势的时候,也可以在数量劣势的时候,数量优势时分兵可以回避移动补给上的问题,同时在最大的战场区域给予对手打击,数量劣势时的分兵则可以凭借一路偏师调动敌军主力,借此在其他区域形成局部优势,积累胜利最终赢下战争。

在乌尔姆一役中,拿破仑完美践行了这条准则。放大到整个欧洲大陆上,法军俨然处于数量上的劣势,奥军在多瑙河战场配备有6万部队,波河谷地拥有精兵9.5万人, 6万有余的俄军在沙皇和名将库图佐夫的率领下正赶赴奥地利,而拥有18万强悍陆军的普鲁士摇摆不定,随时可能投入战场,为此拿破仑首先邀请业已退休的老帅马塞纳复出,统帅意大利军团牵制在波河谷地的奥军精锐。

而具体到多瑙河上游区域,假若法军能在俄奥汇合之前彻底击溃奥地利相对弱势的一环,多瑙河战场斐迪南大公的6万部队,对整个战事的走向无疑有着正面的作用,为此拿破仑展开了大范围的分兵机动,最大限度的缩短了行军日程,在奥军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法军就已在多个方向发起了进攻,实现了全歼费迪南大公部的战略目标,之后追击俄军前锋,抢占维也纳,也是这一策略的具体执行。

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法军进入维也纳

拿破仑一直将“机动”作为自己军事艺术的重要准则,他对此曾这样解读:“行军就是战争,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善于运动的军队必能获得胜利。”可以说乌尔姆战役就具体诠释了这一说法,作为一场当之无愧用脚走出来的胜利,皇帝把速度这个特征发挥到了敌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稍微遗憾的是乌尔姆之战由于军事思路的超前,导致战斗取胜过程相对简单,让这场拿破仑称帝后的第一战远不如一个多月后发生的另一场汇聚着四座皇冠的战役出名。

如果有机会我们再来详述下那场牵扯着法兰西、俄罗斯、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这四顶皇冠的奥斯特里茨战役。

拿破仑称帝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竟是一场靠脚走出来的跨时代胜利

1812年法国势力极盛时期欧洲形势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