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渐被遗忘的端午节习俗

珵素

虽然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习俗中最重要的两项,但回忆自己近几年过的端午节,发现除了粽子外,也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内容。而且因为一直在北方,赛龙舟也多是从新闻里看的。而且某一年似乎连粽子都没吃上,大概对我来说是最无存在感的一次端午节吧。

小时候过的端午节要比现在隆重许多。离端午节还有几天,家里就会着手准备。买艾草、采苇叶、编五色绳。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直接买包好的粽子回家煮。少了采制苇叶的辛劳,加上买来的粽子本身味道欠佳,吃起来也就没什么感觉了。也因此,在此时回忆起来,反而是对艾草的味道有着极深的印象。

那些逐渐被遗忘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挂艾草,据说是为了驱病、防蚊、辟邪。在门前挂艾草的习俗古已有之,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习俗了。当时的人们将艾草悬挂在门前,用来辟邪招福。据说,门前挂上艾草,能够保佑家人身体健康。除艾草外,悬挂菖蒲也有同样的功效。

栓五色绳同样具有辟邪的功能。在端午节当天,大人给孩子的手腕、脚腕等处拴上五色绳。栓的五色绳不能随意脱下来或者剪断,只有在遇到夏季第一场大雨时才能摘下来扔进水中,让其随雨水冲走。据说,将五色绳栓到儿童身上后,就能让蛇蝎等远离孩子。而被雨水冲走的五色绳,据说会在水中变成小龙飞走,并顺便将孩子的烦恼、灾祸带走,保佑孩子不生病。

至于为何在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中,挂艾草,拴五色绳这两项活动却都有驱邪、辟邪的意味,对当时的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迷。随着对端午的了解越来越多才知道,端午节的起源本身就与驱邪有很大关系。

那些逐渐被遗忘的端午节习俗

一方面,古人认为夏至前后,阴阳相争,邪气容易侵入人体,使人患病。为了让人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就会在这一时期举行各种驱邪仪式。而对个人来说,在自家门前悬挂艾草是最简单方便的驱邪方式。另一方面,进入五月之后,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又大,人容易得病。而古时巫医不分,就发现五月这个时节,邪气最易入体,自然对这个时节格外上心。

有材料证明,古人曾经将五月视为恶月,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认为这一天邪气最盛。因此就选在这一天驱邪镇恶。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挂艾草、拴五色绳。除此之外,古人还会在这一段时间采摘药草以备不时之需。另外,用兰草或草药煎水沐浴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沐兰汤也是为了去邪防病。

在南方的不少地区,还会在端午节时饮用雄黄酒。古人用菖蒲根、雄黄等制酒,在端午节时拿出来饮用。儿童无法饮酒,大人就取少量的酒抹在儿童的额头以及鼻子、耳朵之间,据说这样可以避开毒物。雄黄酒之外还有朱砂酒等,同样是为了驱避蛇蝎等。

那些逐渐被遗忘的端午节习俗

总之,考察端午节的习俗不难发现,大部分习俗都与驱邪避害有关,这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端午节的起源很可能是与夏至前后的自然环境相关,将屈原等与端午节联系起来,是后人附会。甚至于端午节时的重要习俗赛龙舟,也被认为是古人为了送瘟神而举行的。

只是后来,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观点逐渐成了主流,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反而逐渐被人们淡忘。特别是到了现代,人们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很少再用传统观点看待疾病,自然也就不会再重视挂艾草、拴五色绳等习俗。加上人们对屈原及屈原精神的宣传,端午节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成了纪念屈原的日子,端午节的风俗,自然也就只剩下与屈原相关的赛龙舟与吃粽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