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漸被遺忘的端午節習俗

珵素

雖然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習俗中最重要的兩項,但回憶自己近幾年過的端午節,發現除了粽子外,也幾乎沒有什麼其他內容。而且因為一直在北方,賽龍舟也多是從新聞裡看的。而且某一年似乎連粽子都沒吃上,大概對我來說是最無存在感的一次端午節吧。

小時候過的端午節要比現在隆重許多。離端午節還有幾天,家裡就會著手準備。買艾草、採葦葉、編五色繩。不過更多的時候,還是直接買包好的粽子回家煮。少了採製葦葉的辛勞,加上買來的粽子本身味道欠佳,吃起來也就沒什麼感覺了。也因此,在此時回憶起來,反而是對艾草的味道有著極深的印象。

那些逐漸被遺忘的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掛艾草,據說是為了驅病、防蚊、辟邪。在門前掛艾草的習俗古已有之,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習俗了。當時的人們將艾草懸掛在門前,用來辟邪招福。據說,門前掛上艾草,能夠保佑家人身體健康。除艾草外,懸掛菖蒲也有同樣的功效。

栓五色繩同樣具有辟邪的功能。在端午節當天,大人給孩子的手腕、腳腕等處拴上五色繩。栓的五色繩不能隨意脫下來或者剪斷,只有在遇到夏季第一場大雨時才能摘下來扔進水中,讓其隨雨水沖走。據說,將五色繩栓到兒童身上後,就能讓蛇蠍等遠離孩子。而被雨水沖走的五色繩,據說會在水中變成小龍飛走,並順便將孩子的煩惱、災禍帶走,保佑孩子不生病。

至於為何在紀念屈原的端午節中,掛艾草,拴五色繩這兩項活動卻都有驅邪、辟邪的意味,對當時的我來說一直是一個迷。隨著對端午的瞭解越來越多才知道,端午節的起源本身就與驅邪有很大關係。

那些逐漸被遺忘的端午節習俗

一方面,古人認為夏至前後,陰陽相爭,邪氣容易侵入人體,使人患病。為了讓人能夠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就會在這一時期舉行各種驅邪儀式。而對個人來說,在自家門前懸掛艾草是最簡單方便的驅邪方式。另一方面,進入五月之後,氣溫升高,空氣溼度又大,人容易得病。而古時巫醫不分,就發現五月這個時節,邪氣最易入體,自然對這個時節格外上心。

有材料證明,古人曾經將五月視為惡月,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認為這一天邪氣最盛。因此就選在這一天驅邪鎮惡。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掛艾草、拴五色繩。除此之外,古人還會在這一段時間採摘藥草以備不時之需。另外,用蘭草或草藥煎水沐浴也是一項重要的活動,沐蘭湯也是為了去邪防病。

在南方的不少地區,還會在端午節時飲用雄黃酒。古人用菖蒲根、雄黃等制酒,在端午節時拿出來飲用。兒童無法飲酒,大人就取少量的酒抹在兒童的額頭以及鼻子、耳朵之間,據說這樣可以避開毒物。雄黃酒之外還有硃砂酒等,同樣是為了驅避蛇蠍等。

那些逐漸被遺忘的端午節習俗

總之,考察端午節的習俗不難發現,大部分習俗都與驅邪避害有關,這很大程度上證明了端午節的起源很可能是與夏至前後的自然環境相關,將屈原等與端午節聯繫起來,是後人附會。甚至於端午節時的重要習俗賽龍舟,也被認為是古人為了送瘟神而舉行的。

只是後來,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的觀點逐漸成了主流,其原本的文化內涵反而逐漸被人們淡忘。特別是到了現代,人們居住環境不斷改善,醫療技術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已經很少再用傳統觀點看待疾病,自然也就不會再重視掛艾草、拴五色繩等習俗。加上人們對屈原及屈原精神的宣傳,端午節幾乎可以說已經完全成了紀念屈原的日子,端午節的風俗,自然也就只剩下與屈原相關的賽龍舟與吃粽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