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之」四絕」,件件精絕!

吳昌碩之”四絕”,件件精絕!

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老缶、缶道人等等,漢族,浙江湖州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與任伯年、蒲華、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吳昌碩的藝術別闢蹊徑、貴於創造,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敦厚老辣、縱橫恣肆、氣勢雄強,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畫面用色對比強烈。

一絕:詩

吳昌碩善作詩文,苦吟數十年,未嘗間斷。所作詩篇以傲兀奇崛古樸雋永見長,一般地說用典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絕句純用白描手法,活潑自然,接近口語,具有明麗俊逸的特點,風格上與民歌很相近。所作題畫詩寄託深遠,頗有浪漫主義氣息。

吳昌碩之”四絕”,件件精絕!

他喜畫梅,作《梅石圖》題詩曰:“梅溪水平橋,烏山睡初醒。月明亂峰西,有客泛孤艇。除卻數卷書,盡載梅花影。”;作《梅花》題曰:“寒香風吹下東碧,山虛水深人絕跡。石壁矗天回千尺,梅花一枝和雪白。和羹調鼎非救飢,置身高處猶待時。冰心鐵骨絕世姿,世間桃李安得知?”

吳昌碩之”四絕”,件件精絕!

吳昌碩之”四絕”,件件精絕!

這些詩文,無不精神飽滿,文氣盎然,想像豐富,讀來酣暢淋漓。充分體現了吳昌碩的舊學功底、文學涵養和藝術才華。

二絕:書

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箇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60歲後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剛柔並濟。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廬從1898年開始就向吳昌碩請教,並向日本篆刻界介紹,產生極大的影響。

吳昌碩之”四絕”,件件精絕!

圖/八十自壽聯

三絕:畫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豔。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其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表現形式直接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畫壇。

四絕:印

吳昌碩少年時,因受其父薰陶,即喜作書,印刻。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影響,成為一代宗師。他的篆書個性極強,印中的字饒有筆意,刀融於筆。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樸、醜而美、古而今、變而正的特點。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朴,往往在不經意中見功力。

吳昌碩之”四絕”,件件精絕!

此印刻於光緒二年(1876),吳昌碩時年三十三歲,是其早期的一方名作。“道在瓦甓”,語出《莊子》。意思是說,道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吳昌碩是提取其文辭,說明要在秦漢高妙而又少為人涉獵的磚瓦文字中借鑑、學習、消化、生髮。“道在瓦甓”印文是吳昌碩篆刻藝術畢生追求的主旨,也是成就他之後書畫大業的基點。

吳昌碩之”四絕”,件件精絕!

此印作於光緒十二年(1886)冬,是吳昌碩四十三歲時為畫家任伯年所刻。任伯年大吳昌碩四歲,成名較早,且生活在有書畫半壁江山之稱的上海,因而求畫者不絕,任伯年應之無暇,遂自稱“畫奴”,延請吳昌碩刻石。

吳昌碩之”四絕”,件件精絕!

這是吳昌碩常用的一方兩面印,朱文“俊卿之印”和白文“倉碩”。原印作於光緒丁丑(1877)九月,時吳昌碩三十四歲,後於丙寅歲(1926)被小人竊去,遂囑王個移仿刻之。整方印密處呈右二左一的三角形結構,再輔之於調動破邊、做虛等技法,不愧為大家之作。

綜上可見,吳昌碩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吳昌碩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