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詩人「蓉漂」記

當詩人遇到成都,將碰撞出怎樣的華彩?當成都接納詩人,將展露出怎樣的溫情?

公元666—671年,盧照鄰在成都期間,經常出入益州大都督府。正月十五也出來與民同樂,夜觀燈,也到處尋幽訪勝,遊覽過文翁講堂、相如琴臺、石鏡寺等勝蹟。公元670年,王勃與益州大都督府群官共遊武擔山。

李白既為蜀人,對成都的風物非常熟悉。詩仙眼中的成都,具有壯闊非凡的氣質。在成都登上散花樓,在詩中寫道:感覺一下子就在九天之中遨遊。他還瞻仰過司馬相如琴臺、揚雄故宅等。公元724年,李白辭親遠遊,再經成都。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在離蜀後仍有不少懷念、讚美成都的詩作,其中《上皇西巡南京歌》有豐富的人文蘊涵和極高的藝術水平。其中“九天開出一成都”,也許正是承接登散花樓的感受而來的吧。今天成都還有散花樓、九天樓。

大唐詩人“蓉漂”記

公元759—765年間,杜甫在成都、三臺、閬中等地居留。他在浣花溪營建了草堂,安定下來,走山訪水,探幽尋勝,為成都全面畫像。寓居成都的三年零九個月中,足跡還達到青城山、崇州、新津等地,寫下240首詩,其中主要是山水田園詩,尤其濃重描繪了草堂一帶多姿多彩、清新自然的景觀。杜甫離開成都後,留下了一座草堂,從中唐起已經受到當時詩人的重視。

大唐詩人“蓉漂”記

公元759—764年,高適在成都的時間達五六年,不過晚年的高適並不大作詩。高適與杜甫,是老友,是知音,他們在人日的詩歌唱和,成為後人“人日遊草堂”紀念他們友誼的由來。

岑參在成都期間,先後訪武侯廟、文翁所立學堂、揚雄舊居草玄臺、司馬相如琴臺、嚴君平卜肆、升遷橋(即昇仙橋)、萬里橋、李冰治水石犀、龍女祠,登玉壘山,登張儀樓。他還曾有一次與朋友在杜甫曾住過的浣花溪上泛舟。

公元794年,27歲的張籍遊歷到成都,到萬里橋邊,看到風物人情和市井繁華,寫下一首《成都曲》。順錦江西望,一派綠水煙波的清新風光,新雨初霽,山頭嶺畔,荔枝垂紅,四野飄溢清香。城南萬里橋邊有許多酒家,來遊的人喜歡向誰家投宿?

公元830—832年,李德裕擔任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使,主持興建的一座園林,即今天的新都東湖公園。同樣擔任過西川節度使的段文昌、武元衡等,經常在摩訶池、武擔山等地組織“Party”,搞大型文藝活動。

因薛濤寓居成都,明清為了紀念這位女詩人,在成都錦江之濱修建瞭望江樓,並與聞名遐邇的杜甫草堂、武侯祠相媲美,號稱:“少陵茅屋,諸葛祠堂,並此鼎足而三”。在今天的成都,仍留有望江樓、吟詩樓、薛濤墳、薛濤井、薛濤字等遺址,供人們參觀憑弔。

大唐詩人“蓉漂”記

晚唐的劉駕,以一首《曉登成都迎春閣》,記錄下成都唐時的園林風光。50歲的羅隱,在經過昇仙橋時,感慨自己不能像前輩司馬相如一樣好運。

韋莊晚年入蜀,輔佐王建,官至宰相,七十五歲卒於成都花林坊。韋莊所選的詩歌選集《又玄集》,是現存唐人選唐詩中唯一編錄杜甫詩歌的一個選本。《又玄集》以杜甫為尊,選錄作品數量最多,有七首。而韋莊自己的作品集就叫《浣花集》。另外,在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存,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得杜甫草堂以保存。

高適、岑參、李商隱……一批批“蓉漂”詩人,用詩歌譜寫了成都的華美樂章,薪盡火傳,讓這裡的文化氛圍濃了又濃。直到晚唐的韋莊,重新修築起杜甫草堂,為蜀地樹立起文化地理座標,為唐詩留下一個嫋嫋的餘韻。而在成都的“花間詞派”又成為宋詞的源流,由唐入宋,餘波翻作巨瀾,小技竟成大觀。

歷代成都人注重文化傳承。晚唐詩人雍陶在《經杜甫舊宅》時寫道:“浣花溪裡花多處,為憶先生在蜀時。萬古只應留舊宅,千金無復換新詩。沙崩水檻鷗飛盡,樹壓村橋馬過遲。山月不知人事變,夜來江上與誰期。”雍陶已經精準地預見到“萬古只應留舊宅”,的確,草堂留存到了今天。

瞻仰草堂、望江樓,從唐詩出發,追溯天府文化的歷史本源與氣質神韻,從大唐氣象感受城市上空閃耀著的人文光輝;我們相信,唐人在成都創造的文化,具有標杆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