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人“蓉漂”记

当诗人遇到成都,将碰撞出怎样的华彩?当成都接纳诗人,将展露出怎样的温情?

公元666—671年,卢照邻在成都期间,经常出入益州大都督府。正月十五也出来与民同乐,夜观灯,也到处寻幽访胜,游览过文翁讲堂、相如琴台、石镜寺等胜迹。公元670年,王勃与益州大都督府群官共游武担山。

李白既为蜀人,对成都的风物非常熟悉。诗仙眼中的成都,具有壮阔非凡的气质。在成都登上散花楼,在诗中写道:感觉一下子就在九天之中遨游。他还瞻仰过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等。公元724年,李白辞亲远游,再经成都。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在离蜀后仍有不少怀念、赞美成都的诗作,其中《上皇西巡南京歌》有丰富的人文蕴涵和极高的艺术水平。其中“九天开出一成都”,也许正是承接登散花楼的感受而来的吧。今天成都还有散花楼、九天楼。

大唐诗人“蓉漂”记

公元759—765年间,杜甫在成都、三台、阆中等地居留。他在浣花溪营建了草堂,安定下来,走山访水,探幽寻胜,为成都全面画像。寓居成都的三年零九个月中,足迹还达到青城山、崇州、新津等地,写下240首诗,其中主要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浓重描绘了草堂一带多姿多彩、清新自然的景观。杜甫离开成都后,留下了一座草堂,从中唐起已经受到当时诗人的重视。

大唐诗人“蓉漂”记

公元759—764年,高适在成都的时间达五六年,不过晚年的高适并不大作诗。高适与杜甫,是老友,是知音,他们在人日的诗歌唱和,成为后人“人日游草堂”纪念他们友谊的由来。

岑参在成都期间,先后访武侯庙、文翁所立学堂、扬雄旧居草玄台、司马相如琴台、严君平卜肆、升迁桥(即升仙桥)、万里桥、李冰治水石犀、龙女祠,登玉垒山,登张仪楼。他还曾有一次与朋友在杜甫曾住过的浣花溪上泛舟。

公元794年,27岁的张籍游历到成都,到万里桥边,看到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写下一首《成都曲》。顺锦江西望,一派绿水烟波的清新风光,新雨初霁,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公元830—832年,李德裕担任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主持兴建的一座园林,即今天的新都东湖公园。同样担任过西川节度使的段文昌、武元衡等,经常在摩诃池、武担山等地组织“Party”,搞大型文艺活动。

因薛涛寓居成都,明清为了纪念这位女诗人,在成都锦江之滨修建了望江楼,并与闻名遐迩的杜甫草堂、武侯祠相媲美,号称:“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在今天的成都,仍留有望江楼、吟诗楼、薛涛坟、薛涛井、薛涛字等遗址,供人们参观凭吊。

大唐诗人“蓉漂”记

晚唐的刘驾,以一首《晓登成都迎春阁》,记录下成都唐时的园林风光。50岁的罗隐,在经过升仙桥时,感慨自己不能像前辈司马相如一样好运。

韦庄晚年入蜀,辅佐王建,官至宰相,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韦庄所选的诗歌选集《又玄集》,是现存唐人选唐诗中唯一编录杜甫诗歌的一个选本。《又玄集》以杜甫为尊,选录作品数量最多,有七首。而韦庄自己的作品集就叫《浣花集》。另外,在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得杜甫草堂以保存。

高适、岑参、李商隐……一批批“蓉漂”诗人,用诗歌谱写了成都的华美乐章,薪尽火传,让这里的文化氛围浓了又浓。直到晚唐的韦庄,重新修筑起杜甫草堂,为蜀地树立起文化地理坐标,为唐诗留下一个袅袅的余韵。而在成都的“花间词派”又成为宋词的源流,由唐入宋,余波翻作巨澜,小技竟成大观。

历代成都人注重文化传承。晚唐诗人雍陶在《经杜甫旧宅》时写道:“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雍陶已经精准地预见到“万古只应留旧宅”,的确,草堂留存到了今天。

瞻仰草堂、望江楼,从唐诗出发,追溯天府文化的历史本源与气质神韵,从大唐气象感受城市上空闪耀着的人文光辉;我们相信,唐人在成都创造的文化,具有标杆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