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機密:劉備伐吳絕不是爲關羽報仇,而是另有打算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的那一年,他幹了一件大事,就是正式起兵攻打吳國。這一事件,歷來被解讀為劉備為了兄弟情義,替關羽復仇所幹的輕率行為,其實,這是低估了劉備的政治智慧,歪曲了歷史發展的形勢。劉備伐吳,有極其深刻的歷史原因。

三國機密:劉備伐吳絕不是為關羽報仇,而是另有打算

關羽大意失荊州,並被吳國所害是在公元219年,發生在劉備伐吳前一年半的時間,如果激於兄弟情義,劉備絕不會拖了這麼久才為弟報仇。真實歷史是,這一年半的時間,三方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件。劉備一方痛失戰略要地荊州,關羽遇難,其打擊之大自不待言;孫吳一方先是取得空前勝利,接著大將呂蒙因病去世,孫吳一面向劉備請和,一面向曹操稱臣;曹魏一方,曹操去世,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登上皇帝大位,人心尚未完全歸服。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並展開新的你死我活的爭奪。

三國機密:劉備伐吳絕不是為關羽報仇,而是另有打算

這時,早就名存實亡的東漢政權正式滅亡,反而給劉備的蜀漢“興復漢室”名正言順的理由。東征伐吳正是劉備重新爭奪天下的重要舉措,這從222年兵敗夷陵後,他並未回益州,而是留在白帝城的舉動可以窺見其雄心。他把白帝城的魚復縣更名為永安,顯然是想常駐此地,伺機揮兵東下。

三國機密:劉備伐吳絕不是為關羽報仇,而是另有打算

劉備為何不先攻打篡位的曹魏呢?實力使然,俗話說先揀軟柿子捏。當時,曹魏一方兵強馬壯,仍然有曹仁、張遼、徐晃、張郃等猛將,而且天下三分曹魏有二,討伐曹魏很難取得實質成果。而且《隆中對》中也提到,討伐曹魏必須兩路出擊才有成功的把握,在荊州已失去的情況下,不再有南北兩路進擊的條件。反觀東吳,在赤壁之戰後,雖然佔據了荊州,但周瑜、程普、魯肅、呂蒙等大將相繼離世,朝中無人。伐吳風險低,要比伐魏把握大很多。

三國機密:劉備伐吳絕不是為關羽報仇,而是另有打算

這時,曹魏的局勢還不穩定,劉備料到伐吳,曹魏不會給自己添亂。果然,事實正是如此,曹魏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一方面接受東吳稱臣,另一方面在劉備伐吳的一年多時間,始終沒有出手相助東吳。因而,劉備伐吳是結合時局不得不為之,絕不是感情用事替關羽復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