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人文關懷護理研究進展

本文作者:姚娟,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急診重症監護室;黃建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黨委辦公室;黃瑾,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 護理部;姚麗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 護理部。內容來源: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社。

摘要: 醫護服務水平是衡量醫院整體醫療質量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護理人員必須更新護理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只有在護理操作中融入人性化內容,才能使患者感受到高品質的護理服務。人文關懷護理的落實是對“以患者為中心”服務內涵的延伸和擴展。本研究就目前ICU人文關懷護理實施現狀作一綜述,以期為進一步完善人文關懷護理措施提供參考。

ICU患者人文關懷護理研究進展

重症監護病房(ICU)是收治急危重患者給予維持生命、治療、護理的診療場所,ICU對環境的要求較為苛刻,其管理多采用限制性探視管理制度。由於ICU環境特殊,周圍各類搶救儀器的報警音、長時間的臥床、頻繁的護理治療操作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心理情緒,導致其治療依從性低,甚至出現不良應激症狀,不僅不利於患者康復,且還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因此ICU醫護人員不能只注重於對患者進行治療監護護理,還需要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注重情感上的共鳴,以便更好地實施優質護理。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提出:“推進優質護理,注重體現人文關懷”。護理人文關懷是指在醫療工作中護士以人道精神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給予真誠的關懷和照顧。唐莉莉研究顯示ICU氣管切開患者在人文關懷護理下,患者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疏導,緩解了其焦慮情緒,患者護理總滿意度高達98.30%。本文旨在探討ICU患者主要的人文關懷需求和人文關懷在護理中的應用,為進一步完善人文護理干預措施提供可靠依據。

1人文關懷

1.1人文關懷的起源

在中國語境中,人文是指人之文、人之道,包含重視人、重視文等含義,在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人文是相對於天文而言的,可見在中國早期古文化中就已經開始強調人文觀念。關懷來源於英語“caring”,意為照顧、顧及、愛護、幫助、考慮、掛念等。人文關懷是一種人文態度,是人文精神的具體化體現。

1.2護理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護理的理念最早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學者Watson提出,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並實施人文關懷護理。隨著Watson關懷科學研究所(WCSI)和國際人文關懷協會(IAHC)的相繼成立,推動了全球關懷護理實踐的發展。護理人文關懷的核心是護理,現象是護理人文,是人文關懷與基礎護理的相結合,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感,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加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護理人文關懷是社會發展、醫學模式轉變和護理進步的產物,是對整個衛生保健服務的期望。

1.3護理人文關懷能力

護士人文關懷能力是評價護士綜合護理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護理人文關懷能力是指護理人員秉承人性、德性,融體力、智力、知識、觀念、情感、態度、意志等為一體的內在素養,外化為自覺的創造性的服務於患者的實際工作本領和才能。目前,我國對於人文關懷護理的研究主要在人文關懷護理的操作實施,而護士人文關懷能力水平要明顯低於國外水平。劉芳等研究發現護士對人文關懷的認知、態度是影響其人文關懷能力的水平主要因素。

2ICU患者人文需求

2.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廣義理解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如吃飯、穿衣、梳洗、軀體移動、醫療等等。由於生理疾病的關係,患者的飲食、健康等生理活動都有可能出現自理能力障礙,生理需求自然無法得到滿足,這一需求也是患者最迫切最突出的需求,只有滿足了生理需求,才能去考慮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研究顯示,在130例ICU清醒患者的需求中,121例患者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佔93.07%。

2.1.1睡眠質量的需求: 良好睡眠是保持生命活力的前提,良好的睡眠質量可以促進患者康復,恢復精力和體力,可以促進機體蛋白質的合成和組織修復。睡眠障礙是ICU患者常需要面對的問題,影響因素主要有疾病引發的不良生理反應、環境的噪音光線、長時間臥床和受限、護理診療操作等。有研究顯示,464例ICU患者中有51.10%的患者曾出現噩夢,其中13.90%的患者在離開ICU 6個月後其生活質量仍受到影響。

2.1.2緩解疼痛的需求: 疼痛是ICU患者最突出常見的特徵之一,除了手術切口或疾病引起疼痛外,還有導管的植入、採血化驗、頻繁的護理操作等其他因素,往往患者希望醫護人員可以緩解或解除疼痛,同時希望可以瞭解相關的疼痛預防知識。臨床上有多種緩解疼痛的方法,但由於缺乏符合我國國情的疼痛評估工具,導致不能有效準確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了ICU患者鎮痛治療的效果。另外,由於已經形成的關於疼痛治療的傳統觀念,擔心用藥後產生呼吸抑制、成癮等併發症,藥物鎮痛的執行效果並不理想。

2.2心理需求

危重、大手術前後以及隨時需要搶救的患者因病情危急常收治於ICU重症病房內,但ICU環境特殊,周圍各種監護設備發出的報警音可引起患者心理的恐懼。此外,ICU是限制親人陪護的,患者易感到孤獨和寂寞,情緒波動較大,嚴重影響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馮翠華研究分析了圍手術期患者心理需求,患者在手術前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影響其治療的依從性。

2.3社會支持需求

患者的社會支持來源於家庭、醫務人員和社會方面給予的客觀實際的支持和主觀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醫護人員亦是患者社會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患者從醫護人員獲得的支持與生活質量存在更多的相關性。馬世紅等調查發現,ICU 清醒患者普遍希望家屬能來探視或陪伴,以減輕心理壓力。在整個診療過程中,患者也希望可以和醫護人員、家屬進行交流,瞭解疾病的發展、愈後護理以及生活飲食指導等,以增強治療信心,加速康復。

2.4健康教育需求

昏迷患者在ICU清醒後,面對“突然的”環境變化,會產生疾病不確定感等多種負性情緒,Mishel將疾病不確定感定義為“缺乏確定與疾病有關的事物的能力”。患者因疾病危重,病情複雜,發病突然,對自己的疾病知識瞭解不充分,因此對自身病情、治療方法與相關檢查的健康需求程度較高,而在出院時則是以疾病的治療情況、藥物指導、功能康復訓練指導等有關愈後恢復的健康教育需求程度較高。

3人文關懷護理開展

3.1環境護理

在護理及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為患者營造一個清潔、安靜的診療環境。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情況以及時間段,可以適當降低報警音量以及監護室儀器設備的噪音。患者入睡時可以為患者拉上病床旁的窗簾及床簾,在夜間可以關閉不必要的大燈,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僅開護士吧檯的小檯燈。護士在平時進行操作時要做到“三輕”:說話輕、腳步輕、動作輕。當患者清醒時可以向其講解各種儀器及管路意義、噪音來源,消除患者對壞境的陌生感,在患者進餐時播放輕音樂,舒緩其緊張的情緒,分散其對刺激感覺和注意力。

ICU患者人文關懷護理研究進展

3.2“五心”護理

“五心”內容:患者入院進入ICU時,要熱心接待患者;在住院期間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困惑;要富有同情心,對患者的處境產生情感共鳴;從小細節做起,護理服務要細心;在診療過程中要有慎獨精神,對待患者要有責任心。全面開展“五心”護理服務,將“五心”運用貫穿整體責任護理中,可以為患者營造一個家的氛圍,讓患者有歸屬感,降低患者牴觸心理的產生,調動患者配合性,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舒適度。

3.3疼痛護理

根據患者的病情、神志、症狀,正確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部位、性質,採取有效措施。目前臨床上主要根據患者疼痛等級採取三階梯止痛的治療原則,給予治療措施有藥物療法、物理療法、按摩療法、手術療法、心理療法等。

3.4溝通護理

將共情理念引進ICU護理工作中,從患者的角度評估其心理狀態變化和相關的影響因素,靈活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切實地解決患者的心理負擔,促進患者身心健康。護士可以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語言種類、疾病,選擇適合的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方式,護士溝通過程中要態度親切、語氣溫柔,建立和諧的護患關係。此外,醫院還可定期培訓,加強護士護患溝通的技巧和能力,使護士能夠巧妙運用文字、圖表、語言等多種溝通技巧,提高溝通有效性。

3.5情感護理

2010年衛計委提出開展優質護理,提倡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服務理念。護理人員在給患者實施每一項護理操作時,讓情感滲透在操作環節中,主動向患者解釋操作的目的,消除患者顧慮,如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觀察瞭解患者的習慣或患者感興趣的話題,注意保護患者隱私等。醫護人員還需掌握ICU患者的心理特點,給予相應心理疏導,讓患者適當釋放心理情感發洩。

ICU患者人文關懷護理研究進展

3.6設立臨終節哀室

死亡和出生一樣是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實,急診ICU收治的多為重症、急症、危症患者,是出現死亡病例最多的科室,實施臨終關懷,尊重臨終患者的生命,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患者及家屬心理需求。臨終節哀室的設立雖然存在爭議,但其在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減少醫療浪費,提高臨終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臨終節哀室的設立,患者家屬可以陪同患者走過生命的最後階段,在醫護人員的全程專業幫助下,可有效降低悲傷反應。

3.7延續性護理

延續護理是指通過一系列的行動設計,以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護場所(如從醫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護場所(如醫院的不同科室)受到不同水平的協調性與延續性的照護。ICU患者在監護室期間,護士會進行床邊健康指導,但轉出ICU後患者仍存在健康服務需求,延續護理則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在其後期的恢復中持續性提供合理性指導,以促進康復。針對患者的健康服務需求開展的延續護理方案多種多樣,比如家庭訪視、電話隨訪、成立微信公眾號、發放健康宣教手冊等。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再加上國務院“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的政策,李帆等設計了延續護理APP,創新延續護理模式,以促進患者掌握疾病防治知識,有利於我國醫療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4小結

人文關懷的靈魂是人文精神,將人文精神滲透進日常護理中,能起到醫護患溝通橋樑的潤滑劑的作用,緩和調節各種醫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人文關懷是以患者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存意義、患者的價值、患者的權利和需求。ICU患者由於其特殊性,對人文關懷的需求要遠高於其他患者,從患者入院到出院的診療過程,全程貫穿人文關懷護理理念,滿足患者各方面需求,消除患者不良情緒,降低患者的不信任感,有利於形成促進良好醫護患關係,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幫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戰勝疾病。

我國對人文關懷護理的研究起步較晚,有研究顯示我國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尚存在明顯的提升空間,影響因素包括年齡、資歷、經驗等方面。護理管理者應當制定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學習培訓計劃,定期對護理人員開展人文關懷業務培訓,培訓內容包含人文關懷理論、危重症患者溝通技巧、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護理倫理道德等,培訓完畢給予考核,以評定護理人員掌握熟練程度。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有利於擴展護理人員的護理思路,提高護理人員的急救應變能力,進而正確有效評估患者的護理需求,採取適當的護理方式以滿足患者需求。

綜上所述,在ICU患者整體優質護理中,實施有效的人文關懷護理措施,不但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能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提高護理滿意度。對於醫護人員而言,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利於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同時也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肯定。由於我國人文關懷護理開展相對國外較晚,臨床上對護理人員人文關懷能力的干預措施較少,今後還需加強對於人文關懷相關知識的培訓,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能力。

ICU患者人文關懷護理研究進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