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胃鏡檢查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糜爛了還要做病理?

手機用戶65413302516

(0711)胃鏡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和糜爛,這是鏡下診斷,是內鏡醫生根據胃粘膜的改變在內鏡下的表現得出的臨床診斷,不是病理診斷,也就是說這個診斷不是最終診斷,有一定的誤差。如果內鏡醫生的經驗豐富、檢查的胃鏡質量比較好,那麼這個診斷就比較可靠。


如果內鏡醫生能夠得出這個診斷並且給取活檢做病理的話,你應該感謝這個內鏡醫生的認真和負責。如果不取活檢,那麼會有不少的早期胃癌就給放過了。換句話說,很多的早期胃癌就是在做胃鏡檢查時,發現胃粘膜有炎症和潰瘍,同時取了活檢發現的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沒有典型的臨床症狀,也沒有典型的內鏡下粘膜的改變,就是說早期胃癌粘膜的改變和普通的炎症、潰瘍、糜爛沒有典型的區別,內鏡下肉眼很難做出準確的診斷,即使醫生的水平夠高。


那麼如何才能不輕易放過早期胃癌呢。那就是在做胃鏡檢查時,如果發現有粘膜的異常改變,就應該取活檢,明確病理檢查。如果,病理除外癌變,基本可以放心。


這裡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如果內鏡醫生認為粘膜改變有癌變的特點,但是病理報告就是一般的炎症和潰瘍改變,建議不要認為100%沒有問題。最佳做法就是口服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各種拉唑類和胃粘膜保護劑2-3周,然後休息2周後再次複查胃鏡,重新取活檢。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首先,淺表性胃炎的確診是要靠胃粘膜活組織病理檢查才能確診的,在胃鏡下只是直觀的看到胃黏膜的顏色、質底、有無潰瘍或糜爛出血等。僅僅依靠胃鏡鏡下觀察,並不能確診是否為淺表性胃炎。

病理活檢的意義是就是要明確患者是屬於淺表性胃炎還是萎縮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腸上皮化生、是否存在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甚至是明確有無癌變,此外還包括明確病變範圍(如全胃炎、胃體胃炎、胃竇胃炎等)、病變嚴重程度(一般分輕、中、重度)及炎症細胞浸潤情況等。

鏡下看到存在糜爛依然需要做病理。並且,活檢就是要在異常部位取材,病變部位越不尋常,活檢才越有意義。

根據2017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有關慢性胃炎病理活檢取材的規定,活檢取材數目和部位一般要求為2-5塊,通常臨床取3塊,並且要求標本應足夠大,且要達到黏膜肌層(胃的組織分層:黏膜層(黏膜上皮層、黏膜固有層、黏膜肌層)---粘膜下層---肌肉--漿膜層),對高度懷疑或是肯定存在病變的部位需要另取標本。所以,僅僅是糜爛,並不是取病理活檢的禁忌症。

歡迎關注杏花島,瞭解更多有趣的健康知識!


杏花島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對於天天做胃鏡的醫生來說還是很好解釋的。

我們正常人胃黏膜應該是光滑粉紅色的,胃腺體腺管排列規則,非常漂亮,屬大自然的一項傑作,如下圖所示。

胃糜爛只是一種描述性的詞語,臨床上很多胃病都會導致胃黏膜糜爛。

如下圖所示,這個胃明顯腺體就有點不規則,局部明顯發紅,表面有點凹凸不平,初步估計是有點萎縮和腸化,但具體萎縮腸化多嚴重,是否有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這個都不好說,胃鏡下只是憑經驗能差個9層,但最後確診還是最好夾一塊去送病理檢查就最清楚了。

再在比如下面這張圖片是我做胃鏡時候發現的:我畫圓圈的地方能看到這個人的胃黏膜明顯不規則,不整齊,有經驗的胃鏡醫生八層能看出像是胃腸化,但也不排除胃早期癌症或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的糜爛,所以一般胃鏡醫生也會在胃鏡上報一個胃竇糜爛:性質待查?將這裡活檢一塊拿去送病理。

最後一張圖片如下圖所示,可見胃黏膜只是單純的充血糜爛,並沒有胃黏膜的明顯改變,這種情況一般不會送病理的,只是單純報告胃炎伴糜爛。

所以,很多情況下糜爛也會送病理檢查的,具體由胃鏡醫生來判斷是否要送病理。


消化內科葉醫生

謝謝邀請,做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很高興來回答你的問題。

什麼是胃鏡檢查

胃鏡是目前診斷胃病最準確的方法,胃鏡檢查是利用一根細長的鏡子從口腔通過食管,然後進入胃裡面,胃鏡可以在直視下觀察食管,胃和上段十二指腸。



如果胃鏡發現胃的粘膜有異常,是需要取病理活檢的,利用一個活檢鉗,取幾塊小組織,製成石蠟切片,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胃粘膜細胞,做出病理學診斷。

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

胃鏡下發現的不正常,都需要通過取病理活檢才能夠確診,因為肉眼觀察不能夠做出精確的診斷,我們需要取組織活檢,確定胃炎的嚴重程度,排除有沒有胃癌。



慢性淺表性胃炎屬於胃炎的早期階段,如果進一步發展,可以演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然後是不典型增生,最後有可能發展成胃癌。還有,如果診斷了胃炎,最好是查一下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不是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炎。


綜上所述,胃鏡下發現的問題都需要取病理活檢,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有沒有癌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諮詢,更多醫學科普,請關注我的頭條號。


普外科曾醫生

相信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朋友,當然,醫生此時取病理並不是多此一舉,慢性胃炎的最終診斷需要肉眼所見粘膜變化和病理檢查相結合,並且通過病理檢查,能夠對慢性胃炎進行分級,有利於指導下一步治療。

可能很多看官都很好奇胃鏡下醫生是怎麼診斷慢性胃炎並對其進行分級的呢?今天我就結合臨床滿足大家的好奇心。

慢性胃炎的分型

結合胃鏡肉眼觀和病理檢查,慢性胃炎一般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也成為淺表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內鏡下可見粘膜紅斑、粘膜出血點和斑塊、粘膜粗糙伴或者不伴水腫、出血滲出等表現。

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下可見粘膜紅白相間,皺襞變平甚至消失,部分粘膜血管顯露,可伴有顆粒狀和結節狀表現。

以上兩種類型均可以同時存在糜爛、出血或者膽汁反流表現,診斷時往往會加以描述,這就是大家看到的胃鏡結果,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膽汁反流等。

胃鏡下取病理

正是因為病理活檢對慢性胃炎診斷至關重要,因此需要根據病變情況和需要進行活檢。一般建議取5快標本,如果病變較輕,也可以僅取2-3塊。要求標本應足夠大,達到粘膜肌肉層。

慢性胃炎分級

慢性胃炎的分級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慢性胃炎的分級直接影響到後續的治療後隨診情況。

慢性胃炎有5種組織學變化要分級,分別是HP(幽門螺桿菌)、活動度、炎症反應、萎縮和腸化生,分成無、輕、中、重度(0、+、++、+++)。

分級標準一般比較準確的辦法是結合我國病理診斷標準和新悉尼直觀模擬評分法,如下圖(新悉尼診斷標準):

通過以上步驟,一個完整的病理檢查檢查結果就出現了,如下圖:

結合胃鏡檢查結果,我們就可以對病人進行病情評估、診斷、治療及預後的判斷。

今天就為大家總結到這裡,如有疑問,歡迎留言諮詢!

點擊右上方,關注趙醫生,關注健康!每天為大家更新健康科普知識。

Dr趙


Dr趙

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嘛,“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胃鏡雖然可以很直觀的看到胃部粘膜的病變,但是對於一些持有懷疑態度的病變,還是要取標本活檢的,因為活檢可以能夠更加細緻的看到細胞的變化,可以更加明確的對疾病做出診斷。這是單靠胃鏡無法做到的事。

再有就是很多時候,就算患者得了淺表性胃炎或是糜爛性胃炎,但是並不能排除還有其他病變存在的可能,比如當淺表性逐漸發展,有可能會發展成為萎縮性胃炎,這時候就必須要活檢來確定萎縮性胃炎有沒有異性增生、腸化生,這兩種是屬於癌前病變的情況,需要引起重視。

所以說,胃鏡檢查取活檢是對你健康負責,讓你能更加明確的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處在一個怎樣的狀態,讓你的治療更加的有效。

希望以上文字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諮詢小克,記得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醫學

你好,作為一名新晉的病理工作者,我來回答一下。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你看到的,你以為的也不一定是你以為的。”

在現代臨床實踐中,由於醫務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胃鏡在消化系統疾病初步診斷中的作用是越來越明顯。更讓人稱道的是,現在胃鏡出診的結果與最終的疾病診斷的結果,準確率高的能達到90%。通過一個直徑不到1cm的攝像頭,就能夠較為準確的判斷面積可能只有1cm2病灶。這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準確率的提高背後是對病人診斷以及治療的負責。我曾經遇到過一個病例,胃粘膜剝脫以後,臨床大夫將3×4 cm2大小的胃粘膜標記出不同的病灶,因為病灶比較特殊,是跳躍的那種,並不連續。最後發現幾乎於病理診斷的結果一致。這十分讓人敬佩,這種努力會減輕病人極大的痛苦。

然而儘管胃鏡的技術迅猛發展,病理診斷任然是金標準!儘管肉眼能辨別大部分的病症,但是有些只能在鏡下,放大幾百倍才能發現,比如微小癌和一點癌。在這裡,我要引用我師兄的一個例子,證明病理絕非可有可無的。是師兄發表在華夏病理網上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內鏡病理活檢極易漏診的早期胃印戒細胞癌一例》,有興趣的可以下載下來看看,具體是在行胃鏡檢查鉗取得活檢組織,連續切片,在成千上萬個細胞中只找到幾個癌症細胞。這個在顯微鏡下是很難診斷的,更不用說胃鏡了。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漏診,導致病人治療延誤。

為了不延誤病人的病情,為了對病人負責,所以幾乎每個胃鏡都會送檢病理。雖然你或許看見的是多花幾百塊錢,但那是對生命的尊重。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諮詢,更多病理相關醫學科普,請關注我的頭條號。


病理探究者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通常我們接受胃鏡檢查都是因為出現了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如噁心嘔吐、反酸噯氣、胃部脹痛等,胃鏡檢查可以直觀的看到食道和胃壁黏膜的外觀形態異常,但是光憑肉眼觀察不能確定糜爛的黏膜有沒有發生癌變,取部分病變組織進行石蠟切片病理檢查可以進一步明確胃黏膜糜爛的組織有沒有發生癌變,提高早期篩查的可靠性,為下一步的診斷治療提供有力依據!

即便病理診斷是惡性腫瘤診治的金標準,理論上也有可能出現因夾取的活體組織較少而漏掉癌細胞的可能性!



所以胃鏡檢查發現潰瘍或糜爛時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是為你提供更準確的診斷,也就是為了你的健康!

以上個人見解,供參考!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發佈通俗易懂的醫學科普文章!



麻醉醫生談健康

胃鏡檢查傳統理念是看看胃內有沒有潰瘍、腫塊等大的病變,即所謂粗枝大葉的觀察一下。但是,近幾十年,日本人提出胃鏡精查理念,檢查前患者口服特殊藥物祛除胃內粘液及水泡,檢查過程中對每個部位仔細觀察,對微小隱蔽的粘膜改變(色澤,形態)行放大+染色觀察,必要時取活檢。通過精查胃鏡,日本國內消化道早期癌發現率可以高達80%,治癒率跟不必說了。反觀中國,消化道早癌內鏡診斷率僅僅10%左右。近些年,我過大力提倡胃鏡篩查,提高早癌發現率,通過精查,爭取不漏掉早期胃癌,正所謂“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個生命,幸福一個家庭”。


消化科醫生劉


很多腫瘤早期病變往往只表現為炎症、發紅、糜爛,通過胃鏡檢查可以識別病變,有經驗的醫生可以通過內鏡下表現對病變進行初步的判斷,但是疾病,特別是腫瘤的確診病理證據是金標準,所以必須通過活檢行病理學檢查來明確診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