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六

周更/兩篇

清中葉的內亂,起於乾隆末年。

康乾盛世以來,人口迅速發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然而政府並不能很好地控制土地兼併,再加上黃河、準河水患連年爆發,政治日益腐敗,破產的農民越來越多。

到了乾隆末年,這些破產農民和“前朝餘孽”相結合,開始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嘉慶元年四川地區的白蓮教起義。

白蓮教,起於元朝時候。觀其暴露於外的行為看起來,可算是一種邪教。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六

1796年嘉慶元年,白蓮教發動起義。此次起義前後持續了9年零4個月,參加人數多達幾十萬,影響遍及湖北、四川、陝西、河南、甘肅五省。起義軍在9年多的戰爭中,佔據或攻破清朝府、州、縣、廳、衛等204個。殲滅了大量清軍。清政府為鎮壓起義耗費白銀2億兩,相當於清政府幾年的財政收入。

從此,大清王朝一下子從“康乾盛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財政危機的困境,國力消耗大半。

白蓮教起義之外,天地會、天理教等起義規模也很大。縱觀清朝統治時期,民眾的反抗從未停止,而且近代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會黨起義等這些亦都是這些反抗的延續。

大清入主中原200年,在嘉慶、道光時,社會已露出衰敗之相。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六

在閉關鎖國的大清國之外,西方資本主義的狂瀾,卻洶湧澎湃。英國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祥地,17世紀40年代,英國最早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又率先開啟了工業革命,一個多世紀的積累與聚集,使其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國。

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把西方使節的來朝一概看作為稱臣上貢,必須向中國皇帝磕頭稱臣,而西方國家來朝的真正目的是來進行互相貿易的。

鴉片戰爭前,中國始終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而西方經過工業革命後則進入了新時代。

而此時的大清,康乾盛世結束後,國內矛盾尖銳,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朝廷重農抑商,資本主義根本就甭想發展起來,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和地主階級矛盾尖銳;政治上官員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日益腐敗;軍事上,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在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皇室和旗人成了財政上的巨大包袱;思想文化上,讀書人埋頭於故紙堆,訓詁學發達,可是思想上則空洞無物。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