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體詩中的平仄格律有多大價值?有取消的必要嗎?

民間故事廳

首先,格律是否有價值?

格律當然是有價值的,不然古人為什麼要用條條框框來限制自己的創作呢?

格律的價值在於追求音韻美。格律中比較難掌握的一個是押韻,一個是平仄。每兩句一押韻,一句中平仄間隔,其實都是為了讓我們的詩讀起來更有節奏感,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詩與散文的區別就在於詩更具有音律美。

因此格律是有價值的,古人並不是規定了格律來限制人們的創作,而是從音韻的規律中總結出了格律。你這麼寫,讀起來就順口,不這麼寫,就不順口

其次,格律是否有取消的必要?

其實這是一個偽問題。因為並沒有任何人規定你寫詩必須遵守格律,格律又不是法律,不具有強制性。現代人寫的現代詩,連句子的長短都不一樣,哪裡會遵守格律呢?

但是,如果你寫近體詩,還是要遵守格律的,因為格律是近體詩的特徵,如果不符合格律,就不叫近體詩了。比如說,現在已經沒有人穿唐朝的衣服了,但是如果你要扮演唐朝人,就必須穿唐朝人的衣服。

在另一方面,格律只是幫助你抓住音韻美的工具,也沒有說必須嚴格遵守。事實上很多詩人都會偶爾突破格律的限制。

比如,標準的格律詩,一首詩只能押一個韻,但是唐朝中後期的詩則可以押鄰韻,就是說有些字屬於不同的韻部,但是它們讀音相近,也是可以押的。清朝文學家袁枚《隨園詩話》中,就指出唐代劉長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隱等人的詩中有押鄰韻情況存在,"唐人不以為嫌也"。

《紅樓夢》裡林黛玉教香菱學詩,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也說:“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規矩,竟是沒事的,只要詞句新奇為上。”

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不管你是否嚴格遵守格律,其實都寫不出什麼好詩來。初學者以為是格律限制了自己的創作,但其實是自己的學識與境界達不到,限制了自己創作。因此初學者還不如嚴格遵守格律,打好基礎,磨練自己煉句的能力。

而且精通了格律,對於寫現代詩、寫文章都有好處,因為你掌握瞭如何讓文字體現出音律美。

此外,如果真的不想被格律限制,可以去創作古體詩,為何一定要寫近體詩呢?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士常齋”,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夢露居士

我不知提問者為何要提出這個問題,但我可以明確回答:

(1)舊體詩的平仄格律價值很大(不是一般的大)。它是中國文學的精品之一,是經過幾個朝代的多少詩詞大家的精雕細琢而達成共識的優秀文學體裁。按照它的格律平仄(如七律的--平起首句入韻......)寫出的詩,朗、讀起來抑揚頓挫,承轉自然,韻味十足。

(2)所謂“律”,用現代語言叫“國標”、“行規”,按此“生產”出的產品就是“正品”,是經得起“檢測”的精品,就像德國原裝的“標配”的“奔馳”及其技術資料,你說它有“多大價值”?就像揚州玉雕大師全手工雕花鏤空的玉工藝品,你說它有“多大價值”?就像張大千先生的繪畫、歐陽詢的正楷都很“刻板、古樸”,你說它有“多大價值”?

(3)“取消”?笑話!誰能夠把它取消?現在沒有此人,此人以後也不會誕生。儘管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丟了不少“國粹”,現如今古書重印最多的、普通人家收藏最多的就數“唐詩宋詞”了,已成為子孫啟蒙教育的重要“教材”,想著“取消”舊體詩和它的平仄格律豈不是笑話?

(4)古體詩真的難寫。寫不來的、不喜歡古體詩的人可以不寫,去寫“散文詩”、“自由體詩”、“打油詩”、“順口溜”,或突破一下寫點“類古體詩”。束縛我們的不是“舊體詩”,它沒有“原罪”,而是我們的水平。事實上我們現代文學愛好者根本沒受束縛,自由地寫自己喜歡的體裁,但不能呵斥古體詩,正像故宮的古建築價值連城,我們沒有實力建造那樣的房子做住宅,只能蓋個瓦房(農村),水泥盒子型的商品房(城市),但絕不會詆譭頤和園仍然是“豪宅”一樣。然否?


古道熱腸2

以我的經歷來回答,不管你承不承認,說格律束縛意境的人,多半是尚未入門或入門尚淺。


格律會束縛意境嗎?

我也曾懷疑格律的意義,一度打算放棄,隨著深入的鑽研,才發現格律是很系統也很成熟的規則,而且只要發現原理,就很容易掌握。

如今有不少初學者寫格律詩都是照公式填字或者藉助格律工具軟件,其實是被教材誤導了,真正的格律不需要背,只需理解一句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半日就可以掌握。

以前偶爾會覺得平仄限制了文字的表達,其實只是自身水平不足,寫格律詩堅持一年之後,便不會再出現這樣的情況,如今可以算得上是隨心所欲,偶爾還可口占成詩。



有無取消格律的必要?

格律的形成並非是一蹴而就,而是歷經數代人的心血方才完善,換句話說,存在即是合理。

格律之於詩,如同圍棋之於棋,都有其約定成俗的規矩。今天總不能因五子棋比圍棋容易下,便取締圍棋吧?格律詩如是道理。

如果真對格律詩沒有興趣,大可寫古體詩,只要有文筆,用什麼體裁都一樣。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還請指點交流。


詩詞補習班

吟詩就要有格調,取消了格律,舊時被稱作“野調無腔”。讀起來繞口,聽起來彆扭。所以取消的可能性不大。現代人不一定要做格律詩,可以寫寫現代詩,就是個情調。


麻辣SC

取消舊體詩中的平仄格律,哈哈,你確定這不是一句笑話?這明明就是個偽命題!

過年期間,表弟要自己做菜吃,想做魯菜名吃九轉大腸,於是拿了菜譜研究,啊呀,還得洗,會不會很噁心?啊呀,還得煮,鬼知道煮多久?啊呀,還得炸,太麻煩了吧,幹嘛整那麼多步驟,扔鍋裡煮不就完了麼?最後還調汁,怎麼調?拉倒吧,出去吃吧。



表妹學戲曲,講究唱唸做打,講究三分唱七分白,講究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表妹說,這規矩多麻煩呀?都是糟粕吧,該取消啦!


拜託,沒人讓你來,沒人強迫你!不想學做菜,但想的人很多,不少你一個。不想學戲曲,想學的也很多,沒了你也還行。

中國古詩詞,在過去的幾千年裡,迸發出耀眼的光芒,擁有著非常強大的魅力,這使得,多少人不由自主的吟詩作對!你說附庸風雅也好,你說拽文嚼字也罷,不可否認,正是詩詞的魅力,讓效仿者多,追隨者眾。

古詩言必稱李杜,清朝的趙翼都說,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到了現在,人人都會識字,會讀幾首詩也正常。但寫詩,肯定有人這麼想: 呃,我不想承認自己學詩不精,能說舊體詩不好麼?尤其那麼多規矩,古人不是有病麼?整那麼多規矩,如果沒有格律,那麼我出口成溜時,就不會被笑話,羨慕者眾,肯定神氣極了!


但格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古詩人們千百年來的自覺選擇。從古體詩到格律新詩,古人們走了上千年,秦代以前,詩歌還是以四言為主,詩經多數如此類,以節奏為主。後來漢樂府出現,五言和七言嶄露頭角。這三種詩,曹家父子的表現最為突出,曹操偏愛四言,曹植五言為最,曹丕七言成就最高。南北朝時期,宮體詩大行其道,雖然成就不高,但在聲律上造詣更深,一直到唐初,李世民上官儀們的詩還未擺脫桎梏,王勃駱賓王們初開局面。老李杜,李嶠杜審言把格律完善,逐漸奠基。而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劉希夷的代吟白頭翁,完成大唐詩歌盛世的開業典禮,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們粉墨登場。他們都是在格律嚴謹的新詩上取得巨大成就!他,他們竟然都不嫌棄格律,奇甚怪哉!

有人說,唐詩把好句寫盡了,後人沒得寫了。似乎有道理,但恰似輕鴻踏雪泥不是唐詩,唯有源頭活水來不是唐詩,生當為人傑不是唐詩,化作春泥更護花不是唐詩,相逢一笑泯恩仇不是唐詩,人間正道是滄桑也不是唐詩。

主張把格律取消的,古來有之,最有名的叫張打油,吟的一口打油詩,但也只是作為笑料而已。作詩不按律,歷代以來,肯定不少,但你知道的有幾首?

再說,怎麼取消?新文化運動以來,現代詩蓬勃發展,偶有佳作,雖然記不住,但,誰礙著寫新詩了?羊羔體什麼的,李白杜甫說什麼了?

不通格律,可以寫新詩,寫打油,寫羊羔體,寫無字天書,都是你的自由。不是你的菜,不吃就好了; 不是你的曲,不唱就算了; 但高呼取消菜譜,取消曲譜,取消格律,奉勸一句,洗洗睡吧。


夢酣三天

沒有平仄格律就不能稱之為舊體詩詞。舊體詩的平仄格律是它不可割捨的一部分,不存在取消和保留的問題。




新文化運動以後,以胡適為代表的學者開始推廣白話文,其中包括推廣白話詩,一種是完全的現代詩,類似於舊體詩形式的白話詩,比如胡適的《兩隻蝴蝶》:

兩隻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隻,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新詩在五四以後以後茁壯成長,湧現了無數優秀作品和作者,甚至新詩也出現過聞一多為代表的格律派,倡導“三美”。



但是《兩隻蝴蝶》式的披著舊體詩外衣的這種詩漸漸看不到了,今天我們實際也把他歸為現代詩的一種。

其實胡適本人的詩詞作品也不是這樣寫的,還是按照嚴謹的格律來寫的,比如這首五律《歲末雜感一律 》:

客裡殘年盡,嚴寒透畫簾。 霜濃欺日淡,裘敝苦風尖。
壯志隨年逝,鄉思逐歲添。 不堪頻看鏡,頷下已鬑鬑。

舊體詩詞的格律如同一個人的精神和器官,是無法割裂的,割裂了就是《兩隻蝴蝶》,是另一種詩體。

舊體詩的格律包括古體詩,古體詩的鄰韻通押、換韻也是有嚴格的標準,仍舊比元曲嚴格的多,更無論現代詩了。

舊體詩的保留和發展其實好多來革命家也起到了作用,比如陳毅、毛主席等人大力推廣,毛主席甚至開玩笑的說過,不看新詩,給100塊大洋也不看。可見主席認為那個時代的新詩沒有太多的好作品,但是他本人卻多次倡導大家多寫新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舊體詩的改革從民國到建國初期就有很多爭議,本人試論如下:一、舊體詩是建立於古代文字及其發音基因之上的,由於歷史變遷(包括因戰爭導致的人口大遷移、地域間發音不同的長期影響、建國後的拼音改革、普通話標準等等),很多人已發現用現有的發音,很多舊體詩用普通話已無法滿足平仄格律和壓韻等要求,而閩南話已被證實局部更接近於古代中原地區的發音。故而一方面我們應通過各種方式挖掘整理古代的發音,使古老的舊體詩真正露出原來的模樣,傳承古今;另一方面新寫的舊體詩其平仄格律和壓韻已基本上沒有任何意義:為平仄而平仄,為壓韻而壓韻,不僅妨礙大家創作,更違背了詩的初衷。二、舊體詩的平仄格律、壓韻的根本原因在於舊體詩是必須配曲唱出來的,而不是念出來的,在音樂中寫詩,平仄、壓韻變得更加容易,而這些古曲大多已失傳,現代人離開音樂和曲去用改變發音後的字詞來寫平仄、壓韻的舊體詩,豈非笑談?困難如山,嘔心瀝血也難以達成,不如取消。三、舊體詩的壓韻雖然可以取消,但它對新詩的創作還是很有提示作用的,因為新詩的評判標準之一:韻律美與壓韻是有師承關係的,雖脫離於之卻更富於包容性,寫詩之人不可不知。三、絕大多數現代人寫舊體詩是拿了字詞硬往裡套,不僅創作不成,反而成了堆砌,不如不寫。四、新詩和雜文不拘泥於平仄格律壓韻等,更容易表達各人情感,大家實在不必附庸風雅,硬寫什麼舊體詩,不僅可笑而且愚昧。四、“唐以後無詩,宋以後無詞”,這話雖不完全對,但八九不離十是肯定的了,現代人再咋麼寫,在舊體詩平仄格律和壓韻之下,也基本上寫不出什麼新意了。不如趁早罷手。


明月山脈

溯覓詩源,由「彈歌」而聖人「詩三百」,詩形猶雛。樂府晉詩,漸成詩律。及至盛唐三百年,李杜白孟,所尚雖殊,然韻律要旨不溢乎斯。降至宋元,曲風盛行,音韻律法,俾趨正軌。是時之後世,無不尊而重之,奉為精要。雖後學大家因世易而屢考音律,略有裨補,然奉唐詩宋韻之章法,秉承如昔。

清末皇黜,西學東漸,西夷物理之學勢如摧枯,華夏文采亦矯而易之。是時有言,華夏詩詞古之音科律法,如桎如梏,繩縛才學,堪當笞廢。時至今日,此論猶存。愚每聞此調,無不痛心疾首。愚非厚古薄今之徒,朽古不化之輩,僅以一二事請示之,略陳痛因。

華夏詩文可比宋元青花之瓷,古體而著,工筆鉤花,皴法點染,以柴窯復而燒造,方可成器,摩挲玩味,足見其斯文雅韻。若盡廢古技,以當下形體制之,西洋技法繪以人物肖像,不肖玩味,但將取而視之,便覺其味盡失,又何言華夏風骨。蓋以技法之異同,所獲不啻贗陋,一瓷尚如此,況詩詞乎?故詩詞之古律若類制瓷之古法,雖略顯繁複,然平仄之中方顯音韻和諧,疏密之隙可品讀詩文工巧。故音科律法乃詩詞之大美所繫,萬不可輕言廢之。此則一事也。

前日聞之,舊時番邦屬地高句麗欲「申遺」華夏漢字。且高句麗旦旦言之,誠漢學雖為華夏所創,然華夏之漢學刪改斑駁,不復舊貌,故而偽也,而高句麗所秉漢學,百年未易,承古惟真。國人聞之無不劍眉鋒芒。高句麗言之雖謬,然誠如棒喝,吾儕當反思之。華夏之學沉積千載,萬漉而始金,吾儕幸易得之。然吾儕之中,不乏鄙謀者竟認古為舊,輕言破廢,視之如瓦礫。殊不知番邦隸屬,慕之若渴,偶得一隅而視若珍寶,奉為珠玉。若今日可棄音科律法,明日便可棄孔孟典籍,經年累月,不知我華夏之學所遺幾何?吾儕輕之而番邦重之,待華夏斯文消弭之秋,吾儕又堪以何面目而嗔高句麗之無理乎?此則二事也。

愚三尺薄命,才疏位卑,未敢竊私議今大家之論。然愚誠知,吾儕當仰先賢之文理,如仰三光。吾儕奮承先學,雖竭力然未能企及先賢之踵足也。況古今之說,皆循厚積而薄發,先立而後破之理,更無他徑。妄言破廢,不啻舍其根本而逐末節,棄金玉而藏敝帚,割綾羅而衣葛麻,止增笑耳。



一片空白之王某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吧,我以前是寫近體詩(律詩)和詞出道文學的,現在寫文史類文章。

我先不科普,但就個人的感受說一下。學寫律詩和填詞,確實很煩,因為你要對平仄,對韻。先不說功夫到不到家,每次有靈感開寫之前,我需要翻開平水韻,如果是寫詞,還得找到對應的詞牌,你得對著字一個個去填進去,還需要保證格律的正確。這確實不僅花時間,而且非常費精力,正所謂“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大抵說的就是如此。

甚至有時候,當你覺得下一句應該這麼接,這樣非常好的時候,你突然發現接下去的這句話(可能只是一個字)不和平仄,怎麼辦,只有放棄,用和平仄的詞套進去。更為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說平仄和韻,大多數是和古韻,可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是不一樣的,平仄有變化,那麼你還需要去特地的看下在古漢語中這個“詞”應該是屬於平、還是仄。

不過現在也有用新韻的,既用現代漢語一聲,二聲劃平,三四兩聲劃仄來簡單區別平仄,確實讓寫詩詞更加容易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可取的。因為詩詞最早便不是用來唸,而是用來唱的,每一個詞牌背後都有曲調,他們之所以要限制每一個字的音準,並不是說為了裝逼怎麼樣,而是為了更加符合聲韻,更加動聽。

我最早寫詩詞後,因為我多用古韻,所以古韻看不起用新韻的,用新韻的看不起連平仄都不懂的,知道點平仄的看不起韻都不會壓的,是真的用古韻,和新韻的人寫的詩更好麼?錯,是自己在炫技,因為漢語音律的變化,如果再去遵循古韻已經完全沒有必要(音律美)了,而當下的詩詞,也早就只是單純的文學作品,而不是詞曲。

所以後來我認為,舊體詩裡面的平仄格律,就如同封建社會的舊傳統會禁錮人們的思想,它是必須革除的。不僅如此,古人在創造平仄格律的時候,是為了聲韻美,但是如今由於語言的變化,我們的聲韻美早就已經改變了,使用平仄不僅不會有聲韻美,更是適得其反,於詩詞本質背道而馳。

也就是去平仄,保留韻,去古漢語音律,才是對詩詞最大的傳承和發揚,不然只會禁錮,並使之滅亡。我後來不再寫古詩詞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我寫過那麼多,看過那麼多,卻從來沒有一個人寫出哪怕跟唐宋差不多的名詩名詞,全部都活在唐宋大家的影子裡面。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江郎才盡,也不得不感嘆古人算是把所有的符合古音律的漢字次序都排列光了。但是至少,現在要想繼承和發揚,就必須革除弊端。


三觀粉碎機

很簡單,格律是律詩既定規則,你要隨意表達思想感情,又不想遵守規矩,麻煩你寫古體詩,或者自由詩、散文都行,千萬不要冠以五律、五絕或七律、七絕的稱謂,那樣就不會有人罵你水平不夠妄圖渾水摸魚

其次,律詩之所以美,而且經久不衰地美到現在,正是因為它字聲搭配、韻腳和諧、對仗工穩所帶來的,真正的內行是因古漢語功底的不斷提高而自然呼應其格律要求的,並不是你說的格律導致許多人難以表達本意或制約了誰的文學修養的提高。除非是半吊子,否則不可能覺得“依律害意”!

最後我要告訴作者的是,無論你的論點處於什麼目的,以你的個人影響,是不可能撼動格律詩詞在廣大愛好者心目中的地位的。它既然能立足於國粹文化藝術之巔,就必然有其無法超越的內涵。你不想學、學不會都是你自己的問題,甚至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寫點你認為可以隨意表達思想感情的不入流玩意,可你千萬別拿現代漢語做藉口,試圖磨滅它的歷史光環和現代示範作用。

一句話:律詩就是律詩,你想寫就得入律,不想學、不想寫就別冠以“律”字!以後更別提這些不倫不類的話題,因為想要撼動格律詩詞的地位,甚至試圖因你的心血來潮而改變它的規則,那是你不知天高地厚的譁眾取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