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是什麼意思?

擁有你一切的愛


問題:"平仄”是什麼意思?

……

前言

平,不傾斜 ,平坦的意思;《說文》:平, 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

仄,傾斜,就是不平的意思;《說文》:厠本字,通作側。

一、四聲

齊梁時期,沈約謝眺等人研究聲韻,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他們依據四聲創作的詩歌被稱為永明體,這是近體詩的先河。

蕭子顯《齊書》雲:“沈約、謝朓、王融,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

二、平仄與四聲

1、平

四聲中,平,顧名思義就是平。類似於今天普通話的一聲和二聲。如媽、麻。

2、仄

上去入,都是“不平”的意思,我們稱為仄。《說文》中解釋仄:厠本字,通作側。

上聲:馬,即今天的三聲;去聲,罵,類似於今天的四聲;入聲,福,石,急等字今天分別進入了其他三聲,普通話裡已經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裡還有。


三、仄與側

唐朝人也把仄稱之為“ 側“,元和 (806-820年)後詩人王睿 ,號炙轂子。他的書《炙轂子詩格》中有記錄:

互律體。  詩云:“八月九月蘆花飛。”上四字全用側聲。“南溪老翁垂釣歸。”上四字全用平聲。“秋山人簷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檻雲依依。”律全用側。

上四字全用側聲指的是”八月九月“,這三個字都是仄聲。八【入聲八黠】、月【入聲六月】、九【上聲二十五有】。

四、詩詞中的平仄

近體詩講究格律,詞要依譜填詞,都是要求符合平仄要求的。

詩詞譜中的平仄用漢字表示的話有三種: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

用符號表示就是:○”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例如劉禹錫的詞《紇那曲》

楊柳鬱青青,竹枝無恨情。

⊙●●○△ ●○○●△

同郎一回顧,聽唱紇那聲。

⊙○◎⊙● ○●●○△

詞譜裡的△表示此處要押平聲韻,如果是▲,表示押仄聲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由於今天要到項目上審核,所以雖然是週末也是上了一天的班,收到的幾個問題邀請都沒有來得及回答,此時下班才有空來答題,看到已經有了很多非常棒的回答了,現在就是來湊個熱鬧!



我記得小時候剛剛接觸古詩詞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講,說是古人寫詩作詞都特別的講究,要平仄對仗,要押韻,老師還說押韻比較複雜,但是平仄只要記住漢語拼音裡的第一和第二聲是平音,第三和第四聲是仄音,就基本差不多,那時候最初的認知就是這樣的。

後來發現有些我認為是平音的字,放在詩詞裡卻變成了仄音,比如:“咸陽古道音塵絕”裡的絕,“灞陵傷別”的別,所以單純的就把一二聲作平音,三四聲作仄音也是不準確的,只能說絕大部分是可以那麼認為的。後來因為毛澤東的一首詞裡面的一個字,我看來是平音,實際當時作為仄音,特意查了一下原因,原來是古語或方言

造成的。

✅如果問問度娘,會有很多內容,說實話看完也還是不能完全理解。




✅前幾天看@老街味道發的這個,果斷收藏了!



這才是解惑啊!👍👍

如果自己寫一首詩,用軟件來做個檢查,或有如下情況:

所以有時候關於“平仄”真是不太好掌握,學習的道路漫長而悠遠,只能慢慢體會,細細研究了!


冰花舞飛揚


漢語是少有的分聲調的語言,歐洲的英語法語之類沒有聲調,只有音,日語韓語也沒有。

漢字的發音分兩部分,一個是音,一個是調。比如平,音:ping,調:二聲(陽平)。古人早就根據漢字的聲調將其分為平仄兩類。

平者,分陰平和陽平,對應現代漢語就是一聲,二聲。

仄者,分上聲和去聲和入聲。上聲對應現代漢語的三聲,去聲對應四聲。那麼入聲呢?入聲在現代漢語的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古時入聲字如黑、白、得、息等的發音已經逐漸演變分到了平聲、上聲、去聲裡面,所謂入派三聲。入聲字的特點是發音短促,現在晉語,粵語,閩南語,客家話,吳語中還有保留,保留入聲的地區大多因古時山川阻隔,交流不便造成的。


汴地花開


我國漢語的聲調在世界上具有獨特的風格。也正因為詩詞和對聯中運用了漢語的平仄變化,才使詩詞和對聯朗朗上口。關於平仄,就是漢字的聲調,在古代,在漢字的四聲中,稱上、去、入這三聲為仄聲。在現代漢語中,漢字發音分四個聲調,第一聲叫陰平,第二聲叫陽平,第三聲叫上(讀音shαng賞)聲,第四聲叫去聲。比如知(第一聲陰平),直(第二聲陽平),指(第三聲上聲),志(第四聲去聲)。新聲調規定,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正因為詩詞或對聯運用了漢語的平仄變化,才韻味十足朗朗上口!現舉一作詩答對或對詩聯都能用上的唐詩為例,簡要說明平仄如何運用。杜甫巜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仄),一行白鷺上青天(平)。窗含西嶺千秋雪(仄),門泊東吳萬里船(平)。


張永科38


"平仄",意思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古代的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

平聲和仄聲,用它們構成詩文的韻律。


到了現代,普通話的入聲,導致原有的“平仄”概念被消失。

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現在,通常把漢語拼音的一聲和二聲,看作是“平聲”;三聲和四聲,看作是“仄聲”。

在對聯中,要做到“平仄對應”,即平對仄,仄對平。常規是上聯仄聲收尾,下聯平聲收尾。

有句俗話,“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第一三五個字可以不計平仄,講究的是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


在對聯中,四言往往是“二/二”分配“平仄”;五言往往是“二/二/一”分配“平仄”;六言往往是“二/二/二”分配“平仄”;七言多數是“二/二/二/一”分配“平仄”。如果出現單字,就單獨佔一個音節,可以計“平仄”,也可以不計“平仄”。如果出現不能拆分的三個字以上的詞語,以最後一個字的音節計“平仄”。仄收句避免最後三個字三仄,平收句避免最後三個字三平。

上述內容,若有不妥之處,請指正。

我是畫大衛,可以關注我。謝謝!


畫大衛


普通話的一二聲叫平聲,三四聲叫仄聲。

七言詩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最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叫替;

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要同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叫對;

第三句的第二,四,六字,要同第二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一樣,叫粘;

第四句接第三句,同第一句接第二句。

這樣形成一種循環往復的音韻美。

以毛澤東的一首絕句為例。

暮色蒼茫看勁松,

色,茫,勁分別為仄平仄;

亂雲飛渡仍從容,

雲,渡,從分別為平仄平;

天生一個仙人洞,

生,個,人分別為平仄平;

無限風光在險峰,

限,光,險分別為仄平仄。

文字遊戲,沒事玩玩!


高山流水2247529


最近悟空問答開展的“百城對春聯”活動,又引發一輪對聯熱潮,但不客氣講,很多對聯都是“平仄不分”的,其間也有很多朋友問六甲番人“平仄”的知識,那麼什麼是平仄?對聯有什麼平仄要求?且聽六甲番人簡要介紹一二。

一、什麼是平仄?

平仄,是漢語詩詞對聯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平聲,“仄”指曲折,是指除了平聲之外的其它聲調。

古代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而現代普通話則只有平、上、去三種聲調,沒有了入聲,古代的入聲字分別歸進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是導致用普通話錯判古代詩詞對聯平仄的根本原因。

二、平仄有什麼發音特點?

其實區分平仄並不難,簡單地說,不平就是仄,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對於平仄有著形象的論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三、詩詞對聯為何對平仄有嚴格要求?

上文提到平仄的發音特點,那麼為何詩詞對聯對平仄有嚴格的要求?這是由詩詞對聯的文學體裁特點決定的。詩詞對聯講究音律美,講究抑揚頓挫,所以聰明的古代中國人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比如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初唐,初唐的那些詩人們在對前人所作詩歌進行分析後,總結出一系列平仄格式,包括句式、平仄、粘對、對偶,其中的平仄是主要影響因素。

而對聯則是起源於駢文與律詩的對偶文學,據說最早的對聯來自五代後蜀主孟昶,其聯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對聯的基本要求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其中關鍵還是平仄協調。

四、什麼樣的句式會失去音律美?

怎麼才能讓詩詞對聯具備音律美?這種提法會限制詞句文字的運用,也將會讓大家無所適從,在六甲番人看來,應該換一種提法,就是:什麼樣的句式會失去音律美?

六甲番人認為:詩文對聯,只要避免拗口的文字排列組合基本就能符合要求了。

舉對聯為例,經過千年來各代前輩的經驗總結,拗口的文字排列組合大體有以下幾種:

1、上聯平聲收尾。平聲的發音特點是平直,一副對聯有兩聯,上聯用平聲收尾,從聽覺效果而論,會有“所言已盡”的感覺。

2、下聯仄聲收尾。下聯的尾字是一副對聯的結束,用仄聲字,則會讓人感覺“尚有下文”的感覺。

3、孤平。一般來講,一句中只有一個平聲字稱為孤平,但也有人認為“仄平仄”的組合也是孤平。孤平帶來的問題是發音切換太快,容易拗口。

4、三連平或三連仄收尾。連續三字都是平聲稱三連平,連續三字都是仄聲稱為三連仄,這兩種組合放在句子的最後,也容易拗口。

五、實用的平仄格式:

由於大部分的詩詞對聯創作者都不是音律專家,所以基本的平仄格式是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的,還是舉對聯為例,實用的平仄格式包括:

1、平仄相對。上下聯的相同位置用字分別為一平一仄,叫平仄相對,也就是專業術語“粘對”。但完全按照平仄對應,則會限制意思的表達,反而不美。

2、“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對聯完全做到平仄相對(“粘對”)是很難的,所以又有了對聯的一三五字可以不論平仄的說法,但二四六字還是要平仄相對,這樣一來,既避免了失去音律美,又讓創作者的用字思路能拓寬。

3、馬蹄韻。“平平仄仄平”之類的平仄交錯的句式稱為馬蹄韻,這種句子肯定具有音律美,但也不能拘泥於形式,限制立意死套格式絕對是不行的。

六、如何區分平仄?

由於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發音有所差異,也影響了大家對平仄的判斷,那麼如何準確區分平仄呢?

1、最簡單的辨別方法:中華新韻。

中華新韻是以當代普通話讀音為基礎的,也就是說,普通話的一、二聲可判定為平聲,三、四聲可判定為仄聲。

但需要注意的是,實用中華新韻,必須標註,否則習慣運用古韻的朋友們可能會誤判。

2、古韻辨別平仄:平水韻。

“平水韻”是很成熟的韻部參考,其基本依據是唐人用韻,將漢字分為106韻部,是206部《廣韻》的略本,大約錄有漢字6000多個,大部分的常用字都能查到,所以當代人創作格律詩、詞、對聯經常實用“平水韻”。

平水韻表在網上可以查到,也有專業網站可以檢索大家要用的漢字。

以上是六甲番人關於平仄以及對聯平仄運用的思考,敬請大家點評指正,也請您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這麼一大堆人的回答沒一個靠譜的,每一個人都在解釋“平仄”是個什麼東西,說實話,這些東西百度上都有,回答這些有什麼意思?

一:平仄的含義沒那麼複雜,平就是第一聲,除了第一聲之外的另外三聲都是仄。另外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平就是四平八穩的意思,意味著你說出這個字的時候是很平穩的,而仄,側傾也,意味著這個字讀音是不是平的。就這麼理解。

二:為什麼會有平仄這個東西?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凡是講究平仄的都出現在哪裡?對聯、律詩、詞、賦、曲等這些裡面,尤其是對聯,在相聲裡面還有什麼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的套話。而在其他的比如樂府詩、古文、日常說話中,很少會有人去介意平仄這套東西。那麼這是為什麼?其實平仄的起源還是在諸子百家時代,那時百家爭鳴,各家都想把自己的理論推廣出去,那麼一張嘴怎麼說是最重要的。怎麼說的好聽?能夠說服人家。除了演講技巧以外,文章怎麼寫才能出現最大的氣勢就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平仄理論就用上了。我們現在讀《楚辭》中的名篇,就能感受到平仄帶來的美感。到了漢朝,賦文的發展為平仄理論樹立了第一個高峰。比如賈誼的《過秦論》、班固的《兩都賦》基本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討論。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隋朝時期,第一次由官方出面,對平仄聲調等進行了總結歸納以及明確。自隋朝以後,歷朝歷代都會有官方出面對漢字的發音進行明確,這一方面方便了國家各個地區之間的交往,另一方面也把各個漢字歸屬於哪一韻都做了規定。這樣的書籍有《廣韻》、《切韻》、《唐韻》、《康熙字典》等都有涉及。

三:自隋朝以後,詩詞曲的發展對於平仄的要求有了更進一步的嚴格要求。因此自唐朝以後,詩詞曲不是用來讀了,而是用來唱了,要想唱的好聽,唱的順,那就必須嚴格遵守平仄理論。我們現在看歐美的歌曲,雖然不是漢字的單音節,但是也是要符合押韻、聲調等一些規律,否則肯定不好聽。平仄理論就此確定。

四:明朝以後,八股文的登峰造極,給了平仄理論的運用到了一個最頂峰。我們現在看明清的書籍,發現出現了很多聲韻的啟蒙教材,翻開這些教材,發現裡面都是教小孩子怎麼對仗的。這不是因為古人喜歡對仗,而是當時的科舉考試就吃這一套,八股文的套路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什麼“天對地 雨對風 大陸對長空 山花對海樹 赤日對蒼穹 雷隱隱、霧濛濛 日下對天中”都是這個階段出來的。“天對地 雨對風”這幾句就出自 清朝李漁的《笠翁對韻》,此外還有什麼《四書韻對》、《仄韻聲律啟蒙》等等書籍,裡面全是這一套。

所以講到這裡,就應該明白平仄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了吧。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我們聽外國人說中文,總是覺得陰陽怪氣,其實是因為他們很難掌握漢語的“聲調”。

現代普通話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讀作“賞”)聲、去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你有沒有發現,這幾個聲調的名稱:陰、陽、上、去本身就是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的。

“聲調”的變換,使得漢語讀起來可以變得抑揚頓挫,具有音律美。

比如我們試著讀:今天聽他說蘇東坡書中詩歌相當憂傷。這句話全是第一聲,完全沒有聲調起伏,聽起來和機器人說話一樣,雖然很有喜感,但完全不能體現漢語的音律美。

而古代的詩詞本來是可以唱出來的,即便後來不唱了,也需要朗誦出來,為了追求唱的時候、朗誦的時候能夠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音律變幻,聽上去更美。所以就進行硬性規定:在詩歌的哪些字上需要用什麼樣聲調的字,這就是格律詩的平仄。

通俗來講,“平”就是聲調是平的,“仄”就是聲調有曲折的。

再通俗來講,普通話裡的第一聲和第二聲基本可以認為是“平”,第三聲和第四聲基本可以認為是“仄”。當然有例外情況,後面我們再說。

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在這句詩裡:第二個字“日”,就是仄聲,在這個位置上,是不可以用平聲的。你用“夕陽”代替“白日”,就是不符合平仄了。因為“陽”字是平聲。

古代漢語裡也有四種基本的聲調,但是和普通話不一樣,分別是: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都算是仄聲。

這裡面,最難理解的就是“入”這個聲調,也就是我們之前說的例外。入聲字是一種發音很短促、很快就結束在喉部的喉塞音。在普通話裡是沒有這樣的發音的。所以入聲字在普通話裡就分化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四個聲調裡去了。

比如:

“一”,過去是入聲字,但是普通話裡是陰平,第一聲的。

“毒”,過去是入聲字,但是普通話裡是陽平,第二聲的。

“百”,過去是入聲字,但是普通話裡是上聲,第三聲的。

“劇”,過去是入聲字,但是普通話裡是去聲,第四聲的。

這就導致了用普通話去對應古代詩詞的平仄,有時候會不準,主要就是因為入聲字的消失和分化。

但是用南方方言去讀這些入聲字,還是能讀出那種發音短促、結束在喉部的感覺的,使用南方方言的朋友可以試著去讀讀上面“一”、“毒”、“百”、“劇”這幾個字,看看發音有什麼相同點。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平仄是中國詩詞聯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指語音高低、升降、長短。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在不同朝代時期,對平仄聲調的界定略有不同。

按照中華新韻規則,拼音聲調是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舉個例子吧:王(wang),四聲是:汪王往望,汪王是一、二聲,即平聲,往望是三、四聲,即仄聲。

不妥之處,請指正。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