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用“一絲微風”還是用“一縷微風”?

彭吉光


問題:寫詩用“一絲微風”還是用“一縷微風”?


前言

一絲微風和一縷微風的意思差不多。如果作為現代詩可能區別不太大,很多人不會注意到音律上的問題。作為舊體詩就需要注意這一點了。

一、關於一的發音

現代漢語中,一是平聲讀作yī,但是閱讀的習慣上,“一”的在去聲(4聲)前面發音經常是陽平(2聲),例如:一夜白頭,一炮而紅。

一在陰平(1聲)、陽平(2聲)、 上聲(3)聲前面常讀作去聲(4聲 yì),例如一枝杜鵑、一條大河,一馬平川等。

這個讀法我記得在20年前的課本里就有了,好像是漢語音韻學,時間太久記不清了。

所以,一絲微風,讀起來其實是:仄平平平。一縷微風,讀起來是仄仄平平。

這兩個詞語和古韻的平仄其實是一樣的。因為在古韻中,一本來就是仄聲。

二、古韻中一絲風與一絲微風的不同

一絲風,仄平平;一絲微風,仄平平平。

在格律詩中,一絲風可以用到,一絲微風就不會出現了。填詞中也幾乎不會出現“一絲微風”這種“仄平平平”的句式。

例如[宋] 釋祖欽《偈頌》在前三字用到一絲風。

兩岸夭桃花欲燃,一絲風動釣魚船。莫言世上無仙客,須信壺中別有天。

一絲風動釣魚船,中平-中仄仄平平。

[宋] 曹勳《雜詩》在後三字用到一絲風。

此生擾擾事無窮,脫得閒身石火中。聊種柴桑三徑菊,未輸嚴瀨一絲風。

[元] 張翥《鳳凰臺上憶吹簫簫 聽沈野雲吹簫醉後有賦》,在中間三字用到一絲風。

琪樹鏘鳴,春冰碎落,玉盤珠瀉還停。漸一絲風嫋,悠*青冥。疑把紅牙趁節,想有人、記豆銀屏。何須數,琵琶漢女,錦瑟湘靈。追思舊時勝賞,醉幾度西湖,山館池亭。慣依歌花月,按舞娉婷。歲晚相逢客裡,且一尊、同慰漂零。君休惜,吳音朔調,盡與吹聽。

漸 一絲風嫋,仄,仄平平仄。漸是一字豆,後面是中平中仄的句式。

三、一縷微風和一絲微風在古詩中為什麼幾乎見不到

其實在古詩詞中,我們不但見不到一絲微風的使用,連一縷微風也幾乎見不到。

1、一縷微風

在古詩詞中,縷,用來形容柳絲、雲霞、雲煙、香氣,似乎沒有用來修飾風的。

[宋] 趙汝鐩《旅次春眺》

獨倚危欄春意遠,本無情緒強登臨。一眉晚拂晴山黛,萬縷風搖岸柳金。
久負故園泉石約,恍驚老鬢雪霜侵。兩年雙腳數千裡,奔走塵埃損道心。

一眉晚拂晴山黛,萬縷風搖岸柳金。

從上聯的:一眉晴山黛,可以看出下聯是:萬縷岸柳金,縷依然是用來修飾柳的,並不是修飾風。

[宋] 辛棄疾《鵲橋仙·溪邊白鷺》

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裡魚兒堪數。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白沙遠浦。青泥別渚。剩有蝦跳鰍舞。任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

這裡的“風吹一縷",是指風吹動了一縷白鷺頭頂的白色羽毛,仍然不是一縷風的意思。

在明清以前的古詩詞中,一縷風或者千縷風、萬縷風幾乎見不到。所以我們更看不到一縷微風。

2、一絲微風

一絲風常常見到,一絲微風也同樣看不到。

在古詩詞中“微風”常見,“一絲風”常見,但是合起來“一絲微風”就見不到了。

原因之一上面講過,主要是聲律的問題;另為微和一絲的意思有些重複的,所以連古體詩也沒有用的。

結束語

回到題主的問題:作詩用一絲微風和一縷微風哪個好一些?

如果是現代詩是無所謂的。如果作舊體詩,兩個儘量都不要用。

換句話說,如果您看到使用“一縷微風”的詩詞作品,基本可以判斷是現代人寫的。如果用“一絲微風”創作格律詩或者填詞,基本可以判斷此人不懂詩詞。

所以儘量用“一絲風”好一些,一縷風勉強可用。

老街作詩喜歡儘量追求古韻的味道,以上所說都是一家之言而已。 大家也不必當真,現代人作詩已經沒有那麼多束縛了,各取所用即可。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一絲微風”和“一縷微風”的意思是一樣的。用在這裡都是象形的手法,將風的微細、弱小用一絲或者一縷這種非常細小的線來做比喻。雖然“絲”一般指一條線,而“縷”是指雙股線交叉的線,但是在用作比喻的時候,意思是一樣的。

那麼,我們寫詩的時候應該用哪一個呢?

第一,考慮寫詩的時代性。

如果我們是寫現代詩,“一絲”和“一縷”沒什麼大的差別,都可以用,因為用“絲、縷”來形容細小的東西都是固定意象。

但是我們如果寫古詩,“一縷”比“一絲”就更合適。這倒不是因為古時候沒有“一絲”這種說法,而是“一絲”相對於“一縷”來說更加白話,在文言文的詩詞中,“一縷”是更能顯示出作品的古意的。這是一種大的意象把控,雖然強行講究沒必要,但是在古香古色中出現一些淺白的、類新的字詞,會影響整體作品的意境構造。

第二,考慮音律起伏。

“一絲微風”用新韻來讀的話,“平平平平”,這個詞組整體是沒有起伏,如果用在現代詩中,前後加強音調起伏,四個字平聲還不大要緊,所以可以使用。

但是如果用平水韻來標註,“一”字是入聲字,平仄為“仄平平平”,這是很明顯的三連平,對五言、七言這種詩句結構不長的古詩詞作品來說,就已經顯得平淡,沒有起伏,不能形成詩句的抑揚頓挫。所以寫古詩詞,最好不要用三連平的“一絲微風”,而使用“仄仄平平”的“一縷微風”,更適合詩句的音律安排。

不管是現代詩,古代詩,都是講究詩詞的吟誦性。當我們有抑揚頓挫的更好的選擇的時候,肯定不會選擇三連平,甚至四連平。這是沒有必要的,費力不討好的。

而且如果這四個字在詩詞的句尾,于格律詩“一絲微風”屬於“三平尾”,是不可原諒的詩病,必須要注意。當然了,不論是“一絲微風”,還是“一縷微風”,都是淺白平直的,古詩詞一般不會採用這種格式的詞組,因為太浪費字了。就算是七言,一句詩才七個字,這就去了四個,還不好安排節奏,這句詩就算出來,也是庸品。

總的來說,“一縷微風”在詩句中要強於“一絲微風”。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你好!個人感覺在詩裡用“一絲春風”不如用“一縷春風”貼切。

但凡寫詩都追求有內涵要雅緻,同樣寫春風的詩,如果用“一絲春風”就降低了詩的內涵,亦降低了春天洋洋灑灑姍姍而來的從容與嫵媚感,如一位農民詩 人寫的《一縷春風的溫柔》寫道:

一縷春風的溫柔

天空舒展了凝重的眉頭

大地敞開了冰封的懷抱

鳥兒亮起了歌喉

……

這樣描寫春風就給了讀者一種比較深的感受,彷彿看到嫵媚多姿、丰韻豁達的春天來臨了,天地沐浴在縷縷春風裡,鳥兒歡歌花兒開放,一派欣欣向榮。而如果開頭用“一絲春風”來表達對春的讚美,則感覺詩的空靈雅韻就淡化了許多。

春風是大度的、溫暖的、體貼的,是大自然的賜予,所以我們要用最美最貼切的詞來形容讚美她。





風瀟瀟


一縷微風香賓客,

倆翁對飲歲月酒。

清風煮茶紅塵醉,

木魚清蒸仙品味。



老漁翁123456789


寫詩用“一絲微風”還是用“一縷微風”?答案是:一縷微風。

理由如下:

1.“一絲”常用來比如微少或者極細的東西,也就是說既可以用來形容具象的事物,也可以用來表現抽象的東西,比如思想、情感等。如南宋文學家葉適 《贈勝上人》詩:"遣臘冰千筋,勾春柳一絲" ,即是用“一絲”來形容具象的春柳,而“她的這種心思,我一絲一毫也不知道”這一句中的“一絲”卻是用來表現抽象的心思;“一縷”的 意思是:一絲,一股,也就是說,包含了“一絲”這個意思,但更常用來表示“一股”這個意思。“一股”表達的意味比“一絲”更多、更大、更濃,而且,“一縷”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具體可感的事物,比如“一縷陽光”、“一縷頭髮”、“一縷幽香”、“一縷微風”等。所以,“一絲”和“一縷”這兩個詞在意思和用法上都有區別。

2.詩歌也好,其他文章也罷,十分注重節奏感。節奏感可以通過語言的平仄體現出來,“絲”是平聲字,而“縷”是仄聲字,“一絲微風”的平仄是“仄平平平”,而“一縷微風”的平仄是“仄仄平平”,顯然,“一縷微風”的平仄很工整,富有節奏感。

3.從表達的效果上來分析,“一縷微風”帶給人一種涼風拂面的舒適感、愉悅感,以及生機和活力,而“一絲微風”則容易使人產生單調、乏味甚至是壓抑的感覺,兩者引發的審美體驗是不同的。

所以,寫詩也好,其他文章也罷,用得更多的是“一縷微風”,以及由此衍生、變化而來的一些詞語,比如“一縷春風”、“一縷陽光”、“一縷幽香”等。


至善如水


一首好詩細雕琢,

絲縷妙筆有章節。

微不足道寫兩句,

風清天藍賞雲鶴。


成德71


一湖清水映白雲,縷縷風吹過湖心。微微水面魚鱗起,風拂岸柳奔山林。


用戶夏荷盛開


我認為用一絲微風比較合符邏輯,一絲代表很細,來襯托微風是合理的,一縷它代表,一股股輕飄的意思與微風不大相稱,比喻說:今天在太陽底下勞作,天氣悶熱,沒有一絲風,不會說沒有一縷風。


奇味無窮


無論做什麼都不要太教條,寫詩也是一樣。一絲一縷意思差不多,一絲可能就是一根,一縷可能☞指的是幾根或者幾十根,反正都是絲。這要看你描寫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描寫?比如陽光,一縷陽光。寫人一絲不掛。根據情況,分別利用。……


苗玉漢


都可以。你若“絲”字,與上句對應的

那個字應該是仄聲,況且也表數量,

即是說,它也是個量詞。

你若用“縷”字,與之對應的則是平聲量

詞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