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中的平仄格律有多大价值?有取消的必要吗?

民间故事厅

首先,格律是否有价值?

格律当然是有价值的,不然古人为什么要用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的创作呢?

格律的价值在于追求音韵美。格律中比较难掌握的一个是押韵,一个是平仄。每两句一押韵,一句中平仄间隔,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诗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诗与散文的区别就在于诗更具有音律美。

因此格律是有价值的,古人并不是规定了格律来限制人们的创作,而是从音韵的规律中总结出了格律。你这么写,读起来就顺口,不这么写,就不顺口

其次,格律是否有取消的必要?

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并没有任何人规定你写诗必须遵守格律,格律又不是法律,不具有强制性。现代人写的现代诗,连句子的长短都不一样,哪里会遵守格律呢?

但是,如果你写近体诗,还是要遵守格律的,因为格律是近体诗的特征,如果不符合格律,就不叫近体诗了。比如说,现在已经没有人穿唐朝的衣服了,但是如果你要扮演唐朝人,就必须穿唐朝人的衣服。

在另一方面,格律只是帮助你抓住音韵美的工具,也没有说必须严格遵守。事实上很多诗人都会偶尔突破格律的限制。

比如,标准的格律诗,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但是唐朝中后期的诗则可以押邻韵,就是说有些字属于不同的韵部,但是它们读音相近,也是可以押的。清朝文学家袁枚《随园诗话》中,就指出唐代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人的诗中有押邻韵情况存在,"唐人不以为嫌也"。

《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也说:“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管你是否严格遵守格律,其实都写不出什么好诗来。初学者以为是格律限制了自己的创作,但其实是自己的学识与境界达不到,限制了自己创作。因此初学者还不如严格遵守格律,打好基础,磨练自己炼句的能力。

而且精通了格律,对于写现代诗、写文章都有好处,因为你掌握了如何让文字体现出音律美。

此外,如果真的不想被格律限制,可以去创作古体诗,为何一定要写近体诗呢?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梦露居士

我不知提问者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但我可以明确回答:

(1)旧体诗的平仄格律价值很大(不是一般的大)。它是中国文学的精品之一,是经过几个朝代的多少诗词大家的精雕细琢而达成共识的优秀文学体裁。按照它的格律平仄(如七律的--平起首句入韵......)写出的诗,朗、读起来抑扬顿挫,承转自然,韵味十足。

(2)所谓“律”,用现代语言叫“国标”、“行规”,按此“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正品”,是经得起“检测”的精品,就像德国原装的“标配”的“奔驰”及其技术资料,你说它有“多大价值”?就像扬州玉雕大师全手工雕花镂空的玉工艺品,你说它有“多大价值”?就像张大千先生的绘画、欧阳询的正楷都很“刻板、古朴”,你说它有“多大价值”?

(3)“取消”?笑话!谁能够把它取消?现在没有此人,此人以后也不会诞生。尽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丢了不少“国粹”,现如今古书重印最多的、普通人家收藏最多的就数“唐诗宋词”了,已成为子孙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想着“取消”旧体诗和它的平仄格律岂不是笑话?

(4)古体诗真的难写。写不来的、不喜欢古体诗的人可以不写,去写“散文诗”、“自由体诗”、“打油诗”、“顺口溜”,或突破一下写点“类古体诗”。束缚我们的不是“旧体诗”,它没有“原罪”,而是我们的水平。事实上我们现代文学爱好者根本没受束缚,自由地写自己喜欢的体裁,但不能呵斥古体诗,正像故宫的古建筑价值连城,我们没有实力建造那样的房子做住宅,只能盖个瓦房(农村),水泥盒子型的商品房(城市),但绝不会诋毁颐和园仍然是“豪宅”一样。然否?


古道热肠2

以我的经历来回答,不管你承不承认,说格律束缚意境的人,多半是尚未入门或入门尚浅。


格律会束缚意境吗?

我也曾怀疑格律的意义,一度打算放弃,随着深入的钻研,才发现格律是很系统也很成熟的规则,而且只要发现原理,就很容易掌握。

如今有不少初学者写格律诗都是照公式填字或者借助格律工具软件,其实是被教材误导了,真正的格律不需要背,只需理解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半日就可以掌握。

以前偶尔会觉得平仄限制了文字的表达,其实只是自身水平不足,写格律诗坚持一年之后,便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今可以算得上是随心所欲,偶尔还可口占成诗。



有无取消格律的必要?

格律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代人的心血方才完善,换句话说,存在即是合理。

格律之于诗,如同围棋之于棋,都有其约定成俗的规矩。今天总不能因五子棋比围棋容易下,便取缔围棋吧?格律诗如是道理。

如果真对格律诗没有兴趣,大可写古体诗,只要有文笔,用什么体裁都一样。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还请指点交流。


诗词补习班

吟诗就要有格调,取消了格律,旧时被称作“野调无腔”。读起来绕口,听起来别扭。所以取消的可能性不大。现代人不一定要做格律诗,可以写写现代诗,就是个情调。


麻辣SC

取消旧体诗中的平仄格律,哈哈,你确定这不是一句笑话?这明明就是个伪命题!

过年期间,表弟要自己做菜吃,想做鲁菜名吃九转大肠,于是拿了菜谱研究,啊呀,还得洗,会不会很恶心?啊呀,还得煮,鬼知道煮多久?啊呀,还得炸,太麻烦了吧,干嘛整那么多步骤,扔锅里煮不就完了么?最后还调汁,怎么调?拉倒吧,出去吃吧。



表妹学戏曲,讲究唱念做打,讲究三分唱七分白,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妹说,这规矩多麻烦呀?都是糟粕吧,该取消啦!


拜托,没人让你来,没人强迫你!不想学做菜,但想的人很多,不少你一个。不想学戏曲,想学的也很多,没了你也还行。

中国古诗词,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拥有着非常强大的魅力,这使得,多少人不由自主的吟诗作对!你说附庸风雅也好,你说拽文嚼字也罢,不可否认,正是诗词的魅力,让效仿者多,追随者众。

古诗言必称李杜,清朝的赵翼都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到了现在,人人都会识字,会读几首诗也正常。但写诗,肯定有人这么想: 呃,我不想承认自己学诗不精,能说旧体诗不好么?尤其那么多规矩,古人不是有病么?整那么多规矩,如果没有格律,那么我出口成溜时,就不会被笑话,羡慕者众,肯定神气极了!


但格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古诗人们千百年来的自觉选择。从古体诗到格律新诗,古人们走了上千年,秦代以前,诗歌还是以四言为主,诗经多数如此类,以节奏为主。后来汉乐府出现,五言和七言崭露头角。这三种诗,曹家父子的表现最为突出,曹操偏爱四言,曹植五言为最,曹丕七言成就最高。南北朝时期,宫体诗大行其道,虽然成就不高,但在声律上造诣更深,一直到唐初,李世民上官仪们的诗还未摆脱桎梏,王勃骆宾王们初开局面。老李杜,李峤杜审言把格律完善,逐渐奠基。而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刘希夷的代吟白头翁,完成大唐诗歌盛世的开业典礼,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们粉墨登场。他们都是在格律严谨的新诗上取得巨大成就!他,他们竟然都不嫌弃格律,奇甚怪哉!

有人说,唐诗把好句写尽了,后人没得写了。似乎有道理,但恰似轻鸿踏雪泥不是唐诗,唯有源头活水来不是唐诗,生当为人杰不是唐诗,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是唐诗,相逢一笑泯恩仇不是唐诗,人间正道是沧桑也不是唐诗。

主张把格律取消的,古来有之,最有名的叫张打油,吟的一口打油诗,但也只是作为笑料而已。作诗不按律,历代以来,肯定不少,但你知道的有几首?

再说,怎么取消?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诗蓬勃发展,偶有佳作,虽然记不住,但,谁碍着写新诗了?羊羔体什么的,李白杜甫说什么了?

不通格律,可以写新诗,写打油,写羊羔体,写无字天书,都是你的自由。不是你的菜,不吃就好了; 不是你的曲,不唱就算了; 但高呼取消菜谱,取消曲谱,取消格律,奉劝一句,洗洗睡吧。


梦酣三天

没有平仄格律就不能称之为旧体诗词。旧体诗的平仄格律是它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不存在取消和保留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后,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开始推广白话文,其中包括推广白话诗,一种是完全的现代诗,类似于旧体诗形式的白话诗,比如胡适的《两只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新诗在五四以后以后茁壮成长,涌现了无数优秀作品和作者,甚至新诗也出现过闻一多为代表的格律派,倡导“三美”。



但是《两只蝴蝶》式的披着旧体诗外衣的这种诗渐渐看不到了,今天我们实际也把他归为现代诗的一种。

其实胡适本人的诗词作品也不是这样写的,还是按照严谨的格律来写的,比如这首五律《岁末杂感一律 》:

客里残年尽,严寒透画簾。 霜浓欺日淡,裘敝苦风尖。
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 不堪频看镜,颔下已鬑鬑。

旧体诗词的格律如同一个人的精神和器官,是无法割裂的,割裂了就是《两只蝴蝶》,是另一种诗体。

旧体诗的格律包括古体诗,古体诗的邻韵通押、换韵也是有严格的标准,仍旧比元曲严格的多,更无论现代诗了。

旧体诗的保留和发展其实好多来革命家也起到了作用,比如陈毅、毛主席等人大力推广,毛主席甚至开玩笑的说过,不看新诗,给100块大洋也不看。可见主席认为那个时代的新诗没有太多的好作品,但是他本人却多次倡导大家多写新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旧体诗的改革从民国到建国初期就有很多争议,本人试论如下:一、旧体诗是建立于古代文字及其发音基因之上的,由于历史变迁(包括因战争导致的人口大迁移、地域间发音不同的长期影响、建国后的拼音改革、普通话标准等等),很多人已发现用现有的发音,很多旧体诗用普通话已无法满足平仄格律和压韵等要求,而闽南话已被证实局部更接近于古代中原地区的发音。故而一方面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挖掘整理古代的发音,使古老的旧体诗真正露出原来的模样,传承古今;另一方面新写的旧体诗其平仄格律和压韵已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为平仄而平仄,为压韵而压韵,不仅妨碍大家创作,更违背了诗的初衷。二、旧体诗的平仄格律、压韵的根本原因在于旧体诗是必须配曲唱出来的,而不是念出来的,在音乐中写诗,平仄、压韵变得更加容易,而这些古曲大多已失传,现代人离开音乐和曲去用改变发音后的字词来写平仄、压韵的旧体诗,岂非笑谈?困难如山,呕心沥血也难以达成,不如取消。三、旧体诗的压韵虽然可以取消,但它对新诗的创作还是很有提示作用的,因为新诗的评判标准之一:韵律美与压韵是有师承关系的,虽脱离于之却更富于包容性,写诗之人不可不知。三、绝大多数现代人写旧体诗是拿了字词硬往里套,不仅创作不成,反而成了堆砌,不如不写。四、新诗和杂文不拘泥于平仄格律压韵等,更容易表达各人情感,大家实在不必附庸风雅,硬写什么旧体诗,不仅可笑而且愚昧。四、“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这话虽不完全对,但八九不离十是肯定的了,现代人再咋么写,在旧体诗平仄格律和压韵之下,也基本上写不出什么新意了。不如趁早罢手。


明月山脉

溯觅诗源,由「弹歌」而圣人「诗三百」,诗形犹雏。乐府晋诗,渐成诗律。及至盛唐三百年,李杜白孟,所尚虽殊,然韵律要旨不溢乎斯。降至宋元,曲风盛行,音韵律法,俾趋正轨。是时之后世,无不尊而重之,奉为精要。虽后学大家因世易而屡考音律,略有裨补,然奉唐诗宋韵之章法,秉承如昔。

清末皇黜,西学东渐,西夷物理之学势如摧枯,华夏文采亦矫而易之。是时有言,华夏诗词古之音科律法,如桎如梏,绳缚才学,堪当笞废。时至今日,此论犹存。愚每闻此调,无不痛心疾首。愚非厚古薄今之徒,朽古不化之辈,仅以一二事请示之,略陈痛因。

华夏诗文可比宋元青花之瓷,古体而着,工笔钩花,皴法点染,以柴窑复而烧造,方可成器,摩挲玩味,足见其斯文雅韵。若尽废古技,以当下形体制之,西洋技法绘以人物肖像,不肖玩味,但将取而视之,便觉其味尽失,又何言华夏风骨。盖以技法之异同,所获不啻赝陋,一瓷尚如此,况诗词乎?故诗词之古律若类制瓷之古法,虽略显繁复,然平仄之中方显音韵和谐,疏密之隙可品读诗文工巧。故音科律法乃诗词之大美所系,万不可轻言废之。此则一事也。

前日闻之,旧时番邦属地高句丽欲「申遗」华夏汉字。且高句丽旦旦言之,诚汉学虽为华夏所创,然华夏之汉学删改斑驳,不复旧貌,故而伪也,而高句丽所秉汉学,百年未易,承古惟真。国人闻之无不剑眉锋芒。高句丽言之虽谬,然诚如棒喝,吾侪当反思之。华夏之学沉积千载,万漉而始金,吾侪幸易得之。然吾侪之中,不乏鄙谋者竟认古为旧,轻言破废,视之如瓦砾。殊不知番邦隶属,慕之若渴,偶得一隅而视若珍宝,奉为珠玉。若今日可弃音科律法,明日便可弃孔孟典籍,经年累月,不知我华夏之学所遗几何?吾侪轻之而番邦重之,待华夏斯文消弭之秋,吾侪又堪以何面目而嗔高句丽之无理乎?此则二事也。

愚三尺薄命,才疏位卑,未敢窃私议今大家之论。然愚诚知,吾侪当仰先贤之文理,如仰三光。吾侪奋承先学,虽竭力然未能企及先贤之踵足也。况古今之说,皆循厚积而薄发,先立而后破之理,更无他径。妄言破废,不啻舍其根本而逐末节,弃金玉而藏敝帚,割绫罗而衣葛麻,止增笑耳。



一片空白之王某人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我以前是写近体诗(律诗)和词出道文学的,现在写文史类文章。

我先不科普,但就个人的感受说一下。学写律诗和填词,确实很烦,因为你要对平仄,对韵。先不说功夫到不到家,每次有灵感开写之前,我需要翻开平水韵,如果是写词,还得找到对应的词牌,你得对着字一个个去填进去,还需要保证格律的正确。这确实不仅花时间,而且非常费精力,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大抵说的就是如此。

甚至有时候,当你觉得下一句应该这么接,这样非常好的时候,你突然发现接下去的这句话(可能只是一个字)不和平仄,怎么办,只有放弃,用和平仄的词套进去。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说平仄和韵,大多数是和古韵,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平仄有变化,那么你还需要去特地的看下在古汉语中这个“词”应该是属于平、还是仄。

不过现在也有用新韵的,既用现代汉语一声,二声划平,三四两声划仄来简单区别平仄,确实让写诗词更加容易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可取的。因为诗词最早便不是用来念,而是用来唱的,每一个词牌背后都有曲调,他们之所以要限制每一个字的音准,并不是说为了装逼怎么样,而是为了更加符合声韵,更加动听。

我最早写诗词后,因为我多用古韵,所以古韵看不起用新韵的,用新韵的看不起连平仄都不懂的,知道点平仄的看不起韵都不会压的,是真的用古韵,和新韵的人写的诗更好么?错,是自己在炫技,因为汉语音律的变化,如果再去遵循古韵已经完全没有必要(音律美)了,而当下的诗词,也早就只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不是词曲。

所以后来我认为,旧体诗里面的平仄格律,就如同封建社会的旧传统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它是必须革除的。不仅如此,古人在创造平仄格律的时候,是为了声韵美,但是如今由于语言的变化,我们的声韵美早就已经改变了,使用平仄不仅不会有声韵美,更是适得其反,于诗词本质背道而驰。

也就是去平仄,保留韵,去古汉语音律,才是对诗词最大的传承和发扬,不然只会禁锢,并使之灭亡。我后来不再写古诗词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我写过那么多,看过那么多,却从来没有一个人写出哪怕跟唐宋差不多的名诗名词,全部都活在唐宋大家的影子里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江郎才尽,也不得不感叹古人算是把所有的符合古音律的汉字次序都排列光了。但是至少,现在要想继承和发扬,就必须革除弊端。


三观粉碎机

很简单,格律是律诗既定规则,你要随意表达思想感情,又不想遵守规矩,麻烦你写古体诗,或者自由诗、散文都行,千万不要冠以五律、五绝或七律、七绝的称谓,那样就不会有人骂你水平不够妄图浑水摸鱼

其次,律诗之所以美,而且经久不衰地美到现在,正是因为它字声搭配、韵脚和谐、对仗工稳所带来的,真正的内行是因古汉语功底的不断提高而自然呼应其格律要求的,并不是你说的格律导致许多人难以表达本意或制约了谁的文学修养的提高。除非是半吊子,否则不可能觉得“依律害意”!

最后我要告诉作者的是,无论你的论点处于什么目的,以你的个人影响,是不可能撼动格律诗词在广大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的。它既然能立足于国粹文化艺术之巅,就必然有其无法超越的内涵。你不想学、学不会都是你自己的问题,甚至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写点你认为可以随意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入流玩意,可你千万别拿现代汉语做借口,试图磨灭它的历史光环和现代示范作用。

一句话:律诗就是律诗,你想写就得入律,不想学、不想写就别冠以“律”字!以后更别提这些不伦不类的话题,因为想要撼动格律诗词的地位,甚至试图因你的心血来潮而改变它的规则,那是你不知天高地厚的哗众取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