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之戰是一場非對稱戰爭?先進的蚩尤部族緣何敗給了炎黃聯盟?

傳說6500年前,華夏大地上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以黃帝和炎帝為首的炎黃部落在逐鹿之野迎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族。由於時間久遠,相關的記載都比較模糊,但後世依然有不少古籍收錄了這場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大戰,現在一般都認為逐鹿之戰對於華夏族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並奠定了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的地位,是中國歷史由原始部族向文明過渡的轉折點。

傳說在這場戰爭中,黃帝曾驅使熊、羆、狼、豹、貙、虎等野獸為其衝鋒陷陣,但是面對生產力較高的九黎部族還是損失慘重,最終獲得眾神的幫助才戰勝蚩尤,並將其斬殺於中翼。

逐鹿之戰是一場非對稱戰爭?先進的蚩尤部族緣何敗給了炎黃聯盟?

逐鹿之戰是一場非對稱戰爭?先進的蚩尤部族緣何敗給了炎黃聯盟?

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關於馴獸作戰的記錄,那麼在逐鹿之戰的時候黃帝是不是真的驅使過百獸為其作戰呢?如果是真的,為何這些馴獸術卻沒有流傳下來。

在《古墓麗影:起源之戰》中有一段臺詞認為,任何傳說都是有現實基礎作為依據創造出來的, 因此對於逐鹿之戰當中的各種傳說,我們也應抱著嚴謹的態度去研究其中的細節,而不是隻當其是神話傳說而一笑帶過。

現在的歷史學研究普遍認為,九黎族是一個有幾十個氏族和九個部落組成的龐大部落聯盟,其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應普遍高過中原地區的炎黃部族。根據文獻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認為,九黎族的發祥地應該在山東一帶,現如今山東出土了大量史前文化遺蹟,屬於大汶口文化時代晚期。因此通過歷史學和考古學研究的結合認為,九黎的文化體系應該是和大汶口文化相吻合的,而從大汶口文化出土的文物來看,大汶口地區的生產水平的確較之中原地區要高。

逐鹿之戰是一場非對稱戰爭?先進的蚩尤部族緣何敗給了炎黃聯盟?

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

因而和九黎交戰,炎黃部落自然在武器工藝上便處於劣勢,但炎黃部落贏就贏在勢力龐大。在戰時驅使熊、羆、狼、豹、貙、虎等野獸為其作戰,但關於馴獸的歷史真相,根據推測則很可能是後人對前人文獻的誤解,其中的獸名並非真的是野獸,而是炎黃部族臣屬的氏族勢力,只是他們以熊、羆、狼、豹、貙、虎為氏族圖騰。

以野獸作為氏族圖騰的做法在我國古代應該尤為常見,比如有傳說認為,我們中國龍圖騰的最初由來就是由黃帝創造,他每收服一個部族,就會將那部族圖騰中的一部分添加在自己的圖騰上,因此後來形成了龍,龍的形象分別以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鬢、蛇身、魚鱗、鷹爪九種為組成,因此說“黃帝驅百獸為其作戰”的傳說實際上是黃帝統領各部族一起作戰的解釋更為讓人信服。

逐鹿之戰是一場非對稱戰爭?先進的蚩尤部族緣何敗給了炎黃聯盟?

逐鹿之戰

關於逐鹿之戰的歷史起因,現在史學界的觀點大多認為是九黎和炎黃雙方為了爭奪適合放牧和農耕的地盤而爆發的戰爭。當時位於山東的九黎族生產水平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在這個背景下,部族為了獲取更多的生存空間和生產資料而不斷向西擴張,在過程中與炎黃聯盟遭遇,起初九黎族先向炎帝部族發動進攻,並把炎帝的勢力趕出其居地,後來又繼續向東擴張,過程中對黃帝造成威脅,同時又因黃帝與炎帝是聯盟,因此黃帝決定率領眾部族向九黎征戰,從而引發了這場空前的史前戰爭。

逐鹿之戰的本質是生產力先進的文明為獲取生產資料對生產力較為落後的部落發動的戰爭,在面對九黎部族精緻的武器的時候,炎黃聯盟上下一心,最終擊敗了蚩尤,從而奠定了炎黃聯盟在中原的地位,加速了華夏族的融合與形成。

逐鹿之戰是一場非對稱戰爭?先進的蚩尤部族緣何敗給了炎黃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