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者”的迷局:唐國公李淵絕境重生,開創大唐王朝的祕密

歷史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洞悉世事,洞察人心,因而總能在紛繁複雜的迷局中找到最佳破解之道。

這種人被稱為“達者”,意為通達之人。

大唐開國皇帝李淵正是其中之一。他在崛起過程中,面對諸多迷局的破解手法乍看匪夷所思,但細品又令人拍案叫絕,堪稱神來之筆。然而,李淵在破局過程中某些不得不為的權宜之計,也觸及到了封建時代的"倫理禁區",故而為兩《唐書》、《資治通鑑》等正史所隱。

所幸《大唐創業起居注》這部史書得以傳世,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李淵,及隱藏在大唐崛起幕後的各種鮮為人知的真相。由於此文作者溫大雅為李淵的機要秘書,全程參與了大唐創業,貞觀年間還官居正部級的禮部尚書,所以此文可信度極高。在溫尚書文中,之所以沒有隱去明顯的"敏感內容",其目的恰恰是要塑造李淵敢於不拘一格打破束縛,彷彿天馬行空般的通達形象。如此立意,在封建時代實屬難得。

取材於該史料的本文就從一次重大變故講起。


邊境的突厥迷局

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當隋煬帝楊廣在山西北部的雁門郡視察工作時,接壤的東突厥汗國元首——始畢大可汗突然率四十萬大軍發動了偷襲。不幸中之萬幸是,可汗的夫人,同時也是大隋的義成公主(兩國和親的公主)趕在尖峰利刃之前送來了救命的情報。因此,儘管逃奔過程異常狼狽,但在突厥大軍將雁門四十一座城池連番攻陷三十九座時,大隋皇帝仍幸運的呆在剩下兩座之一。

此後,靠著拼死防守與向天下“搖人兒”,隋煬帝最終渡過難關。而這次規模空前的偷襲行動也讓隋、突兩國就此步入敵對狀態。為拱衛領土安全,楊廣指派太原郡留守李淵、馬邑郡太守王仁恭領兩郡近2萬兵馬在邊境地帶蹲守,以解決隨後不斷髮生的突厥騎兵越境搶劫問題。

然而,作為受命主將,李淵心思卻不在於此。當時,天下已呈大亂之勢,剛當上太原留守沒多久的唐國公正準備利用當地資源,藉機幹一番“大事”。這倒好,太原的事情還沒上正軌,他人卻被抽調到了200公里以外的邊關。而且,突厥問題似乎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

較之機動能力極為出色的突厥騎兵,隋軍的特點在於固守城池。如果突厥人來攻城,隋軍不怕。但如果對方只在城外遊動搶劫財物,隋軍就有點鞭長莫及。因為到你發現情況時人家早就溜了。更何況,突厥騎兵數量驚人,你防得了左,也防不了右。

“達者”的迷局:唐國公李淵絕境重生,開創大唐王朝的秘密

擅長騎射,機動性驚人的突厥騎兵

這就是李淵面臨的迷局:一方面,一切的常規手段,似乎都沒法在短期內平息邊境烽煙;另一方面,亂世正是英雄應運而生之時,如不能儘快回太原啟動“大事”,只怕會就此錯失逐鹿天下的良機。

有諺語云:如果向左向右都走不通時,那就向上。李淵的高明之處在於總能突破常規,另闢蹊徑。針對越境的突厥騎兵,在“無論是守還是追都難以湊效”的情況下,他的解決辦法是:"心理戰"!

且看李淵如何操作。

首先,他說服了馬邑郡太守王仁恭,從兩郡軍隊中精挑出兩千餘擅長騎射之人,然後打扮成突厥騎兵模樣,深入草原,過上游牧生活。

《大唐創業起居注》:乃簡使能騎射者二千餘人,飲食居止,一同突厥。

然後,這支"遊牧隋軍"的所有行動、飲食習慣完全模仿“正宗突厥騎兵”,其逼真度常常搞得連突厥人自己都分不清真假。不過,對於後者而言,這並非好消息。

《大唐創業起居注》:突厥每見帝兵,鹹謂似其所為,疑其部落。

接著,李淵一邊在草原遊蕩,一邊尋找警惕性不高的部落進行突襲。簡而言之,其策略就是:你越境搶劫財物,我也越境過來偷襲。雖然我人少,但我可以通過偽裝讓你防不勝防,從而製造出恐怖的氣氛。

這種神出鬼沒的怪招讓突厥人叫苦不迭。他們越境搶劫只是單純圖財,也沒必要非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山寨軍隊"拼命。所以,突厥部落們還是服了軟,又遊牧到別處發展。李淵也就得以從邊境脫身。

《大唐創業起居注》:自爾厥後,突厥喪膽,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


監獄的生死迷局

一回太原,李淵立即開始了“大事”的籌備工作:將大量財物交給兒子李世民,讓後者秘密結交黑道上的各路角色,包括但不限於土匪、逃兵、欽犯、流民。不過,這種事情只能偷偷幹,因為太原郡還有煬帝委派的兩個重量級"監督員":行政二把手王威(郡丞),軍事二把手高君雅(副留守)。二人均為楊廣多年的老部下,對皇上忠心耿耿。

數月後,由於李淵回太原的消息擴散,突厥人在邊境捲土重來。這一回,李淵派副手高君雅出戰,並仔細叮囑了一番應對策略。不過,自恃皇帝親信的高君雅並沒把唐國公的話當回事,最終招致了大敗。

卻不想,隋煬帝竟將所有責任都算到了李淵頭上,並以“抗擊突厥不利”為名,將其下獄!正常情況,李淵接下來會被欽差押往揚州,聽候皇帝親自發落。

不過,前途莫測的是,“抗擊突厥不利”有可能只是一個幌子。當時,標誌著李姓人物將取代楊家為皇帝的“楊花謝,李花開”等讖語已廣為流傳。李淵早就進入了楊廣的重點猜忌短名單。在此局面下,只要私下進行的“大事”稍稍走漏風聲,便會構成滅族的謀逆大罪。

因此,李淵在獄中反覆提醒探監的李世民,務必要與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提前做好最壞準備,一旦李淵本人遭遇不測,也別白白淪為陪葬者。

父親彷彿生離死別般的告誡讓李世民悲不自勝。後者流淚建議,既然事已至此,還不如逃到山上暫避風頭,先觀望下形勢再說。

李淵卻搖了搖頭。一旦選擇逃亡,將會立即觸發煬帝敏感的神經,導致局勢瞬間趨急。到那時,尚在河東郡(山西南部)的兒子李建成、李元吉,關中老家的女兒、女婿、李氏宗族們能否及時脫逃都將是未知數。同時,亂世之中,輕易放棄太原雄厚資源走上逃亡道路,也未必就是明智之舉。

《大唐創業起居注》謂王曰:“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

權衡之下,李淵決定放棄逃跑,冒著生命危險去賭另一種可能發生:“大事”並沒有洩露,隋煬帝只是單純對“抗擊突厥不利”感到生氣。如果是這樣,李淵獲釋的概率將會大增,因為皇上遲早還會需要他這個突厥問題專家。

其可能性有多大?李淵心中沒有底。這位曾憑藉“心理戰”將突厥人玩得團團轉的高手,此刻卻並無比“聽命”更好的辦法。按他原話,當事情超出人力控制的極限時,就只能接受天意。如果上天佑護,自然能逢凶化吉。如果天要亡我,逃有何用?

換言之,人只能去控制自己能夠控制的事物,去接受不能改變之命運。

《大唐創業起居注》:帝曰:“……當敬天之誡,以卜興亡。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

所幸數日之後,便有使者自揚州而至,宣佈赦免李淵。後者在監獄中連聲感嘆:從今以後,這條命就是上天借來的。

帝時方臥,聞而驚起,執彥弘手而笑曰:“此後餘年,實為天假。“


太原的體制迷局

儘管最終安然無恙,但在自己轄區內被下獄,也意味著大隋體制對李淵仍具有約束力。其制約機制主要表現為:

  • 任何的擴軍招兵都需要徵得皇帝同意,李淵能夠控制的軍隊規模始終有限。
  • 王威、高君雅分別在行政、軍事兩大領域對李淵形成掣肘。
  • 太原龐大的官僚體系還在從朝廷領工資,這幫人也不會毫無原因的聽從“法令外調動”。

如果大隋王朝始終運轉正常,這套體制的約束力基本無解。然而,在天下已經大亂的背景下,山西北部又突然發生的一件大事終於幫助李淵破解了困局。

當時,曾和李淵一起抗擊突厥的馬邑郡太守王仁恭突然被下屬劉武周所殺。馬邑郡遂告獨立。隨後,劉武周向草原霸主——東突厥始畢大可汗俯首稱臣,並在突厥騎兵幫助下,進一步攻破了距太原不足200公里的雁門郡。

不過,可能連劉武周自己也沒想到的是,他的崛起竟為李淵提供了借力打力的藉口。後者尋機找到兩位副手王威、高君雅,警告說,劉武周的下一個目標必定是距太原僅130公里的婁煩郡。而真正的麻煩並不在於敵人越來越近,而是婁煩郡中有一座行宮——汾陽宮。按隋煬帝的脾氣,如果連“抗擊突厥不利”都能住進大獄,那放任數百名嬌滴滴的宮女落入魔掌,又會發生什麼?沒錯,不光李淵會完蛋,王、高二人也會被滅族。

《大唐創業起居注》:私謂王威、高君雅等曰:“武周雖無所能,僭稱尊號。脫其進入汾源宮,我輩不能剪除,並當滅族矣。”

經過提醒,恐懼不已的王威、高君雅果然說出了李淵想要他們說出的答案:趕快擴軍徵兵!

不過,這只是一半答案。李淵又繼續進行誘導:劉武周近在咫尺,揚州遠在三千里之外,如果事事都要請示皇帝,一定幹不過敵人。最後,唐國公索性來了個奧斯卡影帝級的表演:他太難了,太原留守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並不適合他,還是兩位大兄弟上吧。

《大唐創業起居注》:乃更従容謂之曰:“……是非憚於治兵,敢辭戎首。”

王威、高君雅都是老官油子,對李淵的畫外音心知肚明。考慮到劉武周的現實威脅確實巨大,兩人也只得聽任李淵擺佈:大人還是放心幹吧。不論你做什麼決定,我們都會支持。

《大唐創業起居注》:威等對曰:“公不竭力,誰盡丹誠?若更逡巡,群情疑駭。”

就這樣,藉助劉武周帶來的威懾力,李淵便在隋煬帝兩位親信的支持下,堂而皇之的獲得了不必請示皇帝,隨意徵兵的特權。隨後,李淵又安排王威分管糧草,高君雅負責城防,從而將徵兵大權獨攬於手。

在大肆徵兵的同時,為贏得太原官僚集團的支持,李淵除建立了一個以晉陽宮副宮監裴寂、晉陽縣令劉文靜為代表的核心圈子外,還與廣大基層官員親切接觸,極盡關懷與禮遇,以吸納更多成員入夥。

隨著各路逃兵、欽犯、土匪等黑道人物齊聚太原,紛紛在新軍中擔任要職,不少明白人都看出了其中端倪。這時,太原官僚集團內部也迎來了分化:一部分人認為李淵圖謀不軌,乃大隋王朝的亂臣賊子;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混亂的大隋已無可救藥,要命的劉武周還近在咫尺,都到這個時候了,你不依靠出身名門、能力超群、待人和藹、手握重兵的唐國公李淵,又能依靠誰?

雙方的分歧最終在大業十三年五月五日得到解決:藉助官僚們於晉陽宮慶賀端午節的時機,預先埋下伏兵的李淵以"私通突厥"為由,將挑頭反對自己的王威、高君雅拿下。同時,他也火速派人通知各地親屬,務必在朝廷追捕前趕緊逃命。


起兵的北方迷局

按李淵計劃,一旦起兵,他的目標並非是圍繞太原穩步擴張,而是揮師直入關中(今陝西),然後昭告天下:迎煬帝回到京師長安。

煬帝當時在哪裡?揚州。陪同煬帝的大臣、御林軍又主要來自哪裡?關中。正因為此,在天下大亂時依然呆在揚州,而不是蹲守關中的楊廣才會飽受內部非議。而李淵“迎煬帝回長安”的用意也並非真要請楊廣回家,而是要順應關中籍人士的訴求,站上道德的制高點。這麼做,一來可以實現對大隋朝廷內部的攻心與分化,二來也能淡化其亂臣賊子形象。

不過,如果大軍要遠赴關中,就得先搞定近在咫尺的劉武周。否則,一旦後院失火,再大的計劃也將難以為繼。

儘管劉武周聲勢浩大,但假如只是單純對付他,軍力得到極速擴張的李淵也未必會落下風。問題棘手之處在於劉武周的後面還有個東突厥始畢大可汗。倘若突厥人參戰,戰事就很難在短期內結束,關中大局必然大受影響。這就是標準的“在錯誤的時間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屬於明顯的方向性錯誤。

“達者”的迷局:唐國公李淵絕境重生,開創大唐王朝的秘密

東突厥汗國、劉武周、李淵三方勢力的位置

不過,“達者”的優點就在於能夠打破一切框架的束縛,從而想到循常理難以獲得的解決方案:既然劉武周可以投靠始畢大可汗,那李淵也可以!

此方案乍看石破天驚,但其實完全具備可行性:

  • 首先,亂世之中,始畢大可汗與劉武周兩大軍事集團基於利益的“友誼”並不比“塑料花”強多少。一旦劉武周吞併太原,“翅膀”進一步變硬後,對相鄰的東突厥汗國反而未必是好事。
  • 其次,始畢大可汗既然能接受劉武周的投靠,又未嘗不能笑納李淵的橄欖枝?關鍵看你是否有足夠的籌碼。

斟酌良久,李淵給大可汗寫了一封簡短,卻極為講究的書信:

  • 首先,他開門見山說出自己用意:大隋大廈將傾,作為一名老臣,他不能不出手相扶。目前的計劃是先進軍關中,然後迎皇帝回長安。(當今隋國喪亂,蒼生困窮,若不救濟,終為上天所責。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
  • 接著,他表達了希望大隋與突厥重歸過去友好,相互和親的傳統。(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
  • 最後,針對大可汗喜歡財物的特點,他開出了對方難以拒絕的回報:攻取關中獲得的所有戰利品!(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這封信講究的地方在於:李淵以拯救大隋為出發點,以重建隋、突兩國傳統友誼為願景,從而避開了類似劉武周那樣的“賣國”口實。同時,李淵開出的籌碼一定要在打下關中後才能全部兌現,屬於“後付費”,這就把他和大可汗的利益牢牢綁到了一起。

信件發出前,太原的幕僚們對具體內容倒沒什麼疑問,只是希望落款由臣子向君王彙報時用的“啟”字,改為平等交流時用的“書”字。因為李淵團隊的終極目標是稱帝,落“啟”字容易授人以柄。反正突厥人也搞不清我們亂七八糟那一套。

李淵則指出幕僚們不夠“通達”,不明白"與其擔心將來,不如活在當下"的道理。

《大唐創業起居注》:帶笑而謂請者曰:"何不達之深也!"

他說,之前我們與大可汗屬於交戰狀態,現在突然來個180度大轉彎,擱誰都得有疑慮。一旦對方發現咱還敢玩“花活”,事情馬上就會黃。況且,因近年戰亂,已有大批中國人前往草原避難。憑這幫人的智商,連達芬奇密碼都能破解,更別說“啟”與“書”的區別。千金尚不足惜,何必在意低一次頭

信件由專人送抵草原後,始畢大可汗很快便有了回應:不同意迎楊廣回長安的口號,要求李淵自己稱帝,其他都沒問題。

可汗的用意很明確:要跟我混就得交投名狀,不能玩曖昧。一旦李淵稱帝,自然就只能依靠可汗,不可能再回到楊廣懷抱。

但李淵心裡很清楚,這是道難題:如果自己就此稱帝,不僅難以站上道德制高點,反而越看越像是投敵賣國的漢奸。但這裡你還不能打哈哈,如不能儘早明確態度,和約恐怕就會泡湯。

思慮良久,李淵其實已有主意,但不好自己講出來,便誘導幕僚們“想個折中方案”。

《大唐創業起居注》:帝曰:“事不師古,鮮能克成。諸賢宜更三思,以謀其次。”

數日後,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自河東郡到達太原。趁著大家高興的時候,幕僚們終於給出瞭解答:廢掉隋煬帝楊廣(改為太上皇),另立關中的楊廣孫子——代王楊侑為新帝。如此一來,太原依然可以打出救隋旗號,以獲取有利聲勢;同時,公開宣稱廢掉楊廣也算是達到了交投名狀的效果。

按李淵原話,此方案屬於“掩耳盜鐘”,但又“不得不爾”。至此,大可汗也就不再較真,交易正式達成。


出師的戰略迷局

自太原出發時,李淵帶走了約3萬人馬。由於其爵位為唐國公,所以這支軍隊又稱唐軍。在他們的前方,有山西境內的西河、霍邑、絳、河東等郡,及陝西境內的潼關、長安,總計600餘公里路程。

“達者”的迷局:唐國公李淵絕境重生,開創大唐王朝的秘密

李淵行軍路線示意

聞聽李淵起兵後,長安方面火速派出兩路大軍。一路規模為數萬,由老將屈突通率領,駐紮在山西南部,靠近潼關的河東郡(距太原約470公里)。一路規模為3萬,由少壯派軍人宋老生率領,進駐至距太原約200公里的霍邑郡。由於關中精銳已悉數進入山西,因此,對李淵而言,山西境內的征途難度最大。換言之,解決了山西的敵人,關中將是一片坦途。

“達者”的迷局:唐國公李淵絕境重生,開創大唐王朝的秘密

隋軍宋老生、屈突通兩大兵團負責阻擊李淵

不過,從此時雙方兵力對比看,唐軍不光數量上處於劣勢,其構成也多以新兵為主,戰鬥力不高。那麼,唐國公又是如何轉弱為強的呢?

行軍途中,李淵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在軍營中四處轉悠,關注一些非常小的細節,比如士兵的住宿是否舒適,兵器是否生鏽,糧食有無長黴等等;一旦發現問題,立即現場解決,也不責怪官員的安排不周。

兩個兒子建成、世民認為李淵過於辛苦,便建議他把精力放到戰略問題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吩咐下面人去處理就得了。如果管得太細,反而讓官員們覺得不被信任。

李淵則把兩個兒子訓斥一頓,說高高在上,指點江山誰不會。但目前太原大軍剛組建不久,大部分均為新人,隊伍的運轉水平與凝聚力都有待加強。而一系列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單可以幫助新人更快融入團隊,也能督促相應官員更加關注細節,提升運轉效率。因此,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目前的戰略問題。

在進入距太原約120公里的西河郡後,唐國公再次做了一系列的“小事”:

  • 一是禮敬老人,救濟窮困,以展現唐軍的責任心。
  • 二是接受申訴,重新斷案,以倡導普世公平法則。
  • 三是廣收人才,官僚、平民、土匪、奴隸一律通吃。

一系列的“小事”交織成網,構成了唐軍集團的立體形象宣傳,讓西河郡的民眾們看到了一個比楊廣團隊“更好”的執政實體,從而也就隱隱看到了亂世之中的希望之光。

隨著各方豪傑加盟,在離開西河郡時,唐軍兵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這使得他們在霍邑城下引誘對方主將宋老生出城作戰時,能夠以更多兵力向守方的3萬餘人發起衝擊。此役直殺的昏天黑地,屍橫遍野,最終,宋老生兵敗身亡,霍邑城當天告破。

進入霍邑後,對著城內的一干官僚,李淵宣佈他們不僅不會受到懲罰,反而還會得到與太原“老人”同等的待遇。最後,唐國公強調,就算你們懷有二心,我也依然報以赤誠。

在霍邑稍作停留,李淵隨即引大軍繼續向南推進。當到達山西最南部的河東郡時,聲勢浩大的唐軍已膨脹至十餘萬之眾。而且,經霍邑大戰的洗禮,這支大軍的戰鬥力又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因此,面對擁兵數萬的隋軍守將屈突通,李淵已經是優勢一方。

鑑於霍邑宋老生冒險出擊招致全軍覆沒的教訓,屈突通選擇了龜縮于堅城蒲坂之內的策略。因其城牆極為高峻,屈突通又精於守禦之道,所以,李淵面臨著進入關中的最後一個迷局:蒲坂城到底要不要攻?

幕僚裴寂認為,如果放棄蒲坂不打,直接西渡黃河進入關中,將難保屈突通不會來抄我軍後路。這跟我們進軍關中要防劉武周是一個道理。因此,蒲坂不能不攻。

李世民則認為,唐軍要的是迅速拿下關中,而不是在蒲坂空耗時間。長安才是目標,屈突通不足為慮。

李淵權衡之下,採取了兩手準備。唐軍西渡黃河後,一路大軍由李世民率領,直取長安。另一路大軍則由李建成、劉文靜率領,專門負責阻擊屈突通。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當屈突通聽說李淵渡河後,果然領數萬精兵回防長安,結果被預先埋伏的唐軍阻擋,無法前進。同時,李世民的先頭部隊很快便如風捲殘雲一般蕩平了京師外圍各大堡壘,將長安城圍的水洩不通。

《資治通鑑》:屈突通聞淵西入,……自引兵數萬趣長安,為劉文靜所遏……世民引兵趣司竹,……頓於阿城,勝兵十三萬……世民自遣使白淵,請期日赴長安。

“達者”的迷局:唐國公李淵絕境重生,開創大唐王朝的秘密

唐軍自龍門西渡黃河後,迂迴阻擊屈突通路線

大業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因看到絕望中的屈突通向東往洛陽方向退卻後,李淵這才放心西進,與李世民匯合,親自指揮對長安的攻堅戰。此戰本身沒有懸念,但唐國公還是按兵不動,給長安城留了充足的時間主動投降。

直到十月二十七日,做足姿態的李淵這才下令攻城,並在十二天之後成為了長安城新的主人,按計劃立楊廣孫子楊侑為帝。

次年五月,當隋煬帝楊廣死於揚州事變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感覺時機已成熟的李淵便通過“禪讓”方式,從楊侑手中接過帝位,建立了大唐王朝。

“達者”的迷局:唐國公李淵絕境重生,開創大唐王朝的秘密

李淵入主長安,建立大唐王朝



後記

李淵攻佔關中後,引來天下一片驚歎。不少人認為,唐國公僅靠一郡之兵,竟能一路勢如破竹,直入長安,真可謂有如神助,天命所歸。

但我們細看其過程:從玩心理戰智退突厥騎兵,到監獄中的生死賭局;從破解體制約束的借力打力,到石破天驚的與突厥結盟;從依靠“小事”提升唐軍實力,到兩手準備搞定屈突通。

在此過程中,李淵既有天馬行空般的不拘一格,也有一絲不苟的關注每個細節,還有向隋煬帝、始畢大可汗,甚至王威、高君雅的低頭,更有在監獄中坦然接受命運安排的悲壯與從容。

由此可知,大唐之崛起,固然有運氣成分,但靠的終究不是神助,而是人自助;不是天命,而是把握住了能夠把握的命運。

作為大唐開國皇帝的李淵,其思路看似變化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對時局,對人心,對自身的通透理解。

這就是“達者”,通達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