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真可謂“一時嘆為清絕”?

素心流年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五言古詩的語言風格一般要求古樸、粗拙,以便獲得一種類似漢魏古風的古樸森茂韻致。但孟在這首詩裡所要抒寫的,是一種清爽閒逸、其中夾著淡淡惆悵的情緒,就不便採取樸拙、拗峭的語言了。因此,詩人在寫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體詩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長處。首先它不用散體單行,而在中間六句採取似對非對的句式,使語言比較整飾,具有樸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語言的平易、淺近,聲音的響亮動聽,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再次,在韻腳方面,它有意採用宏亮級的“江陽”部韻,清亮爽口、鏗鏘悅耳。而為了保持古詩的特色,詩中不用平聲韻,全部押仄聲韻。全篇五個韻,除了第一韻“上”字是去聲外,其餘“敞”、“響”、“賞”、“想”、全是上聲。加強了詩的音樂美。由於上聲字時聲音是從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給人以悠揚起伏的感覺,用它們作韻腳,使節奏較為舒緩,很契合這首詩所抒寫的悠閒情緒。更充分地表現了題旨。

  這裡還想指出,詩中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二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論說“一時嘆為清絕”,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們的音樂美也大有關係。詩句中的去聲字“送”和“淡”,特別是入聲字“滴”,聲情並妙。讀到這個“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間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細微地滴落的清響。

  對於孟詩歌語言音調的和諧優美,古代詩論家早已有人認識到了。南宋的嚴羽說:“孟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滄浪詩話·詩評》)

  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也讚揚孟詩“語氣清亮,誦之如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綱則雲

  詩歌語言的音樂美,作為流動的情感的節奏、音響的表現,能夠深深地打動,從而表現、加強和詩的抒情美。而孟的許多詩之所以被人們廣為傳誦,正在於它們使外在的音樂美與內在的抒情美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樂美,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詩“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的藝術特色。詩人以細膩入微,清新絕妙的景物描寫,創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西山的夕陽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漸漸升起。我散開頭髮獨自納涼,推開窗戶,看著幽靜而寬敞的廳堂。夜風吹來陣陣荷香,翠竹上滴下的露水,發出清脆的聲響。本想取琴將心曲彈出,可惜眼前卻沒有知音來欣賞。想到此處,怎能不令我懷念故友,





素雅妞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真可謂“一時嘆為清絕”,這句話是清人沈德潛在他的作品《唐詩別裁集》中對這兩句詩的評價,這個評價可謂非常高。我記得自己讀到這首詩時,也對這句記憶深刻。今天看見提出的這個問題,才知道原來包括古人在內有很多人推崇這倆句話。看來,名句真的是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的。

這兩句詩來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我們先來欣賞一下整首詩: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這首詩寫得是夏天傍晚以後,詩人在這難得的清涼時刻,沉浸其中,懷想友人的心情。

首兩句交代時間,卻像是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傍晚的日落月上圖:太陽落山不久,西邊的天空還泛著白色,月亮卻從東邊的池塘上方升起。夏日的白天天氣應當是相當熱的,太陽落山後,熱氣逐漸消散,天氣變得涼爽起來。首兩句的時間敘述和寫景為下文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下兩句詩人描寫了自己在傍晚,天氣逐漸變得涼爽的時刻的放鬆身心的動作:把自己簪了一整天的頭髮散開,放鬆一下身體;把窗戶推開,隨意閒臥在窗邊,呼吸一下傍晚清新的空氣,放鬆心靈。這是一種多麼閒適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看似簡單,卻不是常人能夠擁有的境界。

下兩句即是我們今天談論的名句,窗外池塘裡荷花盛開,晚上陣陣幽香隨風飄散,躺在窗邊的詩人自然能聞到。我們可以想象得出此時的詩人忍不住閉上眼睛,深深地呼吸了幾口,讓這香氣深入自己的心脾,詩人全部身心都陶醉在清香中。“竹露滴清響,”我認為這句並不是詩人真的能聽到露水滴下的聲音,而是詩人的想象。每逢讀到這句,我的眼前立即就浮現出一滴碩大的、清透無比的露水順著竹葉滴落下來,但是那“嘀嗒”的落地聲耳朵卻未必能聽得見,在心底卻依稀能聽見,這一句總是給我透徹心靈的感覺。不知為什麼,讀到這句,總讓我想起“大漠孤煙直”這句詩,在我看來,它們都能穿透心靈,在眼前形成一幅簡潔明瞭的畫。


在如此閒適幽靜的夜晚,詩人不願獨享,希望與友人辛大鳴琴一曲,讓“南亭琴音隨香散,”,與荷香一起飄到友人面前,一起共賞這美好的夜晚。可惜,今晚友人註定是不能來的了。

最後四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在這美好的夜晚,詩人取來鳴琴欲輕彈一曲,但是卻沒有知音欣賞,於是心底升起一陣淡淡的悵惘,直到睡下以後還在為友人沒來而遺憾,這種遺憾竟然得以在夢中除卻:詩人居然在夢中會見了好友。

孟浩然一生不仕,和王維並稱“王孟”。他們都徜徉山水,留戀田園,詩歌風格相似。然而,讀王維的詩總給人一種山寬水遠的閒適,讀孟浩然的詩卻總有一層淡淡的遺憾與憂愁,也許是倆人的經歷不同才造就了詩風的不同。


石徑斜


因為“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通過嗅覺和聽覺的描畫方式給了人清幽淡雅的視覺和觸覺感受及心理認同感,所以被詩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稱為“一時嘆為清絕”。

一、欣賞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相較更為古老的詩文而言,唐詩最大的好處是易於吟誦和廣為流傳。孟浩然的這首詩也是這樣的特點,從文字上看非常的通俗易懂,本詩的主旨也是借景物描寫抒發了詩人對老友的懷念。

詩人在日常生活中善於捕捉很平常的場景,來進行詩文創作,從簡簡單單五十個字裡面,體驗到了詩人在夏夜乘涼的悠然自得,只是不自覺的生出了沒有朋友沒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於在夢中都會苦苦想念。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情境之中帶來的快感。荷花的香氣輕輕渺渺,淡淡然然,隨風而來,順風而去;

竹露滴在池面的聲音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更無其他煩心事。詩句表達的境界“一時嘆為清絕”。

寫荷以“氣”,寫竹以“響”,沒有視覺形象,卻像是看了一段5d電影,這就是身臨其境之感吧,這就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悅耳清心,可謂天籟。這讓詩人想到音樂,想取琴彈奏一曲。古雅平和的樂器,只適合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想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

好的事物與人分享的衝動也是心癢難耐,腦子裡第一浮現的朋友“辛大”也許是善於操琴,也許是善於聽琴,也許是善於作詩飲酒,總之是詩人此刻最想和自己共享夏夜樂趣的人。

恰似我們遇到了一篇好文章,一首好音樂,迫不及待地與人分享,最先想的人是誰呢?

在古人的理念中,伯牙子期的“知音”情節在這裡自然是帶著缺憾的意思的。也許,在夢裡仍有餘味和不甘。

二、關於清代詩人沈德潛和《唐詩別裁》

《唐詩別裁》這本書按詩體編排,選入了唐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270餘人的作品,詩作共1928首,二十卷,並加了簡要的評註。因杜甫《戲為六絕句》中有“別裁偽體親風雅”一語,故名“別裁”。

該作品的作者沈德潛(1673—1769年),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清代詩人。

乾隆元年(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年)中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他是清初詩論大家吳江葉燮的門生,崇奉盛唐詩,宣揚詩的“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的封建政治功能,在乾隆前期詩壇影響甚大。

其詩多為帝王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略有反映。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

沈德潛67歲殿試中進士,因詩風與詩論倍受乾隆皇帝恩寵。據說曾為乾隆詩潤色,所以後有乾隆帝“朕與德潛,可謂以詩始,以詩終矣”之說。

77歲還鄉時仍被賜封禮部侍郎,並賜詩曰:“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初。”乾隆三十四年,97歲的沈德潛去世,乾隆御書匾額“九秩詩仙”,並御製悼詩:“平生德弗愧潛修,晚遇原承恩顧稠。壽縱未能臻百歲,詩當不朽照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