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陳丹青: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陳丹青 1953年生於上海。當代最具影響力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學者。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

1970年—1978年輾轉贛南、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是當時頗有名氣的“知青畫家”。

1980年以《西藏組畫》轟動中外藝術界,成為顛覆教化模式,並向歐洲溯源的發軔,被公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

繪畫之餘,出版文學著作十餘部。陳丹青無論畫風與文風,都具有一種優雅而樸素;睿智而率真的氣質,洋溢著獨特的人格魅力。

陳丹青: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曾向一位畫友借自行車,他說,紫紅色的那輛就是。待我開鎖取車,發現那輛車是黑色。事後求證,他色盲。

色盲也是“感覺”。我那朋友就憑“紫紅色”找到他那輛黑車。畫畫時怎麼辦呢?我曾在西藏的一次風景寫生時忘了摘去墨鏡,畫完一看,所為的“色彩關係”大致沒錯,只是全篇傾向,而茶色正是我偏愛的色調,平時畫不純正,一戴墨鏡,無意得之。自然,墨鏡並不能帶給我現成的風格,此刻想起,只為來說說色彩的感覺。

感覺是無窮微妙的。魯迅先生說紫群不能配綠色,不錯,濃紫看去慘然,豔綠顯得滯悶,但紫、綠是否絕對不能相配呢?還得看怎樣的紫,怎樣的綠。馬蒂斯鍾情於紫綠:那是微茫清澈的淡紫,相諧於類似中國顏料中石膏、頭綠的那麼一種薄綠,如果調配得當,給皮膚白皙的人穿上,既恬淡又明豔,畫在畫上,會顯得高貴、清雅。純正的翠綠同紫羅藍用在絲絨織品上,濃郁厚重,兩相陪襯,尤顯得富麗堂皇,在文藝復興或巴洛克的油畫中,貴族人物就穿著這樣的華服。

陳丹青: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紅裙子陪上白上衣,紅上衣配咖啡色群,也不是不可以,須看什麼樣的紅,怎樣的咖啡色,怎樣的白色;還須看這些顏色在什麼質地的布料上,衣服的款式又是如何,以及顏色在衣服上的面積、圖案等等。反而公認的、但出於概念的色彩配置大可懷疑,譬如詩中所謂“萬物從中一點紅”,在文字或想象中也許好“看”的吧,但真給你看見了,或畫出來,反倒不一定好看,在具體而微妙的色彩效果沒有通知眼睛,給予感覺之前,那至多隻是“形容詞”——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色彩妙不可言,但色彩的感覺卻又神秘的規律。不同的色彩必須小心搭配,也可以不必考慮搭配;不同顏料必須多多調抹;不同的畫種、畫類、風格、樣式會自行為畫者、觀者提供不同的色彩感覺,揭示不同的設色規律。而感覺“舒服”。

陳丹青: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色彩總有它的規律:有違規的色彩自然會不舒服。出奇制勝,一反常規之外發現更微妙、更隱秘的色彩規律,靠神秘發現呢?還是靠感覺。

中國的木板年畫除了白底鋪墊,黑線鎮壓,此外全是原色;敦煌洞中的滿牆飛天,悉用土紅、土綠、鮮黃、豔紫、猛漆黑不事調拌直接抹上去,感覺無不調和,為神秘呢,因為不用一塊灰色,雜色,各種原色不重疊,不覆蓋,不摻雜,形成平面的色彩並列,沒一色描繪一處局部或一個物象,其實,擠在調色板上的顏色,不去動它,不去調抹,哪些原色都好看的。

陳丹青: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所有古畫、原始畫都用原色。古人用色彩沒有不好看的。真所謂“人生識字模糊始”,五彩石歐洲人開始調抹之後,這才發生好看難看的問題——自然,繪畫也因此發展。世界給我們的色彩感並非五顏六色,而是“灰色”的。好,將顏料調著調著,西方的油畫就出現了所謂“灰調子”,色彩從此不但是好看的,二是顯得“真實”了。

在哈爾斯、委拉士開支的畫上,難見一處可指可說的原色,通篇灰暗,但一進展室就能先奪取觀者的目光,而且灰色調灰得響亮,絕不微弱渾濁(16、17世紀歐洲畫家的調色板上通常只排列五、六種原色,哈爾斯甚至說畫家貧窮大有好處,買不起顏料,就自會懂得如何運用有限的顏色調製出各種色彩),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用豐富的素描秩序和明暗層次來安排色彩,而“彩色”又必須服從“真實”。

陳丹青: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我曾臨摹哈爾斯的畫,怎麼調抹,也難調製出那份沉著的灰色,終於有點接近了,卻又太灰,總不如三百年前的他的原作那般響亮,這號比畫中國水墨畫,同是用水用墨,那總體的灰調子可以畫得非常浮躁,也可以畫得一派純淨。此中有技巧,間造詣,但技巧、造詣再高,還得聽從感覺,在畫畫時,感覺就是判斷——甚至連工具、媒材都有“感覺”。善畫灰色調子的畫家,調色板並不髒的;水墨畫高手,你看他蘸筆的水罐,一幅畫畫完,那水質帶些微墨絲,還清澈得很呢。

在本世紀,西方人終於厭倦了描述“真實”。畫家的心思又回到所謂繪畫本身的規律,從媒材的性能、原理之中探尋更精微更有趣的感覺。

陳丹青: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灰色仍然被眷顧,但原色,純色的運用出現全新的境界。美國“大色域”抽象畫鉅製,僅著一色,或紅或藍,當一種純原色碑放大到幾米見方,甚至幾十米大,迎面凝視,整個視覺經驗逐為單一色彩的巨大面積所佔據,所統攝,感官個功能葉隨之擴增、變異、神秘地作用於精神。

而蒙德里安佈列原色的畫面,尺幅極小,卻耐久讀,每一原色條塊不容增減謙讓,不得加深減淡,那些紅黃藍綠的顏料既經分佈,相對成局,使你對所有“顏料”重新有所認識:那是“色彩”?你我都能買到這些原裝顏料;那是“素描”?畫中根本沒有所謂素描的“形”那是“創作”?紅黃藍綠之師顏料廠的產品。那是怎麼回事?是蒙德里安利用我們的感覺而佈列色彩,還是他利用了色彩而喚醒我們的感覺?也許兩者皆然——所利用了色彩而喚醒我們的感覺?也許兩者皆然——所謂畫家,就是喚醒潛在的感覺,探尋觀看規律的人。

陳丹青:繪畫中最美的色彩,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