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在漢中之戰的失敗,是否說明以劉備爲首的蜀漢軍事集團比以曹操爲首的曹魏軍事集團更加強大?


刀叔導讀:槍桿子裡出政權,打仗靠的是實力,通過數據對比,蜀國根本沒那麼強。

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至西晉之間的一段時期,也是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大混亂時期。

三國是指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220年,曹丕篡漢稱帝,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在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大將軍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隨著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所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了滅蜀之戰,蜀漢正式滅亡。

熟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無不被劉、關、張“桃園結義”的忠義千秋所感動,為諸葛丞相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惋惜,同時又不無疑惑。

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文有“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被譽為“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的諸葛亮和龐統等人。武有威震天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之輩,更有魏延等跋扈之將的輔佐,但為何最終沒能一統天下?

在這裡借用偉人的名言就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槍桿子裡出政權”,打仗靠的是實力。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三國演義》,是經過羅貫中先生加工過的、明顯帶有揚劉抑曹的藝術品,但卻與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巨大的出入。

我們不妨先對魏、蜀、吳三國的實力進行一下對比:

魏國統轄:青州 、兗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涼州、 幷州、 幽州、冀州、荊州北部及、 西域督護府,人口1000萬,軍隊70萬-80萬。

吳國統轄:揚州、 交州及 荊州大部, 吳國滅亡時人口230萬,兵力23萬。

蜀國統轄:益州及漢中,蜀國滅亡時人口94萬,兵力10萬,即使是巔峰時期的兵力也沒超過17萬。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通過魏、蜀、吳三國的實力大比拼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蜀漢最弱,以這樣的實力自保尚且不易,要想一統天下又談何容易?

雖然諸葛丞相在著名的“隆中對”時,規劃出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的戰略構想,真的,這樣美好的藍圖想想就讓人興奮。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蜀國真的北伐曹魏時,“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關羽死了,而荊州也沒了。

隨著荊州的丟失及曹丕的篡漢稱帝,已經62歲高齡的一代雄主劉備,深知霸業仍是遙遙無期,而自己則是來日無多,面對曹魏、東吳兩個對手,他明智的選擇了實力稍遜的東吳,準備做他人生的最後一搏。劉備的設想是拿下東吳之後,他就具備了與曹魏爭天下的實力,至於說是為關羽報仇,那只是念給別人聽的戲文,畢竟關羽是死於220年,而劉備伐吳時已是222年,這中間整整隔了3年。

雖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劉備不是君子而是梟雄,連曹阿瞞都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眾所周知,劉備的伐吳是先勝後敗,在輸光了所有的本錢之後,一代梟雄劉備也抑鬱而終。當然,實力並不是成功的絕對因素,畢竟在中國的歷史上,以少勝多例子數不勝數,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那麼蜀漢上到君主,下至群臣們都準備好了嗎?

平心而論,蜀漢的君主“阿斗”同曹丕、曹睿是一個檔次嗎?他們根本就不具備可比性,劉禪與曹操都折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相比,則更是望塵莫及。

而輔佐蜀漢的群臣同樣是不容樂觀,隨著“五虎上將”的相繼謝世,軍中的精英死傷殆盡,蜀漢已是人才匱乏,諸葛丞相自己也在“出師表”中承認“益州疲弊,民窮兵疲”,面對這諸多的不利因素,蜀漢一統天下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看三國時,經常會聽到這句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佔據天時,孫權佔據地利,劉備占人和,事實上這前兩句話是對的,而劉備到了後期連人和也不佔了。

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之後,對外降服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強敵,對內興修農田水利並恢復了社會秩序,使整個中原及北方地區人心思定,此時的曹魏不但佔據了天時,更佔據了人和。孫權承父兄之業,依大江之險以歷三世,同樣佔據了地利與人和。反觀一向以人和而著稱的劉皇叔,當初還可以用“中山靖王之後,孝景帝閣下玄孫”的旗號來召集點人馬,但在東漢滅亡、人心思定之後,誰還會買一個過了期的皇叔的賬?

通過這些實力和因素的對比之後,可以肯定的說:

假設劉皇叔健在,諸葛丞相在世,五虎上將沒死,蜀漢仍然沒有滅掉曹魏的可能,在曹魏佔據了天時與人和的同時,就已經註定了蜀漢陪跑的命運。這也難怪諸葛亮亦師亦友的水鏡先生,在得知他出山輔佐劉備時,仰天長嘆道“孔明是得其主而不得其時”。


刀墓手札

曹操在漢中之戰的失敗,並不能說明劉備集團開始比曹操集團強大。

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劉備為了保障益州的安全,也為了獲取與荊州相配合的另一個北伐基地,在曹操大軍於公元215年底撤出漢中後,於公元217年春趁機發起了奪取漢中的戰爭。

劉備起初攻打夏侯淵把守的漢中時,當時已經盡了全力,以至於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前期爭奪武都等地以及陽平關對峙,雙方損失都很大,而且劉備集團一直處於下風。後來劉備於公元218年底率軍南渡漢水,佔據了定軍山,這一舉動改變了漢中的作戰態勢,引發了“定軍山之戰”。

夏侯淵、張郃被迫率軍於定軍山不遠處紮營,以爭奪定軍山。劉備見狀則親自率軍猛攻張郃營寨,迫使夏侯淵派出一半軍隊去援助張郃。這時黃忠居高臨下,突然猛攻兵力空虛的夏侯淵,並在高寨村將其陣斬。曹軍大敗,殘軍在張郃帶領下退至漢水北岸,劉備則佔據了南岸,擁有地利之優。

曹操不甘心丟失漢中,隨後率領二十萬大軍於公元219年三月重新返回漢中,主力部署在漢水之北的陽平關到天蕩山沿線,擁有絕對軍力優勢。

但當時曹軍雖然佔絕對優勢,卻求戰不得,奈何不了據山不戰的劉備,而曹操大軍所需之大批糧草,需要從關中運輸,途中要穿越數百公里的茫茫秦嶺,道路崎嶇難行,極其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對曹軍來說漢中成了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根據《雲別傳》記載,這段時間還發生了“漢水之戰”。黃忠在趙雲軍營時,得知曹軍的糧草基地位於天蕩山,就率領趙雲兵營中的大部分軍隊,去偷襲並燒燬了曹軍的糧草基地。過了約定時間沒有返回,趙雲隨即帶領了數十個騎兵去尋找黃忠,中途遭遇大批曹軍,趙雲邊打邊撤,期間幾進幾齣。趙雲撤回軍營後,大開營門。尾隨而來的曹軍擔心有埋伏,就趕忙撤離。趙雲令營中的弓箭手趁機放箭,曹軍大潰,互相踐踏,死傷慘重,不少人掉進漢水溺死。劉備第二天察看現場後,稱讚說:“子龍渾身是膽也!”

由於糧運困難,曹操實在難以承受,最後認為對峙下去得不償失,乾脆於219年五月份撤軍了。在撤離漢中時,曹軍把漢中己方控制區的老百姓、大約十多萬人強行遷移至關中。

於是劉備乘勢奪取了整個漢中,並且先後派遣孟達率軍從秭歸、劉封率軍經漢水向東奪取了房陵、上庸等三城,形勢似乎對劉備非常有利。

實際上,漢中之戰劉備雖然勝利,但卻是慘勝,並不是靠實力擊敗曹操,是巧妙利用地利據山不戰,從而迫退了曹軍,其絕對實力依然遠遜於曹操。而且劉備得到的漢中,幾乎是一座空城。

漢中之戰兩個月後,劉備自己進位漢中王,封壇拜將,大賞功臣,並進封駐守荊州的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然後劉備開始休養生息,以恢復民生與軍力,為實施《隆中對》下一步策略做準備。

受到劉備勝利的鼓舞,關羽在缺乏劉備軍事配合與人力物力策略支持的情況下,很快於公元219年七月下旬在荊州自行發動了襄樊戰役。去攻打孫劉雙方的共同敵人―強大的曹魏!

關羽一度打得曹仁沒有招架之力,只能苦守危城,緊接著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甚至動了遷都以避鋒芒的念頭。 蜀漢達到了鼎盛時期。

儘管如此,依然不能說明劉備集團的實力超過了曹操。這個時候,縱然蜀漢貌似處於戰略進攻態勢,曹魏處於防禦態勢,但蜀漢的地盤、人口、經濟、軍力等總體實力依然遠遠差於曹魏。

由於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損失巨大,一時之間難以恢復軍力,無法對襄樊戰役實施軍事策應,關羽對樊城曹仁的圍困,最終於公元219年底被徐晃集結重兵予以打破。

這恰恰證明了《隆中對》的高明,初步顯示了漢中與荊州兩路鉗形攻勢的威力。說明此時憑蜀漢劉備集團自己的能力,即使實力依然遠遜於曹魏,但通過荊州與漢中兩路夾擊,已經在戰略態勢上基本可以與曹魏抗衡了。當然不是憑藉絕對實力與曹魏形成了抗衡,而是靠卓絕的鉗形攻勢策略與曹魏的絕對實力形成的戰略抗衡,是鉗形攻勢策略彌補了劉備集團實力的嚴重不足。

這個時候,孫吳就成了一個決定戰局勝負的關鍵因素。孫吳站在哪一邊,哪一邊就佔據絕對優勢。當然,孫吳也可以選擇中立,讓劉備與曹操兩方在荊州死掐,自己一邊發展經濟、發展軍力,一邊坐山觀虎鬥,等兩方在荊州兩敗俱傷時,孫吳再威逼利誘或出動大軍把整個荊州全部拿下。

真實歷史上,關鍵時刻孫吳判斷失誤,誤以為蜀漢絕對實力已經超過曹魏,遂暗中選擇與曹魏結盟,違背此前與劉備方面的盟約,於公元219年底偷襲荊州。在孫吳與曹魏的聯合絞殺下,孤軍在外的關羽於公元219年底敗走麥城,最後荊州丟失,關羽身死。

由於孫吳背盟並重創蜀漢,蜀漢不僅實力嚴重受損,而且兩路鉗形攻勢的策略也宣告破產,實際上是遭受了雙重打擊,再加上此後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蜀漢被過度削弱,進則攻不動,退則守不住,自此開啟了蜀漢與孫吳先後滅亡的進程。


紅色星河

漢中之戰後到關羽覆亡之前,這個短暫的時期是劉備集團的巔峰,同時佔據荊州、益州和漢中,並且打通了從漢中到荊州的通道,又和孫權集團保持著同盟關係,對曹操處於進攻態勢。但如果從絕對實力來說,即便是在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仍然遠遠落後於曹操集團。

不過,軍事上的力量對比並不是單純看軍事,也需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漢中之戰的態勢是,劉備親率大軍進攻漢中,斬殺夏侯淵,奪取了漢中。曹操又親率大軍前來,想奪回漢中,劉備斂兵據守,不和曹操交戰。而曹操的軍隊雖然數量上佔據優勢,但是大軍劉備軍隊佔據地理優勢,曹操強攻沒有什麼勝算,所以陷入了僵持。

在這種情況下,關羽從荊州出動,北伐襄樊,圍困襄陽,進攻樊城,曹仁只能苦苦堅守,等待曹操的援軍。同時,下游的劉備同盟軍孫權集團也主動出擊,進攻合肥。關羽和孫權的主動出擊,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劉備在漢中和曹操的僵持提供戰略支援和策應,迫使曹操無法繼續在漢中方向增兵。最終,曹操看沒有什麼取勝的機會,就主動退回關中去了。

漢中之戰勝利後,曹操退回關中,接著又退回洛陽。劉備則趁機派劉封率兵,沿漢水道進攻上庸,同時命令孟達從荊州方向出動,配合劉封的行動。在漢中已經被劉備佔領,襄樊又在關羽的攻勢之下無力救援,上庸守將申儀被迫向劉封、孟達投降。這樣,漢中和荊州之間的通道也被打通了,戰略上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

雖然劉備奪佔了漢中,但是孫權在合肥方向被曹操的守將張遼打敗,被迫退回江東。劉備在攻佔漢中之中,也沒有趁勝追擊,進取關中,配合孫權在淮南的軍事行動,只有關羽依然在襄樊方向繼續圍攻曹仁,企圖攻下襄樊,打開進入南陽盆地的通道。

按照漢中之戰前劉備與孫權的約定,這時候劉備應該繼續進取關中的,和孫權、關羽相互配合,以徹底消滅曹操集團,之後再由孫劉雙方瓜分曹操的地盤。但從劉備的角度看,經過持續長達三年的漢中之戰,益州的戰爭資源已經被消耗得很嚴重了,需要一個休養生息的時期,而且,劉備的判斷是這時候他也沒有能力一鼓作氣攻佔關中。

這樣,漢中之戰後,如果關羽主動退回荊州,那麼結果就會是孫權又像赤壁之戰一樣,白忙活一場,卻成了為劉備奪取漢中作嫁衣裳,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因此,孫權在進攻淮南無功而返之後,轉而趁著關羽北伐,荊州後方空虛之機,派呂蒙率兵偷襲荊州,並在關羽兵潰之後擒斬了關羽。

在漢中之戰後到關羽被擒斬之前,劉備集團的勢力達到了巔峰期,無論是對孫權還是對曹操都擁有一定的優勢。如果孫劉聯盟能夠繼續維持下去,而且繼續相互策應,那麼孫劉聯盟就可以同時舉兵北伐,曹操首尾難顧,劉備就有機會在雍涼方向有所突破。如果劉備選擇在關中方向採取守勢,親率大軍進駐荊州,那麼對孫權就有據上游之勢的地理優勢,孫權也會感到危險。

從這個角度說,雖然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的絕對實力仍然是曹孫劉三方中最弱的一方,但是從發展態勢上看,劉備集團是處於進攻和上升態勢,對曹操和孫權都已形成了實質性的威脅,迫使曹操和孫權都要對劉備採取守勢。而曹操在進攻漢中不利退兵之後,對劉備也已經從進攻態勢變成了防禦態勢,而劉備則處於進攻態勢。


蕭武

我覺得不能這樣說。就當時的情況看,劉備集團正處於上升時期。曹操經過了一系列戰爭統一了北方,當時已處於一個瓶頸期。

論實力曹操還是要強過劉備

當時曹操並沒有舉全國之力與劉備作戰,而劉備陣營中除了關羽外則是傾巢出動。

地理位置對劉備也很有利。

不管多麼出色的偉人到了晚年都會剛愎自用,容易犯錯誤,從秦始皇、漢武帝到隋文帝……,曹操也不例外。雖然自身實力要強於劉備,但有一系列的失誤。所以說劉備在漢中打敗曹操主要是曹操自身原因造成的。

外部客觀因素也有一定影響

當時由群雄

割據,變成了只剩三股勢力,基本上誰也吃不掉誰。孫策在指定孫權做接班人時就已經看到孫吳政權以後的發展方向是守住江山。曹操平定北方後 也沒有能力南下,劉備佔據西川后有了根據地。這就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面。

有人評價劉備,說如果劉備在中原則中原無安寧,如果劉備割據一隅則可以成為一方之主。可見劉備、孫權都是當世之人傑,縱使曹操是豪傑也無法平定這兩個守成之主。


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曹、劉、孫任何一位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是可以開創時代的人物,可惜生在同一個時代,誰也沒能統一天下。

我是聽濤軒書法,歡迎留言評論,謝謝!


聽濤軒書法

曹魏在漢中之戰的失敗,主要是受制於地緣形勢,並不是蜀漢真的強過了曹魏,這一點一定要弄清楚。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其實要在淮南和荊州兩條線上分別對付孫權和劉備,其實是很吃力的。孫權不斷的圍攻合肥,孫劉又合力攻陷了南郡,這些地方都靠近大江大河,可以依託水軍作戰,曹操的水軍在赤壁被孫權燒了一大半,剩下的一小半怕落入孫權之手自己燒了,水軍基本等於零,這種情況下要跟孫劉交戰,雖然兵力要多一些,但並不佔太大的優勢了。

所以這個時候曹操想從西線入手,奪取關中、漢中、巴蜀,然後從北面和西面兩面夾擊荊州,先取荊州,後取江東,完成統一。

因此,曹操首先借征伐漢中的名義逼反關中的馬超、韓遂,並予以平定。接下來就是攻入漢中,消滅割據漢中的五斗米道師君張魯。但是漢中險要的地理形勢使曹軍師老兵疲,不得不在攻陷漢中後稍事修整。

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攻陷了成都,消滅了劉璋勢力,擁有巴蜀,曹操奪取巴蜀夾擊荊州的計劃實際上已經破產,不但如此,他還在漢中多出了一條戰線。現在,曹操要在漢中、荊州跟劉備交戰,在淮南跟孫權交戰,從以前的雙線作戰變成了三線作戰,雖然因為攻下關中、漢中,軍力也有所增長,但並不比以前更佔優勢。

而且漢中這個地方,難進難出,側翼還有氐羌等少數民族威脅,一部分主力如果配置在漢中,三條戰線上是不方便相互接應的,後勤補給也要耗費很多國力。所以當劉備來爭漢中,利用內線優勢斬殺夏侯淵,並抵擋住曹操的反撲後,曹操已經覺悟到漢中質地對自己而言是一塊雞肋,所以最終決定暫時放棄。


文史宴

當然不是啦,漢中之戰只是曹操表明輸了,其實就真實實力來說,劉備更難受。



首先漢中這地方戰略意義很大,在高速公路和國道修好之前,這是入蜀的門戶,佔據漢中,八成就可以進四川了。而且漢中雖然現在比較荒涼,但在漢魏晉時期也是沃野千里的附屬地區,有民戶十幾萬,如果人口不多,張魯也不可能平一縣之地能抗拒益州的劉璋數年。就是這麼塊地,對曹操和劉備的意義也不一樣。本來曹操在收復雍涼的時候,劉備也在取西川,等劉備拿下西川以後,張魯就比較慌了,於是投降了剛剛拿下涼州的曹操,也就是說曹操得漢中得的太突然,一下子有了這麼多地盤,消化起來就比較慢,這個時候因為曹操得了漢中而慌了神的劉備馬上用兵準備奪下漢中,對曹操來說,漢中之戰一開始是地方防禦戰,而對劉備而言是全民動員的生死存亡戰,所以劉備打的很賣力,於是乎漢中周圍的小山頭都被劉備佔了,順便還斬了夏侯淵,這時候,曹操帶大軍來支援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大規模會戰這才正式展開。



對於漢中決戰,曹操的態度是要來一場硬碰硬的決戰,而對於劉備來說,他實在打不起,因為軍隊就那麼點,打完就沒了,所以當張郃與劉備對峙的時候,劉備一直領著人在山裡亂跑,避免正面交鋒,就這樣拖了很久,曹操是翻越秦嶺作戰,物資運輸不便,劉備基本算本土作戰,這種初級消耗戰還是打的起的,於是無奈之下,曹操選擇了退兵,但在退兵的同時,帶走了漢中的百姓和物資,就留給了劉備一座空城,這樣一來劉備的壓力就更大了,不但要面對曹操來自雍州的威脅,還要分擔川蜀人口來填漢中,最後終於是受不了了才讓關羽出兵襄樊,以緩解自己的壓力。所以漢中之戰表面上是劉備贏了,但卻是為他更大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火器工坊

首先說明一點,漢中之戰,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以曹操戰敗為結果。

在漢中之戰前期雙方情況對比。

劉備:天時:已經將成都收下;地利:蜀地無論糧草補給都直接從和平解放的成都快速進入戰場;人和:漢中和成都唇亡齒寒的關係,可以說是除荊州外的三軍用命,。加上諸葛在成都負責後勤工作,整個劉備集團對於拿下漢中可以說是拿命在拼。

曹操:天時:雖然張魯是直接投降的,但是對於剛拿下雍涼的曹操來說,地方工作還沒完全鋪開,就又不得不開拔接受漢中的投降,畢竟不能便宜了劉備,別人都主動投降了,不要白不要。地利:更不用談,漫長補給線,人和:連續幾年的戰爭,士兵需要休養生息了。在戰爭前中期,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由於漢中的重要性,雙方無論是進攻偷襲,死守救援,都非常謹慎,而且因為屢次圍攻的速攻都又變成死守,增援一來,就撤退。偷襲,燒糧草為主。

但在中後期,隨著戰爭進入泥潭。西北地區總司令夏侯淵的陣亡。曹操不得不思考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這一年的攻防來看,劉備是拿命一定要吃下漢中這個門戶,想速戰獲勝是不可能,必將進入持久戰。而問題就是一年多的時間來看,位於荊州的襄樊防線和東線的合肥防線的安全問題。

首先,對於這一年中,關羽荊州勢力發展迅猛,兵力增長快速,而曹仁駐守樊城最多5000人馬,是否能夠頂得住,如果被關羽用計圍困曹仁,不出3個月沒有增援部隊,就會陷落。那麼背後宛城以及許昌如入無人之境一樣暴露在關羽面前,曹操勢力範圍將直接切割出來分東西兩塊,孫權會馬上吞噬東線全境,關羽會往西和劉備合兵,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其次,孫權方向動靜也撲朔迷離,無論是過於安靜也好還是有兵馬調動,對於軍事家來說都是如鯁在喉。不得安睡。

無論關羽還是孫權,只要曹操在漢中陷入戰爭泥潭,即使樊城和合肥不能速勝,也經不住兩方的輪番進攻,而且最差的可能就是關羽和孫權相互伺機而動,關羽攻樊城,孫權立馬相應進攻合肥,反之亦然。曹操將馬上陷入3線作戰的巨大被動之中。加上外部因素變化,對內部因素產生的連鎖反應是難以預估的。

以上是曹操作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專家,非常有預見性的評估和推斷。

所以戰爭後期,雞肋一事發酵後,曹操提前數月將漢中人口全數遷移,並在秋季的時候將所有糧食作物一併收走,不能帶走的也全部毀掉。

也就是說,漢中之戰是以,曹操戰略撤退,並留下一座空城,無人無糧。而劉備拿下漢中後,除了耗光糧食以外,還要從蜀中遷人生產耕種,這也是造成襄樊戰役爆發後,劉備支援遲遲沒有的一個原因。

而無論,曹操派徐晃提前去往樊城,還是喉音宛城叛亂,孫權進入到聯曹還是聯劉這個戰略思考問題。都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曹操作為專家對於未來戰事的預見性


宿造資產管理

成語“得隴望蜀”就是說漢中之戰的,曹操打下漢中(隴地)之後,眼前就是蜀國,三國演義裡面這句話是曹操臺詞,他說:“既得隴,復望蜀乎?”,意思就是我們已經打下來漢中,還盼望著把西蜀一起滅了嗎?

暗指曹操有退兵之意,原因很簡單,戰爭打的是後勤保障,曹軍戰線拉的長,後勤跟不上,必須戰線收縮。這種感覺跟赤壁之戰差不多,也是後來諸葛亮幾齣祁山全失敗的原因,防守一方依靠地形和糧草固守,進攻一方沒有強力後勤一般必敗,劉備討伐東吳給關羽報仇,也是大敗而歸。三國戰役的規律是,防守一方獲勝幾率非常高,漢中之戰也一樣。


我還不是ZHX

為答此題,特意再次把《三國志》翻了出來,反覆對比其中的《魏志·武帝紀》和《蜀書·先主傳》可以肯定:劉備與曹操在爭奪漢中的過程中,是互有勝負。曹操最終撤兵,是因為劉備佔據了險要地勢,始終不與曹軍交戰,僵持了數月之後,曹操覺得與劉備這樣乾耗下去徒勞無益,索性就撤兵回去了。那麼,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的過程,到底如何呢?

漢中本屬張魯的勢力範圍,益州原被劉璋控制。赤壁之戰後,曹操開始著手征討張魯,消息傳到劉璋耳中,他覺得自己也岌岌可危,於是派人請劉備入蜀幫自己抗拒曹操。如此一來,曹操和劉備幾乎同時對漢中、益州兩地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拿下了益州,而曹操收降了張魯,名義上奪取了漢中。隨後,劉備又開始向漢中擴張勢力,因此曹操和劉備圍繞漢中的歸屬問題展開了戰爭,並且還打的比較激烈。


曹操收服張魯後,派夏侯淵和張郃率兵屯守漢中,二人不時地向劉備進攻,使得巴地不得安寧。隨後,劉備派張飛進兵宕渠,與張郃等人在瓦口進行了會戰,取得了勝利。張郃等人兵敗後,收兵還回南鄭。由此雙方安寧了兩年左右。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經過一番整頓,開始率兵攻打漢中。除自己親率主力外,另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不過二人隨即便被曹軍擊敗。此戰算是劉備首先勢力,於是率主力部隊在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等對峙。

到第二年春天時,劉備軍隊再次發起進攻,最終派黃忠擊殺了夏侯淵等人。隨後,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劉備。可是,劉備卻打好了如意算盤:

斂眾拒險,終不交鋒。——《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劉備把當地能控制的軍民都內遷至蜀境,同時率兵把守好各處險要關口,始終不跟曹操作戰。曹操也不傻,知道強攻的話會損失較大,而自己遠道而來,糧草供應也很困難,於是便決定暫時放棄漢中,在雨季到來前撤兵了。

(漢中爭奪戰中攻防形勢示意圖)

曹操大軍一撤,劉備自然出兵佔據了漢中。可是,漢中本來就是易攻難守之處,即便留給劉備,也只是砧板上的一塊肥肉,可以隨時再發兵奪回。而且,在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的過程中,雙方是互有勝負,並未進行大規模決戰。更為重要的是,劉備自知無法同曹操直接對抗,於是來了個堅守不出。所以說,漢中的得失,並不能說明劉備的軍事實力強於曹操。

以上是我的一些理解,略做陳述,與供大家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碣石樵子

我提一個觀點曹操在漢中沒有失敗,這不是譁眾取寵。從明面上來說是劉備勝利了,但是從戰略佈局上來說曹操略勝一籌了。

漢中之戰黃忠,法正貢獻很大,具體的不用說,我相信提這個問題的人和看的人應該很清楚。為什麼說劉備敗了?

一。漢中爭奪戰損將

曹操損失了下夏候淵,但劉備也損失了好幾位將軍。當時劉備出發的時候,我記得劉備手下的幾個術士就預言劉備,只得其地,不得其人。

二。劉備只得地不得人

漢中人口本來有十多萬,一開始遷走了5萬,後來張魯又帶走了幾萬,後來曹操命令誰我忘記,反正陸陸續續的又把周邊的5萬多人口遷走了。所以劉備得到了漢中,但是沒有人,三國裡面最重要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因為三國有的是土地,但是就是沒有人


三。戰略上失誤

曹操覺得漢中是雞肋。楊修猜出曹操要撤兵,把楊修給砍掉了,但是實際上漢中對劉備說才是雞肋,因為漢中是蜀漢的門戶,不得不守。但是漢中沒有人怎麼守?駐軍要吃飯,漢中與巴蜀之間的供應很有問題的,漢中又必須得駐紮重兵,現在明白了吧。

四。劉備佔領漢中的後果

漢中對於劉備來說不得不取,佔領之後直接導致的就是蜀漢經濟崩潰。你們還有印象嗎?剛一開始佔領整個巴蜀的時候,劉備是大賞將士,蜀漢是非常的富裕,沃野千里。但是轉眼之間,當了漢中王之後劉備居然下令禁止釀酒,說明糧食出現了問題。這就是佔領漢中之後的直接後果

所以談不上劉備勝了,實際上從戰略角度,反而曹操略勝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