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樓
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在詠史詩中是個現象級的存在!因為,劉禹錫本人根本就沒有去過南京,也沒有到朱雀橋烏衣巷口去看夕陽和燕子,而是在看了朋友寫的關於金陵的詩之後,有感而發寫下的,沒想到,詩人偶然的詩興大發卻妙手天成,成就一篇偉大的詠史名篇。
劉禹錫不僅僅是詩人,還是個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哲學家的特質是思考,而這種思考比一般人要深刻深邃!他能站在更高遠的角度去審視世界。所以,在唐代詩人中,如果對寫懷古和詠史的詩人進行排名的話,我認為,劉禹錫絕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杜牧要高一頭。
現在我們來說說劉禹錫的這首千古名篇。在說這首詩之前,我們再來說說金陵。金陵在歷史上是一座憂傷的城市,雖然號稱有王氣,但在劉禹錫看來,金陵王氣早已經黯然收了。六朝古都在歷史的風霜中,變得落寞和悲傷,就像籠罩在一片無邊落日中的殘垣斷壁一樣,惹人嘆息。所以李白就說,晉代衣冠成古丘。因此,寫金陵的懷古詩,大部分是寫歷史鉅變的滄桑和人的感慨,在歷史和時間面前,人只是一個短暫的存在,他最終都要和朱雀橋烏衣巷一樣,走向衰落和消亡。
那麼我們看看這首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唯有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簷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他深藏不露,不會把自己的思想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通過寫景,把自己的思想表現出來。這首詩的妙處在於以下幾點:
1、朱雀橋和烏衣巷的絕對。從對聯的角度來說,這就是絕對,二者都是地名,都蘊含著歷史的滄桑,都是晉代無限風華的集中之地,而現在,成了市井街巷。
2.夕陽西下的寂寞和野草花的蓬勃。夕陽不會管你什麼歷史變化,什麼人世滄桑,他只管旁若無人地運行,地老天荒從不改變。在一片清冷的氛圍中,路邊的野草花卻在快樂地蓬勃生長。這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嘆!
3,劉禹錫巧妙地以燕子的視點,來觀察歷史。當年在王謝堂前的燕子,現在隨著王謝家族的衰落,飛入尋常老百姓家裡了。這個燕子並非是當年的燕子,王謝家族也不是當年的王謝家族,現在,一切都變了,什麼金戈鐵馬,什麼人世繁華,現在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了。
好玩的國學
《烏衣巷》是劉禹錫在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南京)時所寫。當時劉禹錫一共寫了五首懷古詩,合稱《金陵五題》,《烏衣巷》是第二首。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清人沈德潛,在評論劉禹錫的懷古名篇《烏衣巷》時說:“言王謝家成居民耳,用筆巧妙,此唐人三昧。”
那麼,這首詩用筆巧妙的地方在哪裡呢?
一是欣賞寫景之功力。
首二句,“朱雀橋”、“烏衣巷”,地句湊巧,天然成對,這兩個地名,單是詞面的意蘊,就能給人以繁華之感,何況,此地曾經又是富貴風流的王謝族人聚居之地。
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於此,為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
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南京市秦淮區。
在這兩個富貴風流的地名後面,劉禹錫接以“野草花”、“夕陽斜”,渲染出悽迷哀婉的意境,自然而然地將人帶入盛今衰的慨嘆中。
富貴風流轉眼成空,昔日朱雀橋上的烏衣弟子消失在野草閒花之中,烏衣巷裡的王謝風流,消失在夕陽籠罩之中。
二是巧妙在詩中引入了“燕子”的視角。
曾經在王謝堂前築巢棲息的燕子,如今又飛入尋常百姓之家。
六朝時,王、謝為世家大族,王導和謝安都曾為宰相。以王謝為代表的世族門閥始於漢,盛於魏晉南北朝,唐初仍然在國家政治中佔煊赫的地位,但在中唐以後已經衰落。
而詩中引入的燕子,彷彿在這滄桑歷史中飛翔。
在朱雀橋邊,在烏衣巷口,燕子翩翩飛舞。她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她曾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在這裡,燕子是歷史盛衰興亡的見證,是貫穿歷史的一根線,一拎起,就是幾百年歷史的滄桑。
而在這歷史的滄海桑田之後,燕子,又輕輕巧巧地飛入尋常百姓之家。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詩人是在表述歷史的變遷,往日的繁華之地變成了野草叢生,往日的高樓朱門如同西下之夕陽。就是舊燕也找不到老巢了,只能從新找個百姓家屋沿下築巢。從字面看是寫景物,實質是指唐朝末年的衰敗,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時事無常變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