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我們成了皺紋、下垂、禿頂、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麼了?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如今,中年人也成了一個正在被“汙名化”的詞語。“保溫杯+枸杞”成了中年人的標配;“油膩”成了中年人新的代名詞。去年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大家發現,在此之前中年人遭受的莫名嘲諷,實際上掩蓋了“人到中年”之後的無奈、脆弱與無助。中年本應是人生中的黃金階段,但卻在被誤讀。

中年會有哪些變化?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中年,而中年人又應該如何坦然接受中年的到來?

而“油膩”這樣的標籤,遠遠不能概括中年的全部。人到中年,就算我們變得衰老了一些,皺紋多了一些,甚至體重增加了一些,頭髮少了一些.....,但那又怎麼了呢?如果我們有勇氣順應自然演化的規律,我們會發現:中年,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一書中從人類學、神經科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等視角透視中年,闡述了人到中年所經歷的身體、心理和情感變化背後的科學根據,揭示出人類之所以形成動物界獨有的中年現象,是數百萬年演化出的完美禮物。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1

面臨老化焦慮的中年

該如何看待“老化”問題

人生不只有成長和變得更好。到了某個階段,我們開始變老,事情也開始走下坡路,而大部分的人覺得這是從中年開始的。我們在40 歲之前通常不覺得自己在老化,但40 歲之後顯然會這麼覺得。那麼,我們為什麼會老化呢?

幾個世紀以來,一般認為人和動物跟舊機器一樣,就這麼“耗竭”了。按照這個理論,如果抓一隻野生動物,養在人造的舒適環境裡,那麼它應該可以幾乎永生不死。實際上,這樣關養野生動物的確會讓它們活得久一些,但不會長到永生不死。例如,被關養起來的黑猩猩,壽命是野外黑猩猩的兩倍長,但如果“消耗殆盡”是造成死亡極重要的原因,那麼兩倍的壽命並不是那麼驚人的改變。被舒適關著的動物通常比較長命,其實只是因為它們沒遭到掠食者的殺害,而不是因為它們不會老化。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譯者:楊小剛

版本:三輝圖書/鷺江出版社 2018年4月

自從19 世紀有了物競天擇的演化理論之後,科學家發展出有關老化和死亡的新觀念,開始用比較正面的觀點來看待兩者。研究老化的科學家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老化是一種主動的演化過程,在動物身上打造出這個特徵,讓它們衰退、死亡,並藉此給它們的後代帶來某種好處。另一派則認為,老化本身不是演化的重點,而是被動出現,是其他過程的副作用,舉例來說,對動物而言,專注於生殖比保養自己的身體,來得更有道理。依據這個理論,老化並不是設定好的─沒有“死亡時鐘”這種事─只是有其他事比修復身體更重要,於是身體逐漸衰退。

近年來,科學家越來越熱衷於尋找老化的遺傳證據,急於分辨出可以加速或減緩老化的個別基因。壽命會遺傳,這是很常見的現象。長壽的人通常其父母也很長壽,有些物種也可能因為人工飼養而活得更長。創造長壽蒼蠅和小老鼠品種的實驗很有趣,實驗發現這些品種繁殖的速度比較慢,而且會產生比較多的抗氧化物質。有一類的疾病會造成早老,在這些“早衰症”(progeria)的狀況中,老化衰退的過程加速了,而且常常從幼年就開始,許多患者十幾歲就“年老”過世。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就這樣迷人的變老》

譯者:童文煦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7年3月

時至今日,我們還無法完全瞭解老化的遺傳學,至少我們所知的一切尚不足以延遲老化。不過我們能確定,生命始於發育,終於老化,而這兩個過程的衝突在中年時期最為顯著。我們或許會想暫時把中年定義為“創造與破壞的力量勢均力敵的時候”。

2

皺紋、下垂、灰髮、肥胖

中年人是什麼樣子?

中年,最悲慘的正是身體組織中最外面的皮膚。皮膚似乎是最“可拋棄”的“體細胞”。驚人的短短几年裡,皮膚明顯變得沒那麼……好看。這些改變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但開始的過程可能因來得突然而令人沮喪。許多人還希望自己看起來像路克或莉亞公主時,大自然已經不在乎我們最後是否會長得像《星球大戰》裡的尤達。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電影《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的角色 尤達

在地球歷史的近期,細胞才聚在一起形成動物、植物和真菌,此時細胞就需要細長纖維狀的分子把它們固定在一起。讓許多動物固定成形的細長分子是一種蛋白質,稱為“膠原蛋白”(collagen),另一種和它一樣具有彈性的纖維,叫“彈性蛋白”(elastin),動物的體重中相當的比重是由這兩種蛋白構成的。中年時,真皮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衰減,並且真皮的血液供應量也減少,而表皮變薄,防水的細胞聯結得較不緊密,使得皮膚變得蒼白而半透明,不再是那麼好的保護屏障。

研究顯示,紫外線會妨礙膠原纖維正常聯結,還會促使破壞彈性蛋白的酵素產生。吸菸會減少流向皮膚的血液;煙霧會讓臉部的表皮乾燥;噘著嘴叼住香菸、眯眼擋去飄進眼裡的煙,也會產生皺紋。重力是個無情的兇手,如果想要顯得年輕就要仰著睡,而且為了類似的理由,最好少擺出誇張的表情。最後,壓力也會影響我們的外表;壓力會促使身體釋放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 hormones),這種激素會使得皮膚的膠原蛋白纖維斷裂。

很多中年人的皮下脂肪墊會萎縮,臉部的情況尤其明顯;而先前,這些脂肪墊讓他們臉部的輪廓豐滿平滑。經常會暴露我們年齡的另一個部位是手。我們的手雖然有些皮下脂肪,但墊在皮下的大部分是操作手部複雜動作的肌肉。這些肌肉在中年時會萎縮,部分可能被纖維組織取代,使得手的外觀變得皺紋遍佈,骨瘦如柴,且指甲變細、變得凹凸不平,這會讓手整體看起來更糟糕。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皺紋》

譯者:陸俊

版本: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6年4月

中年的時候,皮膚的相關分泌情況也會減少,包括“汗腺”分泌的水狀汗液,因此我們承受熱度的能力也下降了。毛髮的分佈和毛髮的色素一樣會在中年改變。不過,男性脫髮往往早在二十多歲就開始了,並不是中年的典型特徵。

問卷調查的研究結果顯示,膚色均勻被視為年輕、有吸引力的象徵,而皺紋、灰髮和縮小的唇部,會讓人覺得年紀比較大。在政治正確、導向科學的現代世界裡,我們很容易忘記生命中有些事本來就不公平,而年紀與美貌正是如此。有些中年人美麗,有些顯得年輕,有些看起來年輕又美麗,更多的則是不年輕又不美麗,而我們只能接受這個事實。

中年外表的另一個面向是:肥胖。

在發達國家,有八成的人在40 多歲時體重增加。研究顯示,男性在40—50 歲間,體脂率會從23.6 增加到29.3,女性則從33.4 增加到37.8。體重平均一天增加一克。

社會經濟和教育程度對中年肥胖也有複雜的影響。“地位比較高”的女性在青年時期比較瘦,而且之後繼續保持,不過她們的肥胖程度在中年時比較早達到巔峰。相反地,地位高的男性年輕時沒有同樣的苗條趨勢,但他們肥胖程度到達巔峰的時間比地位低的男性晚。在發達國家,男性的體重在大約55 歲時到達巔峰,而女性則是65 歲。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富態:腰圍改變中國》

譯者:賈蓓妮 / 關永強

版本: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2年5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雖然肥胖氾濫,但瘦的人並沒有變得比較胖,而是和以往一樣瘦,只是胖的人超乎比例地更胖了,因此平均的肥胖程度向上偏移。這些趨勢在發展中國家也很複雜,有些國家呈現出和發達國家相反的模式,他們的肥胖程度在20—50 歲之間下降;其他國家則的確有中年肥胖的情況,但是卻同時出現兒童營養不良的狀況。

中年人囤積脂肪不只是懶惰、貪婪和性慾滿足這麼簡單。中年時期,身體組成會發生驚人的變化,其中有個變化是“骨骼肌減少”(sarcopenia)。表示肌肉質量減少,這個改變很難預防。骨骼肌減少對代謝的影響很劇烈。肌肉是活躍的組織,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肌肉萎縮的時候,身體對熱量的需求也會降低。我們燃燒能量的速率(也就是“基礎代謝率”)在中年時期不斷降低,每一年裡,我們每天需要攝取的熱量都減少10 卡。當然,這表示為了維持穩定的體重,我們必須吃少一點,但想吃少一點通常不容易。

肌肉換脂肪這種“直接交換”的情況,表示雖然他們的體脂率正在迅速攀升,體重增加的速度卻不會令人警覺。然而,肌肉換脂肪的確改變了體形。肌肉量減少的主要部位是四肢(大部分的大肌肉分佈在這些地方),而脂肪主要堆積的地方是腹部(至少男性是這樣),因此形成了典型的“老人”體型─肚子大、四肢瘦長。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如果希望中年能維持苗條身材,不該量體重或計算身體質量指數,而是要量腰圍。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失衡:我們為什麼無法擺脫肥胖與慢性病》

版本: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4月

“中廣型”的腹部脂肪分佈對我們中年的健康似乎最有害。中年肥胖造成最重要也最耐人尋味的疾病是心臟病。心臟病打破了中年人整體而言很健康的定律,美國人心臟病發的案例中,有40%發生在40—65歲的人身上。發達肥胖不只會直接使心臟承受的壓力增加,還會造成糖尿病、高血壓,使得血脂的化學平衡失調,間接損害心臟。國家中,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在人們20 歲到60 歲之間增加,而我們的脈搏在50 多歲時變得比較不規律,心臟輸出的血液量也會減少。

現在我們知道,就連中年的肥胖也是“自然選擇帶給我們的”。中年的脂質代謝是人類存活的終極手段,只是很可惜,這一手段無法處理我們現代食物過剩的情形─“易致肥胖”的環境。過去脂肪保護了我們那麼長時間,現在我們實在無法接受脂肪恐怕會害死我們這一事實。

3

中年人更容易抑鬱嗎?

社會的進步卻需要中年人的成熟心智

為什麼年輕人會比中年人快樂,這並不難理解─他們美麗、年輕、缺乏責任感、離死亡很遠。至於老年人為什麼會比中年人更快樂,研究者們想到了一些很巧妙的可能。一個可能是,隨著年齡變大,野心變小,目標變得比較實際,所以老年人達成目標時很少會失敗,因而比較快樂。另一個可能是,不快樂的人在中年時更容易死亡,所以,年老倖存者中快樂的人超乎比例得高。理論上,第三個可能是,隨著人們從中年步入老年,他們變得越來越感恩,因為他們的許多同齡人已經去世,而他們還活著─這本身就讓他們快樂。要是我贊同U 形快樂理論,我還會加上另一個可能─人類的發育程序會延續到老年,它會讓老年人基本上處於快樂的狀態。然而,對於這種進化趨勢,情感的能量會增強老人幫助他們的後代取得成功的能力。

事實上,一些研究者現在主張,U形快樂曲線只是假象。我們已經看過,調查年齡對快樂的影響時,需要仔細地統計各種各樣的混雜因素,例如子女、婚姻和就業。而U形快樂曲線假說的反對者抓住這一點,指出U形表徵,或許並不代表中年真的讓人悲哀,只是這些錯綜複雜的影響經過該種研究分析方法而產生的虛假產物。這些影響中最重要的是婚姻。婚姻本身似乎讓人比較快樂。反過來也說得通─快樂的單身人士比較可能結婚,而快樂的已婚人士更有可能維繫婚姻。婚姻和快樂的交互作用在統計上很難處理,但如果不考慮這種影響,對統計結果會產生令人吃驚的巨大影響,特別是考慮到很多中年人都結婚了,而且很多人也很幸福。其實,有些研究考慮到這些因素後再度進行分析,快樂的U形表徵也就消失了。因此我們懷疑,其實U形快樂曲線根本不存在。或許中年人其實不會更憂鬱。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我們做主:重新發現中年》

In Our Prime: The Invention of Middle Age

版本: Simon & Schuster 2012年1月

從整體來看,中年人的幸福觀是良好的。不論我們處在什麼年齡,中年都會吸引我們內省的目光。如果我們滿意自己的中年生活,那麼不論是正在經歷、展望還是回憶中年,我們似乎都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中年根本不是情緒麻木的時期,而是我們的情緒和思考能力的平衡最終趨於成熟的重要人生階段。

研究表明,有一些共同因素有助於保持活躍的中年心智。

1.處在社會階層的上層。

2.受教育的時間長。

3.有工作。

4.身邊的人能肯定你。

5.身為女性。

6.保持健康。

7.飲酒。

8.擁有優秀的父母。

許多早期的研究強調,中年人面對分歧的時候,更傾向於堅持己見,也偏好維持現有的常規和程序。也有人聲稱這種死板的態度,加上誤判別人態度的傾向(尤其是誤判年輕人的態度,年輕人常常被這種明顯的固執激怒),造成了人類社會許多的衝突。

然而,我們已經看到,中年人的確常有優越的認知能力,情緒的反應可能比較小,對其他人的情緒也沒那麼敏感。那麼,如果中年人的確固執己見,我認為這是出於一個良好的進化誘因。如果中年人的主要功能是傳遞文化(廣義上)給年輕一代,那麼在某個階段,他們必須“固定”自身認知中需要傳承的文化的內涵。中年人必須將自己眼中能代表人類文化的事物,連貫不變地傳承下去,所以技術、科技、態度、信仰和藝術,就必須在某個階段整理成固定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傳授給後代。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人在中年》

In Midlife:A Jungian Perspective

版本: Spring Publications 2009年12月

中年人不是靠“經驗”勝過年輕人,而是靠我們可以稱為“洞察力”的特質。研究證實,中年人特別擅長“見樹也見林”。實驗顯示,他們可以在腦子裡儲存大批量的信息,也可以“退後一步”,從全局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不是被細節迷惑。比如,中年打字員處他們打字的速度不像以前那麼快,但大腦中可以記住的字符串更長了。

古代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合作,部落為了達成共同目標而合作,很清楚中年人和年輕人有不同的貢獻技能。新發現的中年視角還有另一個好處:讓中年人很容易確定優先級和目標,這項能力我們從前稱之為“智慧”。

沒有中年人,就沒有了文化記憶,人類的生活將會變得混亂。有益的人生必須是變化與延續之間的平衡。畢竟,如果年輕人不反叛老一代,那麼他們的時間該用來做什麼?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中年的意義:生命的蛻變》

譯者:周沛鬱

版本: 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5月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人到了中年,也不過是這樣

就算我们成了皱纹、下垂、秃顶、肥胖的中年人,那又怎么了?

中年人的醜態,是主流社會的精華

直接點擊 關鍵詞查看以往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