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日前,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增設“中國農民豐收節”消息刷爆網絡。

據悉,設立這個節日是因為“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正在淡化,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樹立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可以匯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託,從而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薰陶。”

確實,在中國走向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過程中,鄉村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為主的國家,我們深受農耕文化的薰陶,我們對農民農村飽有特殊的感情。

習近平總書記也始終對“三農”問題非常關注,除了此問題事關中國發展大局,同時也源於他的“黃土情結”。

習近平: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習近平:我當過七年農民

2013年,在哥斯達黎加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走訪了當地農戶薩莫拉一家。習近平告訴薩莫拉一家,他當過農民,曾在農村基層工作多年。

兩年後,習近平在講話中談到:“上個世紀60年代末,我還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陝北一個小村莊當農民,一干就是7年。那時,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我當時和村民們辛苦勞作,目的就是要讓生活能夠好一些,但這在當年幾乎比登天還難。”

他所提到的7年,是1969年至1975年。當年,只有16歲的習近平前往陝西延安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當了一名普通農民。據新華社報道,在梁家河期間習近平幾乎沒有歇過,種地、拉煤、打壩、挑糞……什麼活兒都幹過,什麼苦都吃過。在鄉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裡山路長時間不換肩的習近平,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後生”。“幹活不惜力”、“有知識、點子多”的他,逐漸贏得鄉親們的信任,不但入團入黨,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他曾坦誠地說,在他的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輩,一是我那陝北的老鄉們”。

1982年,習近平在正定工作。在下鄉調研時,經常要過滹沱河。滹沱河北邊有20個公社,南邊有5個公社,從北邊的公社到南邊的公社,坐車去很遠,要從石家莊繞過去。他都是騎著自行車去,到了滹沱河邊,扛著自行車一步一步蹚過河。雖然辛苦一點,但確實摸清了情況,同基層幹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當縣委書記以後,全縣200多個村子他都走遍了。

此外,習近平的博士論文《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2001年12月),關注的也是農村問題。

習近平: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習近平: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關心三農問題,改善和發展三農,一直是習近平心裡掛記的事兒。2015年,習近平在農村考察時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在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再次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鬆“三農”工作,“十三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三個必須”通過論述“三農”強、美、富與國家強、美、富之間的關係,指出“三農”問題是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是關係我們黨鞏固執政基礎的全局性問題,這是對“三農”工作基礎性地位的總把握。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三個堅定不移”從全局角度明確了“三農”工作重點,在關鍵時期釋放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強烈信號,表明了我們黨堅定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政策目標。

具體層面,農村改革要改什麼?怎麼改?習近平也提出了建議。

習近平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這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

加快構建“三大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讓農業強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三個重點。當前,要以構建“三大體系”為抓手,推動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等轉型升級,努力向現代農業邁進。

加強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讓農村美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宜居鄉村。

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農民富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儘快富裕起來;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習近平: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習近平:農村發展,關鍵在人

農村發展,關鍵在人,一是共產黨人,一是農民。

中國共產黨人如何解決好三農問題,做好深化農村改革呢?習近平強調,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各級黨委要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各級領導幹部要多到農村走一走、多到農民家裡看一看,瞭解農民訴求和期盼,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真心實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廣大農民貼心人。要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落實黨的政策、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繫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

農民在這場改革中充當什麼角色呢?2015年,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說: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他還曾指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此外,習近平高度重視保護農民權益,高度重視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習近平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後繼有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

職業農民應該是怎樣的?習近平強調,要讓農民成為一個專門的職業,一個“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這九個字勾勒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鮮明特徵。

但是,從傳統農民到職業農民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是農村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應運而生,另一方面就是要依靠培訓大量催生。

地方政府和農業部門要牽頭,做好對鄉鎮主管幹部、村幹部、大學生村官在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培訓,加強農技專家的培養,加大對種養專業大戶、農場主、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的扶持、引導和培養培訓力度,擴大投入,尋找渠道,形成“幹部帶頭,專家指導,機制靈活,產銷兩便”的農業管理格局。

中高職院校要發揮教學、培訓、技術推廣、資格認證等環節的主體作用,針對農民,形成初級、中級、高級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加強農村職業教育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編寫形式生動、語言淺顯、通俗易懂、簡潔明瞭的農業技術、經營管理方面的教材、手冊,以便於農民學知識、長技能。

此外,通過加強對農民進行認知改造、心理疏導、法制教育,幫助農民

消除“種地不如打工”“種糧倒貼錢”“農民低人一等”“村裡一棟房不如城裡一張床”等各種困惑,幫助農民提高自身素質。

同時,還要培育、引進、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業人才,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和致富帶頭人,帶動更多人加入到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中來,共同奔小康。

習近平: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