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在慈善的路上,我们还可以走得更远

转眼,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年了。

我们无法忘记,十年前那场巨大的天灾。我们也无法忘记,十年前,当天灾发生之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自有真情在。

“地震那会我还刚上小学六年级,我妈让我捐5元,我直接把我身上所有的25块钱全捐了,也不管之后有没有钱吃饭。”

“地震当天单位就组织了捐款,我从工资里拿出了600元,回去和媳妇说,媳妇还说我捐的太少了。”

“灾后的几天里,我们全家人都在不停地看关于汶川地震的消息,边哭边看,哭完,连当时只有3岁的妹妹都哭着要跑去捐款……”

后来,人们称2008年为中国慈善元年。

很多人,第一次做慈善就是在那一年。那一次,国人的善心空前爆发。

2008年以后,中国的慈善事业也似乎乘上了东风,发展得很快。

根据《2016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全年接收款物捐赠共计1392.94亿元,相当于每个人捐赠100元左右。这个数字比2007年提高了6倍以上。

近年来,互联网慈善的兴起,也进一步释放和促进了人们的慈善行为。

但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得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看到这些问题,然后去直面它,这样才能变得更好。

汶川十年:在慈善的路上,我们还可以走得更远

1.

善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被消费的东西。

马云说:“做公益,只要你有钱,绝大部分人都是来找你要钱的,骗子也过来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公益项目便仅仅成了一个噱头或者幌子,很多人甚至借着公益干起了欺骗。

2017年底,一个叫“同一天生日”的公益活动,两天筹款255万。

结果后来有人发现,网上露脸筹款的366个孩子,有的一个孩子有几个生日,有的一个孩子有几个名字,更可笑的是,甚至还有孩子的生日是并不存在的2009年2月29日。

这样真实性严重堪忧的慈善行为,和诈骗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

还有曾经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罗尔事件”,都是一次次的对于人们善良的消费和伤害。

可是,当善良一次又一次地被消费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冷漠在一次又一次的蔓延。善良一次次被辜负,人们还会愿意选择善良吗?

最终,伤害的是所有人。

2.

做慈善,还要谨防“按故事救人”。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假如我告诉你,有个小女孩,需要几万块钱做手术,这样她就可以多活几个月,就可以再过最后一个生日。

我相信,只要媒体报道了这件事,人们的捐款肯定远远不止几万块。

而另一种情况下,如果我告诉你,现在要征收一个税,收来的钱用来完善国内的医疗设备,这样可以使更多的生命得到挽救。

这样的情况下,你愿意捐吗?

我想很多人会不愿意。

因为前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很多人被感动了,用专业的话来说是“可识别的生命”,所以心甘情愿地捐款。

而后者,尽管可能慈善的效益更大,但是一点都不感人。这只是“统计学的生命”。

这种情况反映了很多人认知和思维上的局限,怎么样更好地挖掘善心和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去解决了。

汶川十年:在慈善的路上,我们还可以走得更远

3.

大家有没有想过,慈善的目的是什么?

慈善的目的和意义,我觉得就在于,帮助被帮助人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去实现人生价值。

但如果,慈善没有真正给到需要的人,或者方式不对的话,可能会产生负作用甚至反作用。

洛克菲勒就说过:慈善是有害的,除非它能帮助接受慈善的人不再依赖慈善。

慈善不等于施舍,不能让接受的人产生一种“我可以不劳而获”的不知感恩的想法,这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所以,怎么选择接受慈善的对象,包括怎么进行慈善方式方法都很重要。

慈善本质上是一种救急,而不是“包养”。

汶川十年:在慈善的路上,我们还可以走得更远

4.

另外,我还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的一点是,慈善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捐钱捐物。

你的行动,也是慈善。

这一点,汪涵说的最清楚了:

其实能力不管大小,不要轻视行动的力量。千万不要以为慈善,就是用钱去做些什么事情,你出门看见路上有一个垃圾,你把它捡起来,扔在垃圾桶,那个举动就是慈善。

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觉得轻松。悲是通过自己的分担,让别人觉得快乐。有了慈悲心,你的心心念念,举举动动,皆为慈善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