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到达鼎盛时期,为何针对他的评价却很低?

秦长彬

后世对于前人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其政治功绩以及私人生活。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达到鼎盛阶段,核武器数量甚至超过美国,真正达到超级强国。然而这些都是表象,活该评价不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勃列日涅夫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勃列日涅夫出生在工人家庭,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并不好。后来是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才算是完成了学业。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却是出奇的顺利,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他的职位几乎每年都会调动一次。


▲勃列日涅夫

从1927年年仅21岁的勃列日涅夫踏上政坛开始,到1955年就担任了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就升入入中央,做了主席团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这个时候才50岁。

但是他却是被公认的能力比较弱,对谁都构不成威胁之人。他自己也承认,他没有做领袖的能力,也没有更大的野心。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平庸,让他躲过一次次的明争暗斗,似乎是稀里糊涂的都坐上了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克里米亚休息,但是在莫斯科市正在召开中央主席团的会议。会议由勃列日涅夫主持,主要是在讨论五年计划。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一场普通的日常会议,但是背后却是谢列平蓄谋已久的政变。




▲赫鲁晓夫

会议开到一半没多久,谢列平就提议把赫鲁晓夫叫回来,打电话这个事情当然落在勃列日涅夫身上。但是深知这是一场政变的他,竟然是吓得差点晕厥过去,是被人硬拉着去走到电话旁边。他还惊恐不安的叫着“全完了,赫鲁晓夫知道会把我们杀了的。”

赫鲁晓夫最后还是回来了,当他和米高扬走进会议大场时,顺势坐上空着的主席位置。紧接着勃列日涅夫宣布会议开始,全场在坟墓般的寂静几分钟后,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首先站了出来,对赫鲁晓夫进行长篇大论的抨击,细数其多年来的错误决定。

紧接着各个重要人物陆陆续续的站了起来,几乎全部都是在抨击赫鲁晓夫。虽然他自己想发言,但是勃列日涅夫并不给他任何发言的机会。就在会议结束没多久后,赫鲁晓夫被迫退休养老。虽然是勃列日涅夫主持会议,但他说到底是个主持人,位子本来轮不到他!

▲谢列平

当时最有可能获得大权的,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两人。但是为了避免两败俱伤,最后只好可以选勃列日涅夫担任大权。 并不是大家看中他的才能,反而是他的平庸、无能成就了他,成了大家都认可的人物。在当时人眼中,都认为他只不过是个过渡时期人物。

他提出的很多提议,经常被别人否决。他甚至是放下姿态,求别人给他点面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人,竟然在几年时间铲除了谢列平的诸多党羽,做稳了苏联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其实这一点有点细思极恐,政治能力如此平庸,玩政权倒是一把好手,难道他一直都是韬光养晦?

其实并不然!从他后来诸多交谈当中,在很多事情的决策上,他给人的回复多是“我们将研究研究”、“这个事情以后再说”。 他手上如果没有演讲稿,甚至连话都说不全。他在与美国总统的私下会晤中,稿子念到一半,突然发现念到被划去的部分。甚至转身为翻译,接下来还要念吗?他在1982年的召开的大会上,他甚至是连念错演讲稿都没发现。


▲勃列日涅夫视察

所以从他很多日常来说,勃列日涅夫很有可能是一位很会玩弄权利,但是缺乏能力之人。

然而尽管是这样,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担任苏联主席开始,到1982年去世期间。18年的执政生涯,还是把苏联带上了巅峰。

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经济的改革。在计划经济框架下,以行政手段为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经济达到其巅峰位置。但是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实质问题,只不过是引鸠止渴、昙花一现的手段。

这段时间内中苏美经济差大大缩小,但是他把这些钱大部分都投入到工业当中,忽视了农业的重要性。而民以食为本,虽然腰杆都硬了,但是肚子空了。他18年的经济政策管理方面,虽然总体是上升,但是真正到民众上没多少。

▲配图

军事政策!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全部的工业投入,85%都应用到军事方面。70年代初,已经做到美苏军事持衡的局面。然而达到这么高的成就,苏联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可想而知在这个方面的投入有多大,也埋下多少不均衡的因素。

外交政策!普列日涅夫时期推行有限主权,主要体现在,他认为自己是社会阵营的老大哥,把苏联的模式强制推行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干扰其他国家主权。他所支持的是当外部敌人威胁到社会主义国家时,应该靠自己这个老大哥用军事方式援助其他国家。这其实就是一种霸权主义,给了他入侵别国的借口。

但是勃列日涅夫努力这么多,并没有很好改善苏联国内局势。苏联虽然坐拥当时世界最大的耕地面积,但是粮食连年欠收,不得不依靠进口。虽然飞船可以到达月球火星,但是连地面上的汽车都没搞好。这一段时期更是出现两千多个黑手党组织,年轻人也以吸毒为乐。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出现阶级固化,诸多重要权力被勃列日涅夫一人掌握。在他任职的十几年时间,无论是从地方还是到中央,有的职位十几年都没换过人。全国上下腐败严重,大搞特搞裙带主义。由于长时间没有人事调动,整个国家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

他本人也是虚荣无比,一生最喜爱的就是给别人颁奖,和给自己带高帽。他一生获得了114枚勋章,其中包括了四枚“金星奖章”(苏联英雄)。苏联只有两个人获得了四枚,另外一个是将军朱可夫,那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在给首位亚洲宇航员越南人范遵授勋

很多人都说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掘墓人,但是勃列日涅夫才是苏联真正的掘墓人。戈尔巴乔夫只是把装着苏联的棺材,给推下了墓坑,这个坑是勃列日涅夫亲自挖好的。其实等到戈尔巴乔夫上位时,苏联上下的民众早已对苏联失去了信心。

除了勃列日涅夫糟糕的政治能力、以及错误的政治、军事、经济决定,他私人习惯也不怎么样。

勃列日涅夫非常喜欢亲吻礼,但是这个礼节太过私密,很多人都不愿意。然而勃列日涅夫不管,你不把嘴巴凑过来他会选择强吻。而且嗜烟如命,晚年由于生病不让吸烟,他就让助理吸一口烟,狠狠的吐在自己脸上。




其实勃列日涅夫就是一个很会玩弄政治,但是能力又及其平庸之辈。从年年更换职位,到悄无声色铲除谢列平党羽,都可以看出端倪。其后一些糟糕的措施,也看到个人能力问题。

但是位置高了,就不想放过享受权利的过程。晚年时间利用权利之便,踢除与自己政见不合之人,重用自己亲属。即使是生病快要去世,都不愿意放弃主席的位置。

十几年时间连个接班人也没培育出,他去世后主席位置才轮空。但是因为没有“年轻人”接班,是经过了三个“老年”主席接连去世,才轮到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

所以说这种主席可以获得好的评价,才算是奇了怪。只不过是腰杆子硬起来了,实则外强中干一打就倒。


史之策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入主克里姆林宫,他执政18年(1964-1982),时间之长仅次于在位达30年的斯大林。这18年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政策进行了批判、调整和“纠偏”,进行改革。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国内外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针对他1评价却很低”的说法,有失偏颇。

一种评价持基本肯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改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传统体制所引起的尖锐矛盾,使苏联政局和社会稳定,而且完成了在苏联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两件大事:

第一,在经济上进一步缩小了苏联和美国的差距,例如,196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2%,1975年提高到相当于67%,1965年苏联的工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65%,1975年提高到相当于美国的80%;

第二,在军事上依靠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到70年代苏联几乎和美国处于均势地位并与之在全球争霸,实现了历代统治者的梦想。

另一种评价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对各个领域基本上

都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极为有限的政治改革虽然造成了政治稳定,但导致个人崇拜盛行,使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弊端日益严重。按照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的观点,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官僚主义,本位主义、机关专权和独断专行、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所谓双倍的泛滥”。

第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专权独断盛行。

第三,外交方面推行所谓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动辄以“老子党”的面目出现。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镇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第四,社会风气腐败。按照马歇尔·戈德曼的说法:“到70年代,腐败现象有些失控。”贿赂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特权阶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腐蚀作用。最好的理工科毕业生不愿去当工程师而宁愿去当商店销售员。因为在商品匮乏的苏联,一位富于“创造性”的销售员,其收入远远高于一般以工薪为经济来源的工程师。

近年,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以停滞和积聚危机因素并走向衰亡为主要特征”。2002年,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几位学者主编了一本书,题为《苏联兴亡史论》,该书第二十章的标题就是“对苏联走向衰亡起着重要作用的勃列日涅夫时期”。

图:1982年11月7日,勃列日涅夫最后一次红场阅兵。由于在寒风中站立了几小时,阅兵结束后即因病去世。


冯玮

如果对苏联领导人进行排名,列宁同志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他亲手创造了苏维埃俄国,又亲手缔造了苏联,可以被称为“苏联国父”。列宁的执政能力也是超一流的,在该妥协的地方善于妥协,在该强硬的地方懂得强硬,很快就结束了俄国内战,也挫败了协约国的武装入侵,为苏俄的发展赢取了宝贵的和平时期。在1921年,列宁同志开始改革经济发展路线,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幅度提升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苏联政权。列宁同志深受苏联人民的热爱,很多事迹传为佳话,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也有崇高的地位。

排在第二名的,应该是慈父,慈父将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首屈一指的工业大国,这点功绩是不可否认的。在慈父执政时期,苏联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是非常险恶的,在西边有英法德的对抗,在远东面对着日本帝国的虎视眈眈,两面受敌。在1930年代后,纳粹德国崛起,对苏联核心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当德国和日本结盟后,苏联又面对着两面夹击的态势。在慈父的带领下,苏联人民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也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图谋,成为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在二战后又拉起了东方阵营,应对美帝的挑战。

在苏联人看来,列宁和慈父的地位是没有争议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都是明主,为苏联人争取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空间,终于能够走向全世界了。在慈父之后,赫鲁晓夫接班,但是赫鲁晓夫在前期算是明主,改革了某些弊端,经济上也有所进步,但是后期却有点不靠谱,尤其是和美国的关系搞得越来越糟,同时还开启了霸权主义模式,经常欺负自己的兄弟们,弄得苏联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赫鲁晓夫认了怂,这让很多兄弟们怀疑苏联的实力,逐渐离心离德。

在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上台,但是苏联人对他的看法却很复杂。勃烈日涅夫的改革的确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改善了苏联人的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这是有目共睹的。在军事上,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开始突破美国的封锁,在全世界范围内和美国角逐,这也是事实。总的来看,勃烈日涅夫时期的苏联,达到了鼎盛的状态,各项指标也开始接近美国,苏联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那么为什么苏联人对他得我评价却很复杂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勃列日涅夫通过政变上台,这也是让苏联人最诟病的地方,前三任领导人都是合法的取得位置,勃烈日涅夫之后的三位领导人也是合法的继承位置,唯独勃列日涅夫是政变上台,可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冲这一点,苏联人对勃列日涅夫的看法,就如同美国人对林登约翰逊的看法,感觉其位置来路不正。

其二,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水平比不上前三位领导人,初代领导人列宁同志是位天才,第二代领导人慈父是个英雄人物,第三代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水平也是可以的。可就是因为前辈们太出色了,把最难的问题都解决了,把最大的功业都得树立了,留给勃列日涅夫的发展空间原本就不怎么大。在苏联人看来,苏联总理柯新金才是经济上的掌舵者,但勃列日涅夫并没有坚持改革路线,反而是让改革陷入停滞,使得赫鲁晓夫和柯西金等人的改革努力付之一炬,导致后期苏联的发展陷入停滞,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三,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在国际上进退失据,尤其是1979年大举入侵阿富汗,成为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极大地破坏了苏联的国际形象,浪费了大量的国力,加重了苏联的社会危机。


图维坦

勃列日涅夫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权利,并最终问鼎苏共最高权力,掌控着苏联党政军大权,集体领导体制被打破。

虽然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军事各方面达到了顶峰,并在全球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在1970年代甚至逼得美国战略收缩。但表面的风光无限下是不断僵化的身体,此时苏联需要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政治经济的运行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勃列日涅夫任内,死死抓住权柄不作任何改变,最终在80年代让苏联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此时苏联空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和铁甲洪流,他把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4%,虽然苏联的拳头很牛,但是老百姓需要的消费品却常年短缺,除了军事以外的科技水平与西方不断拉开差距,18年的统治,他的经济治理是极其失败的。

勃列日涅夫自己干了18年到去世,干部们也几乎都可以干到去世,从地方到中央,很多重要岗位十多年都没换人,固有的组织原则彻底被废除了,在苏联内部,形成了一个严密而稳固的特权阶层,这个阶层,像蛀虫一样,彻底抽空了这个超级大国的元气,整个社会死气沉沉,活力全无。

对外,勃列日涅夫疯了一般搞扩张,欺压东欧卫星国家,向南入侵阿富汗,把周围国家得罪了个遍。在第三世界国家大肆扩张,干预诸多国家的内战或战争,虽然苏联军事力量在全球威风八面,但是这后面是军费的急剧膨胀,苏联的财政不堪重负,而且由于体制问题,苏联对外的扩张缺少经济眼光,光出钱,图个战略价值,就是纯粹为了争霸,但是对苏联经济发展毫无利益可言。当然,即使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也没获得印度洋出海口,最后反而被战争拖垮。

到了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都快死了,但是苏共里面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中央开会就是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在那颤颤巍巍地念稿子,他死后,三年内苏联去世三位最高领导人,最后才上位的戈尔巴乔夫,苏共脆弱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人民对苏共已经失去了耐心,


云中史记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确实时鼎盛时期,但是有两个数据需要研究一下,第一就是当时苏联85%的工业为军工企业,第二就是当时苏联军费占到了苏联GDP差不多20%以上(甚至更多)。所以如果时说苏联军事实力的鼎盛,一点质疑的声音都没有,毕竟穷兵黩武如纳粹德国,那几年难道不可以说鼎盛时期吗?

但是当时苏联的农民却生活的水深火热,轻工业落后的苏联,几乎生活用品都需要进口,着给了底层巨大的负担。包括苏联的崩溃都和这个有关,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其实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赫鲁晓夫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为苏联积累了国力,而这场改革却没有继续下去,勃列日涅夫接手时,正好赶上了改革红利。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冷战进入到了高潮,这时候是苏联功、美国守的态势。当时的美国政府采取的就是战略收缩,避开苏联的锋芒。但是美国在经济上却采取了攻势,美国冷战时期,一直在中东地区保持力量的存在。其实在当时美国就已经开始布局了,可以说冷战中的美国,理性的让人害怕。

而勃列日涅夫手下的苏联,则是另一番景象了。古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送给勃列日涅夫十分合适,苏联的强大确实令世界颤抖,但是强大之下,苏联已经是问题重重了。勃列日涅夫错失了最佳的改革时机,可以说苏联这辆只顾狂奔的战车,本来可以刹车,停下来看看有没有损坏的地方,但是勃列日涅夫直接一脚油门踩到底,最后车失去了控制,一直到底毁灭。


小司马迁论史



到底誰才是蘇聯的掘墓人呢?最近讀了幾本勃列日涅夫的傳記,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十八年》,深覺為蘇聯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滅亡的罪魁禍首,蘇聯崩潰已經二十年了。有關蘇聯崩潰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既有蘇聯人自己寫的,也有中國人和西方人寫的。書有這麼多,見解更是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蘇聯不是亡於西方的「和平演變」,而是亡於其自身內部原因。但究竟什麼是蘇聯崩潰的罪魁禍首?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蘇聯崩潰的第一負責人,當然應該首推斯大林。他歪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與科學社會主義風馬牛不相及的斯大林模式,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沈重的災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是為了讓所有人生活得更幸福,但斯大林模式呢,既沒有給人民以麵包,又沒有給人民以自由。社會主義應該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社會發展階段,可是斯大林模式卻在很多方面名不符實。人類歷史上,無論有多少逆流,最終要回到人間正道,正如大江大河,無論有多少回轉、險灘,終究要流入大海一樣。所以說,最終使蘇聯滅亡的,還是這種發展模式的建立者,不過,斯大林模式的錯誤不一定要以蘇聯的滅亡為代價來糾正。如果斯大林以後的歷任接班人能夠走上改革之路,以漸進的方式來改變斯大林模式,那麼蘇共和蘇聯仍然可以存活下去,而且活得更有活力、更好。人民對誰來領導、叫什麼名字,並不在意,只關心他們的生活是否幸福。「盜泉」的水,如果甘甜的話,人民為什麼不喝呢?所以,蘇聯的掘墓人還要從斯大林之後的接班人中去找,馬林科夫是浮雲,安德羅波夫等病夫也是浮雲。在蘇聯真正起過作用的後斯大林領導人還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這些人中,赫魯曉夫認識到了一點斯大林的錯誤。無論如何,他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中解釋並批判了斯大林「個人迷信」和大屠殺,還第一次揭開了蘇聯暗流湧動的蓋子,開啓了改革的啓蒙運動「解凍」。儘管他把這一切歸咎於斯大林的「個人品質」,沒有從制度上認識到斯大林模式的根本弊病,把「斯大林」和「模式」分裂開來,只批斯大林而不批模式,而且改革的目標不明確,不從根本上否定這種模式,卻企圖修補這個模式,改革的方法又太任意,談不上有什麼整體方案,但赫魯曉夫仍然是一個功過參半的人物,正如一位藝術家為他塑的半黑半白的塑像一樣。他畢竟開啓了改革的大門,這一歷史功績不容抹殺。


現在,人們更多把蘇聯的崩潰歸罪於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許多人至今對戈爾巴喬夫依然心懷恨意,認為他的「公開化」披露了蘇共在歷史上的許多罪過,如卡廷森林事件等,敗壞了蘇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為蘇共和蘇聯的崩潰埋下了禍根。我以為,戈爾巴喬夫不過是那個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皇帝的確沒穿衣服,天真無邪的孩子說的無非是人所不敢言的事實,他有什麼錯呢?孩子的真誠應該得到肯定,戈爾巴喬夫也是如此。蘇共所存在的問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即使沒有戈爾巴喬夫,又還能掩蓋多久?其實戈爾巴喬夫的原意還是想推動改革的,不過斯大林模式實在太根深蒂固了,他也沒辦法,只好「無可奈何花落去」了。蘇聯崩潰的墓穴並不是他挖好的,他的公開化無非是把蘇聯向這座墓又推進了一步,而且是推到了墓的邊緣。這時無論什麼人都無法輓救蘇聯的崩潰了。至於葉利欽,他只是把蘇聯推入這座墓的人。這時的蘇聯已經進入垂死階段,垂死的鐘聲一次次響起,斯大林模式被推入墓中,正是水到渠成的事。葉利欽是蘇聯的送葬者,決不是掘墓人。如果沒人先挖好墓,他也不會以埋葬斯大林模式而名垂青史,到底誰才是蘇聯的掘墓人呢?最近讀了幾本勃列日涅夫的傳記,尤其是郭春生先生所著的《勃列日涅夫18年》,深覺為蘇聯掘墓的,正是勃列日涅夫!他才是蘇聯滅亡的罪魁禍首。他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奪取了赫魯曉夫的權力,但並沒有把改革推進到一個新時期,而是力圖再造斯大林模式,重現斯大林的個人集權。這就加劇了蘇聯社會固有的矛盾。當蘇聯人民無法忍受這種制度時,墓也就挖好了,何時下葬只是時間問題,誰來埋葬也不過是歷史的偶然。他當政十八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斷努力地將墓掘深。當他離世時,經過十八年的不懈努力,這個墓已經挖好了,面對這樣一個大墓,任何天才的繼任者都無法輓救蘇聯滅亡的命運,無法再尋求漸進的方式來輓救蘇聯。戈爾巴喬夫認識到了這一點,葉利欽最後只能把蘇聯推入勃列日涅夫挖好的墓中,開啓俄羅斯的新時代。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一個制度的崩潰都植根於它的經濟制度和由這種制度所決定的經濟狀況。一種制度或者模式,無論政治如何集權,文化如何受管制,官員如何腐敗,只要人民生活滿意,它就可以維持下去。當然,這只是一種不現實的「假設」,如果政治上集權,文化上管制,官員腐敗,經濟上也不會使人民過上滿意日子。 政治與經濟是密不可分的,這樣的發展模式也不會有好的市場經濟制度,也不會有良好的經濟狀況。這樣的「假設」,無非是為了說明經濟的重要性,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計劃經濟體制。它的政治集權、文化管制、官員腐敗,都是以這種經濟制度為基礎的。計劃經濟之不可行,已有許多權威著作進行了深入分析,這裡不用贅述。所以,改革決不能修補這種經濟體制,而是要從根本上否定這種經濟體制,即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這種經濟體制根本變革的基礎上再進行其他制度變革。這種改革可以採用漸進式的方法,從而避免引起社會大的動蕩,利國利民。不過改革者心裡一定要明白,改革就是為了埋葬計劃經濟及相應的上層建築,所要考慮的問題,無非是在社會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如何一步步實現。赫魯曉夫的失敗,並不因為他的改革方法不對,如分為農業類、工業類之類,關鍵在於,他根本沒認識到計劃經濟在斯大林模式中的作用及其不可行性。他把一切都歸咎於斯大林的個性,沒有認識到斯大林之所以能犯下種種錯誤,關鍵還在於制度基礎。他不想改變制度,更沒想到去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他所做的一切,即使再正確,也是修改、完善這種制度,是補天而不是變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所以,斯大林所犯下的個人崇拜等錯誤,他又犯了,而他又並不具備斯大林的權威,最後被勃列日涅夫的宮廷政變趕下台也是必然的,沒有勃列日涅夫,也會出現其他的「夫」或「斯基」,用什麼方式獲取權力並不重要。在封建的家族式繼承或蘇聯式的上一代領導人指定接班人的權力交接模式中,獲得權力都不會是光明正大的,總有某種陰謀或妥協在內。但歷史是以成敗論英雄的,無論以什麼方式獲得權力,只要掌權後能推動歷史前進,後人也不會苛責。唐宗宋祖獲得權力都不光明正大,甚至是在腥風血雨中完成的權力交接,但現在有誰不說他們是一代明君?有誰還在以他們奪權的方式來否定他們?勃列日涅夫以宮廷政變的方式獲取政權本來也是斯大林模式的一部分,關鍵是他獲得權力後的所作所為。如果勃列日涅夫繼續赫魯曉夫的改革,而且糾正方向與方法,那麼,他今天一定是英雄,也可以避免蘇聯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的悲劇。可惜,他不是這樣的人。與赫魯曉夫相比,他上台後是完全轉向了,不是前進,而是倒退,回到斯大林模式。他成了一個新的斯大林,又在起勁地挖斯大林已開始挖的墳墓,使之更深、更大。一旦把蘇聯埋進去,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回到斯大林模式,勢必要停止由赫魯曉夫開始的批判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及其掌權的「第聶伯羅幫」甚至想為斯大林恢復名譽,歌頌斯大林的豐功偉績。在歷史上,為某個人翻案,祭出歷史的亡靈,並不是對這個人情深意切,而是為了復興他們的思想和做法。勃列日涅夫迫於當時人民對斯大林的怨恨,也沒敢大張旗鼓這樣做,但他們所作所為的確再現了斯大林的那一套,這首先就是回到計劃經濟的模式,使蘇聯在赫魯曉夫時代開啓或正在探討的「新經濟體制」改革停止。那時已被肯定並試驗性地採用的企業以利潤為中心、擴大企業的自主權、物質刺激等帶有市場經濟色彩的改革都停止了,正在探討的「市場社會主義」也受到批判。改革的推動者柯西金受到排擠,行政管理經濟的方式重振雄風,管理部門的權力也得到擴張。其實,柯西金當時並不是市場經濟的改革派,只不過是要用經濟手段對計劃經濟作一點修補。勃列日涅夫連這點改革都制止了。其中當然有對柯西金奪權、把「三駕馬車」變為一人獨裁的企圖,但從他的經濟政策來看,他更是一個斯大林模式計劃經濟的堅定信徒。要知道,斯大林的關鍵錯誤還不在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清洗,而在於他所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集權政治。勃列日涅夫想為斯大林翻案,他也不敢否認大清洗之罪,但仍試圖召回斯大林模式的亡靈。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儘管不敢公開為斯大林招魂,卻對斯大林模式一仍其舊。


應該說,計劃經濟下,由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一定時期內對恢復和發展蘇聯經濟還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在二戰後的二十多年中,蘇聯保持了高速增長。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初期,蘇聯經濟形勢相當不錯。第八個五年計劃(1966-1970)順利完成,增長率達到7.4%,遠高於同期西方國家的增長率(應該指出,把蘇聯的工農業生產總值與西方的GDP相比並不科學。因為這兩個統計體系的內容與方法差別甚大。簡單來說,GDP包括產品與勞務,而蘇聯的統計體系不包括勞務,GDP只計算最終產品,沒有重復計算,而蘇聯的統計體系包括了中間產品的重復計算。限於資料,只能權且作此比較)。到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達美國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而農業總產值達到85%。但是,蘇聯計劃經濟下的這種高增長是靠大量投入資源而實現的,缺乏技術創新與生產率的提高,因此不具有可持續性,到七十年代後期增長率就放慢了,這就是《勃列日涅夫18年》中所說「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工業總產值增長從8.5%下降到5.9%,農業總產值從4.3%下降到1.1%,勞動生產率年增長從6.8%下降到3.2%。靠投入增加來實現增長走到盡頭了,又缺乏技術創新,經濟能不停滯嗎?蘇聯學界與政界並不是沒有認識到技術創新與生產率提高的重要性。早在五十年代初,蘇聯經濟學界就討論了「外延式增長」與「內涵式增長」的問題。外延式增長就是靠增加投入實現增長,內涵式增長就是靠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實現增長。學界一致認為,外延式增長遲早會遇到限制,要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必須從外延式增長轉變為內涵式增長。蘇聯的歷屆領導人也沒有少講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但為什麼蘇聯的增長一直沒有從外延式轉向內涵式呢?


這就在於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技術創新。在市場經濟中,技術創新的動力來自企業家追求利潤的動機。奧國學派的米賽斯認為,企業家的利潤來自產品市場價格與成本的差距。企業家為追求利潤就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追求利潤既是企業家內在的動力,又是外在的壓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家和企業都消失了。企業全由國家直接控制,並不以利潤為目標,有了利潤不能給自己帶來好處,虧損了也有政府的「父愛主義」保護,而且,國營企業的領導都是行政官員。這種體制下,企業哪有技術創新的動力呢?而且,與計劃密不可分的專制獨裁政治制度壓抑了新思想的產生。標新立異會引來殺身之禍,循規蹈矩才能生存下去。這種制度抑制了新思想和技術創新。所以,儘管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也是只有膚淺的「知」,而沒有現實的「行」。當然,要說在蘇聯斯大林模式下沒有技術創新,也並不準確。蘇聯畢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它的軍用技術和空間技術,與美國不相上下。為什麼這種技術創新沒有體現在國民經濟中呢?這就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另一問題了:發展經濟的目的不是富民而是強國。蘇聯的目標是使自己在軍事與空間技術上足以與美國對抗,並不惜以舉國之力來實現這個目標。計劃經濟體制下,想要集中人力與物力來為這一目標服務,還是沒問題的,畢竟蘇聯資源豐富,人傑地靈。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也必然放棄其他目標。所以儘管蘇聯在軍事及空間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但這與整個國民經濟並沒有關係,相應的技術也並沒有運用到國民經濟中。而且,把資源應用於這方面,必然減少了用於其他方面的資源。蘇聯的經濟停滯,物資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根源正在於此。在某一時期內,人民為強國作一點犧牲是可以的,但要長期如此,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滿,社會難以穩定。蘇聯崩潰的深層次根源正在於經濟停滯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強國而不富民,最終國家是無法真正強大的。為強國而富民,如果人人貧窮,生活不易,這倒還不會引發太大的問題,但蘇聯的問題是大多數人民貧窮,而少數特權階層卻過著比西方資產階級還腐化的生活。這就不能不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勃列日涅夫正是這個特權階層的締造者和代表。說勃列日涅夫是特權階層的締造者,這是《勃列日涅夫18年》作者的看法,我並不完全認同。我贊同德熱拉斯在《新階級》中的觀點,只要是這種計劃經濟和獨裁的制度,就必然有特權階層,即德熱拉斯所說的新階級。而且,一旦這種制度建立,這個特權階層就產生了。在十月革命成功後的初期,列寧是堅決反對特權思想的,當時革命者的理想主義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也不允許特權階層的出現。但斯大林掌權後,為了維護獨裁的體制,他有意扶植了一個特權階層,作為自己統治的基礎。個人迷信既是斯大林的愛好,也是這個特權階層為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創造出來的。斯大林的錯誤並不在於他的個性,而在於這種制度及其所形成的特權階層。沒有這個特權階層,斯大林得不到支持。他的個性如何能得到淋灕盡致的發揮?任何時候,專制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有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在支撐。所以,造就特權階層是維護這種專制制度的需要。


計劃經濟也為這種特權階層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計劃經濟以公有制為基礎,蘇聯的公有制名義上是全民所有,實際上真正的所有者、使用者和受益者都是掌握政權的人,因為全民所有由國家代表。在蘇聯,這種代表又不受人民的制約和監督。這樣,全民所有就變成了特權階層所有。中國批判蘇聯的「九評」中曾經正確提出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公有制度成了官僚資產階級所有制。其實不僅勃列日涅夫時期如此,這種制度一旦建立,就必然如此。統治者先有權力,再成為真正的所有者,特權階層就產生了。這正是哈耶克所說的「有了權才能有錢」。勃列日涅夫不是特權階層的締造者,僅僅是這個階層的擴大和強化者,他也並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懂也不信馬克思主義,儘管講話中通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口號,實際上考慮的還是如何鞏固一己統治地位。他依靠的主要是過去的手下,即《勃列日涅夫18年》中所說的「第聶伯羅集團」。他們早已把馬克思主義拋到腦後,一切以小集團的利益為導向。勃列日涅夫無原則地寬容屬於自己小集團的人,排斥集團之外的人,波德戈爾內、柯內金就是被他排擠出領導集體的。謀取政治地位還是為了經濟利益。勃列日涅夫本人就熱衷於名車、別墅和打獵,為子女親屬謀取利益,他的女兒和女婿都是名聲甚壞的「太子黨」。有了這類榜樣,當然上行下效,不用說這個小集團的人,即使沒有進入這個小集團的官員也要以權謀私。「九評」中把他們稱作官僚資產階級,還是相當有道理的,今天看來也不為過。這樣一個特權階級形成後,他們與廣大人民的清貧生活形成鮮明對照,這勢必引起人民的反抗。換言之,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就是特權階層與廣大人民的矛盾。在專制和輿論控制之下,這種來自人民的不滿就形成了異見者。異見者是一些知識分子,但他們的產生是有社會根據的。如果當權者能傾聽他們的意見並做出改進,他們也形不成氣候。但勃列日涅夫採取強硬的手段,不是抓進監牢、送去勞改或精神病院,就是趕出國。但這樣一來,產生異見的基礎不但沒有消除,還在加深,最終成為推翻蘇聯舊體制的一種力量。其實不同政見者任何社會都有,當年的馬克思,之後的左翼思想家加爾佈雷思、羅賓遜夫人不都是不同政見者嗎?但他們都沒成什麼氣候,當局並沒有壓抑、鎮壓,他們有些看法被吸收到政策中,不用鎮壓便自行消散了。對異見者,越是鎮壓他們就越堅強,越是想撲滅,他們的聲勢就越大。甚至原來一些本來沒有引起人民重視的異端思想,越是鎮壓,知道並接受的人就越多。勃列日涅夫對異見者的種種打壓,最後使他們成為日後推翻蘇聯的強有力的力量。打壓異見者豈不是在給自己掘墓嗎?勃列日涅夫打壓索爾仁尼琴,打壓薩哈羅夫,他們反倒各自獲得了諾貝爾獎。打壓使這些人獲得了世界級聲譽,對鞏固社會主義蘇聯有什麼好處呢?黑格爾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異見者的出現並形成一股勢力,肯定有其社會根源。對異見者釜底抽薪,消除這些根源,異見者這些人如何能存在併發展?打壓等於給異見者火上澆油。這就正如對皮球,要給它放氣,而不是拍打。放了氣,它就動不了了,越拍打,它跳得越高。


使勃列日涅夫給蘇聯掘的墓越來越大的,還有他的外交政策。出兵捷克和阿富汗是最大的失誤。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尊重別國主權,愛好和平,但勃列日涅夫粗暴地出兵干涉捷克的內政。這只是延遲了捷克的改革,但並不能改變改革的歷史趨勢。這不僅使蘇聯在國際上處於難堪的地位,而且在國內也引起人民不滿。出兵阿富汗進行擴張,使自己陷入了泥潭,物質人員上的損失不用說,聲譽的損失,給搖搖欲墜的蘇聯以最後一擊。外交政策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勃列日涅夫十八年經營的內外失敗是蘇聯崩潰的基本原因。墓已經挖好了,戈爾巴喬夫再無回天之力,葉利欽輕輕一推,蘇聯就進了勃列日涅夫挖好的墳墓。戈爾巴喬夫、葉利欽何錯之有?對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國內外分歧甚大。甚至時至今日,俄羅斯為勃列日涅夫歌功頌德的人也不少。我看過的另一本《勃列日涅夫傳》是俄羅斯學者謝爾蓋·謝曼諾夫寫的,由東方出版社在國內翻譯出版。他把勃列日涅夫寫成一位英雄,甚至對他女兒、女婿之類親屬發財升官之事也不承認。這種書也是一類看法。但我認為離起碼的事實甚遠。對勃列日涅夫評價的爭論還會持續下去,這也沒什麼可奇怪的,德國不是還有人懷念希特勒嗎?當然,也許蘇聯的崩潰並不是一件好事。在斯大林模式建立之時,它覆亡的命運也許就注定了,不進行徹底改革,蘇聯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在葉利欽結束了斯大林模式後,俄羅斯和蘇聯原來的加盟共和國和東歐各國才有了希望。當然,經歷了斯大林模式和轉型動蕩之後,這些國家的復興之路還很漫長


小张4512345

不被西方视为威胁的领导人才会获得高评价

纵观苏联存在的七十多年,唯一在西方获得正面评价的领导人恐怕只有戈尔巴乔夫了,这点至少有诺贝尔和平奖为证。至于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做了什么,大家恐怕也都清楚。答主曾在另一篇回答里举出过几个方面俄罗斯与苏联的差距,比如领土小了五分之一,人口减少一半,GDP大约只相当于苏联的六分之一与八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苏联解体后的三年时间(1992年~1994年)里,俄罗斯全国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下降达五岁之多!这种降幅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道主义灾难,能与之相比的恐怕只有两次世界大战了。如果考虑到俄罗斯超过一亿的人口规模,恐怕人类历史上都很难找出类似规模的灾难。

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统计图,红色是死亡率,蓝色是出生率,中间的竖虚线标志的是苏联解体,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出生率骤降,死亡率暴涨的过程


而这一切,当然不能说完全是戈尔巴乔夫的功劳,但他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而他却是唯一一个在西方拥有正面的苏联领导人,从这一点里大家其实已经能看到为什么勃列日涅夫评价不高了吧?

使苏联国力提升的领导人在西方评价都很低

其实看看苏联领导人在西方的评价,由低到高大致可以给出下面这样一个排名:

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

列宁

赫鲁晓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这个排名反过来看就基本是对苏联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由大到小的排名了。当然答主这里不是说按这个排名斯大林的统治完美无缺,斯大林统治时期在政治方面确实也存在很多弊端。但从整个苏联社会的角度看,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确实推动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1960年到1980年全球GDP排名,可以看到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治下始终稳居第二,而且经济增长始终不算慢

所以勃列日涅夫被西方评价很低是一种正常情况,其实反而是他在任期间做的不错的一种证明,确实苏联的国力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达到了巅峰,也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最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时代。

勃列日涅夫会见尼克松


当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确实产生了很多积弊,为后来的苏联解体打下了伏笔,比如过度依赖石油经济等。从苏联自身的角度,这些问题也是他执政时期的污点。但这却并不是西方对他评价低的主要原因,如果他连这些都做的非常好,可能他在西方的评价就会超越斯大林,成为苏联历史上的头号“独裁者”了。

青年时代的勃列日涅夫


桃花石杂谈


最爱雷哥的

因为苏联解体后,掌握世界主流舆论和媒体的西方自然会集中攻击苏联,要批倒批臭,挖棺鞭尸啊!

在西方眼里,敌人越强大就是他们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达到最鼎盛时期,自然在西方眼里是他最大的错误,因为让西方感到恐惧和不爽了!

就像如今世界也有一种声音在批判列宁和斯大林一样,不断的丑化抹黑和诋毁,描述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时代多么的暗无天日,惨无人道,悲惨世界!

就在于列宁创立了苏联,而斯大林让苏联开始强大并成为能和西方平起平坐对抗的超级大国,而可怜的勃列日涅夫让苏联达到了最鼎盛,自然也要跟着背锅一起被批判!

在西方眼里,什么样的苏联领导人才是好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这样的才是好领导人,因为摧毁了苏联,摧毁了所谓的铁幕,让一个超级大国和最强劲对手垮台,这才是好领导人,应该歌颂应该赞美,就像戈尔巴乔夫领导时期,西方毫不吝啬的慷慨的给他带上了无数的桂冠和荣誉,甚至还把诺贝尔和平奖都授予给他!

戈尔巴乔夫也不负西方众望,亲手摧毁了苏联帝国,让苏联解体,俄罗斯衰落,帮助西方消灭了心头大患,而西方所付出的,只不过是一文不值的各种吹捧和奖杯罢了,如果你要,给你做一千个奖杯都可以,工厂里只不过花费几个小时时间的事!总比通过一场世界大战要强吧!

就像如今,西方又在大肆抹黑普京,其实普京的罪状只有一个,那就是竟然胆敢带领俄罗斯重新强大重新不屈,这可怎么得了,简直触怒了西方的龙颜,必须要再次集中火力批倒批臭,俄罗斯必须四分五裂,永远衰落,永无出头之日才是好俄罗斯!

谣言止于智者,其实很多的谎言并不复杂,只要还有一点脑子稍微一分析都能看透这些谎言,只不过世人太多连用脑子去分析都懒得去想,更多的容易被舆论媒体所误导,被人像牛一样牵着鼻子走,别人想让你怎么想就怎么想,想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自己其实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傀儡还浑然不知!

不要高估了大众的理性思维能力,否则也不会那么多被传销骗被诈骗的骗被各种打着投资理财招牌的骗,其实骗子的骗术从来不高明,问题是永远不缺乏市场!

稍微有点脑子理性思维,就很容易能戳穿这种谎言!诋毁列宁,诋毁斯大林,说他们多么的残暴,他们时代多么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可如果真的那样,又为何在他们领导下,苏联能从欧洲最贫穷最落后的农奴制沙皇俄国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成为俄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代?

这显然驴唇不对马嘴吗,根本就无法解释吗,那么黑暗那么野蛮反倒没让国家成为最强大,这简直就是在侮辱折磨人的智商啊,明显的说的和实际完全不符啊,估计西方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反正傻子足够多,能骗一个是一个!

在西方眼里,印度,东南亚,非洲,南美一些国家才是好榜样,因为他们民主自由,虽然这些国家惨不忍睹,但那些并不重要,只要自由民主就可以了!

就像世界都在吹捧南非的曼德拉,简直把他当成世界英雄,如今每年还在举行纪念他的活动,但现实中西方媒体却刻意的规避一点就是,曼德拉成功的把南非从发达国家带入发展中国家,南非彻底衰落了,不值一提了,一片衰败和不断的内乱!这对西方来说又少了个南非这样的对手,南非拥有丰富的资源比如世界最大的钻石产地,又可以被西方公司控制和掠夺了!

列宁,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最大的错误,就在于让一个欧洲最落后最贫穷饱受欺凌的国家竟然胆敢成为超级大国,并且还和西方对抗,让西方感到恐惧和睡不着觉,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罪该万死!

好不容易吹捧出个戈尔巴乔夫,终于干掉了苏联。西方以为可以喘口气,高枕无忧了,可没想到又冒出个普京,扬言给我二十年,还给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俄罗斯再次强势崛起,这又让西方心里不安,不引起重视任由发展那怎么得了,必须再次集中火力围攻,批倒批臭,挖棺鞭尸啊,不出意外,如今主流媒体舆论一边倒,狂批普京,简直就是俄罗斯的新沙皇大独裁者!

其实勃列日涅夫并没什么错,他最大的错就错在,干嘛要让苏联达到最鼎盛,干嘛让西方感到恐慌睡不着觉,多学习学习戈尔巴乔夫不好吗,死了的苏联才是好苏联,衰落了的四分五裂了的永无翻身之日的俄罗斯才是好俄罗斯!就像一条狗,不管你怎么打他骂他虐待他,他都不敢吭一声的才是好狗狗!胆敢龇下牙,必须一棍子打死,打死,打死!


齐天小圣143432292

勃列日涅夫的评价不能说是很低,但的确评价不高,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最强大的时期,这是世所公认的,但他的领导人却评价不高,这看起来很矛盾。

其实细究其原因,这并不矛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虽然貌似强大,实则在强大的外表下内部矛盾重重,而勃列日涅夫,确实可以称得上苏联历任领导人里水平最差的一个。

在勃列日涅夫以前,列宁同志自不必说,苏联的开国领袖。斯大林虽然残暴,却对苏联的强大有着根本性的贡献。赫鲁晓夫也许水平不高,但却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至死信仰共产主义。在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是公认苏联最佳领导人,契尔年科执政时间太短。就算是戈尔巴乔夫,也还有一颗想改革挽救苏联的心,只有勃列日涅夫,其人之荒唐与麻木,的确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景。

勃列日涅夫和他的前任赫鲁晓夫一样,都没有什么文化,他的文化水平甚至比赫鲁晓夫还低。勃列日涅夫当了一辈子的官,却从来不能脱稿演讲,没有演讲稿的话他连话都说不利索。曾经有一次会议,勃列日涅夫在会上演讲,不想秘书一时疏忽,拿错了演讲稿,结果勃列日涅夫就在众人的哄笑之中念完了与会议毫不相干的演讲稿。在迎接奥组委的机场上,勃列日涅夫忘了拿演讲稿,迫不得已只能现场致辞,他的话冗长而令人费解,居然连着念了五个“O”——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把奥运会五环旗当成字母“O”了。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政务处理能力,面对部下提来的问题,他只会搪塞到:“这个我们再研究研究”“这个需要开会讨论”,最后交给他的秘书和其他的政治局委员处理。至于他本人,勃列日涅夫有一个举世闻名的爱好——勋章。

勃列日涅夫对勋章的酷爱超乎想象,他几乎收集(也就是让党中央颁发给自己)了苏联所有的勋章。苏联最高等级的列宁勋章,多少年都不一定颁发一个,他一个人就有仨!苏联历史上非常少有的金星勋章,他自己就有十三个!所以当年的苏联人编笑话说:“听说莫斯科发生了3级地震?——不要紧,一定是勃列日涅夫同志的军装掉在地上了。”

除了水平低下和作风荒唐之外,勃列日涅夫对共产主义也毫无忠诚。他曾经亲口对自己的儿子说:“什么主义不主义的,都是骗人的把戏而已”,他不仅心里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公款给自己的子女修建了豪华的别墅,他的女婿因为他的原因,仅仅几年就从一个低级军官升为了上将!

在勃列日涅夫领导时期,苏联的强大多表现于军事上,核武器超越美国,军事态势上形成苏攻美守的大局面。民生上,苏联虽然也有很大进步,但多年来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局面却丝毫没有改变,反而更加严重,苏联人民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应该送给敌人”(容易爆炸)。在经济上,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放缓了发展的脚步,逐渐趋于停滞,经济发展从20%多慢慢掉落到个位数,还高度依赖于国际油价。对苏联的体制问题,勃列日涅夫没有丝毫改革,因为他的成就是靠苏共的官僚集团取得的,面对苏共的腐败横行,自己本身就是腐败分子的勃列日涅夫怎么好意思下手呢?

勃列日涅夫既然是这么糟糕的一个人,他是怎么当上的苏联领导人,又领导苏联走向顶峰的呢?因为勃列日涅夫虽然政务能力很差,发动政变的能力却不差,他是靠政变来推翻赫鲁晓夫走向前台的。而且,正是因为他本人过于平庸,所以苏联的官僚集团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领导人,而不是像斯大林,赫鲁晓夫这样的强势领袖,所谓因祸得福,大概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