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多次提到《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戲聊足球

2017年5月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主要是一部以反腐倡廉為題材電視局,跟當下國家的反腐風暴相互輝映,多少滿足了普通小老百姓的好奇心,讓大家直呼過癮,曾一度被小夥伴們熱追。


劇中曾多次提到《萬曆十五年》,這是由華裔美籍歷史學家黃仁宇編著的,描寫的是明朝萬曆十五年的衰退史。那麼在明朝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下面,就隨有書君共同去了解明朝的這段歷史。

黃仁宇在第一章就說到,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只是這一年裡明朝廷上發生了若干歷史學家容易忽視的事件,而這些事件看來雖似末段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它們之間的關係因果,恰恰是歷史的重點。

一、內憂外患,四面楚歌


一是山東省的三千農民由於饑荒叢聚為盜,各地白蓮教信徒大有增加;


二是楊應龍在西南叛變,拜在寧夏造反,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侵佔朝鮮,東北的努爾哈赤在白山黑水間發難;


三是黃河幾處決堤,1588年潘季馴被任“總督喝道兼理軍務”,負責治理黃河;


四是建儲問題引起紛爭。萬曆要求立愛妃鄭氏所生的常洵為太子,而大臣們認為應該立長子常洛為太子,雙方為此事展開長期的鬥爭。


二、楷模辭世,失去依靠


一是1587年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督御史海瑞,在任所與世長辭。眾所周知,海瑞是一名耿直過頭的文官,性情古怪卻極度清廉,退隱荒涼瘴癘之區的海瑞只有孤獨終老。


二是1587年12月12日,一代名將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死去。


三是哲學家李贄,在1587年以前已經按照儒家的倫理完成了對家庭應盡的一切義務,於1588年剃髮為僧。


明朝培養出來的官僚體系中的精神楷模都沒了。失去了賢臣良將的明朝已經變得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三、皇帝無權,執法不嚴。

明朝中後期的真正統治者並非皇帝,而是把持朝政,掌握大權的文官以及最具特色的宦官。文官則是凌駕於皇帝頭上的真正主宰者。

明朝的文官有制度保障,也有鞏固思想,因此,文官在朝廷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整個文官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這樣便造成了一個通過道德來實現統治目的的國家,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或者法律是選擇性地來執行了。


這就使大批的人掛羊頭賣狗肉,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比如內閣首輔,他在朝堂之上要求明朝官員要節儉守禮,禁止鋪張浪費,還為此處死了好些官員。


但在自己執行時就放鬆了,不按照法律規定辦事了,有一次張居正回家探親時,隊伍的場面可以說是超過了皇帝的待遇,更別提各州各縣爭著前來送禮的地方官了。當法律遇到了權力,就成了一張廢紙。


四、不理朝政,國家大亂

萬曆十四年後,明神宗萬曆就開始連續不上朝了。自萬曆十六年後,常朝也經常看不到萬曆的身影。萬曆十七年元旦後,他以日食為由免去了元旦朝賀,此後每年元旦萬曆皇帝再也不視朝。神宗整日深居深宮中不問政事,就任由著宦官和文官自己折騰去。


皇帝不上朝,整個朝野處於失管狀態,導致國家一片混亂。


明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勢力,致使明末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清朝入主中國。

所以,萬曆十五年,是明朝走向衰落的開始。

而發生於1619年即萬曆四十七年的遼東戰役,是關係明朝生死存亡的轉折點,而明軍的失利,其根源就在於其不規範的官僚制度。

明朝萬曆十五年的歷史,實則是一部失敗的歷史,因為此書中出現的幾個對後世有影響的人物,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則身敗名裂。在一個腐朽體制下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難以挽救一個走向窮途末路的國家。



《人民的名義》的故事雖然發生在現在社會,但卻彷彿似《萬曆十五年》的情景再現,當身為副省長的高育良目無法律,任意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利時,他就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但與明朝不同的是,我們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現象的嚴重後果,並且下定決心,不管查到什麼人,不管是哪個級別的幹部,一查到底,絕不姑息,同時,以人民的名義將他們繩之以法。



有書共讀

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這一年,西班牙軍隊西征大英帝國,而遠在東方的明朝,經過明神宗朱翊鈞大刀闊斧的改革,原本一改明朝的頹勢,出現了盛世曙光,當時無數人以為明朝會永遠的繁榮強大,沒曾想卻在皇權與文官的鬥爭下,迎來了更加不可逆轉的衰亡。

時光回溯到1572年,年僅10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登基,年號萬曆。

此後十年間,一代名臣張居正得神宗鼎力支持,實現偉大抱負,力推新政改革,使當時的明朝百姓生活大幅提高,社會整體經濟繁榮富強,更讓明朝一躍成為亞洲範圍內的強大國權,而神宗本人,也被百姓們視作勤勉明君。

(明神宗:朱翊鈞)翊:yi,四聲。

在軍事上,明神宗善用賢臣,不僅全力支持戚繼光抗擊倭寇,還主持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徵”,奠定了明朝軍事強國的霸主地位。

在水利上則任命大臣潘季馴四度治理河患,成效顯著,因此這段輝煌的時期,史稱:

萬曆中興

可隨著張居正的辭世,朝廷內閣爭鬥日益激烈,再加上明神宗後期荒蕪政事,原本繁榮的盛世逐漸走向衰亡。

(張居正)

受奸臣所害,一代明賢張居正死後不得安寧,不僅被聽信讒言的神宗抄家,還險些被鞭屍,若不是明朝天下百姓輿論難平,恐怕早就暴屍荒野,而張居正的家眷,或餓死或發配充軍,均不得善終。

到了1587年,正是萬曆十五年,皇權與文官的矛盾衝突徹底爆發,因為新政的實施,使文官制度對皇權的壓制極大,剛滿25歲的明神宗徹底失去了治理朝政的決心,面對國事,整日消極應對,甚至躲入後官,不再上朝。

此前受到張居正壓迫的文官,開始彈劾迫害張居正提攜的官員,一場暗流湧動的風波,在逐漸衰退的太平盛世下禍害朝綱。

(申時行)

五年後,即萬曆二十年,隨著老首輔申時行的退休,也宣告著對大明國勢理解深刻,懷抱遠志之人已盡數謝幕,而以江南士大夫為領導主體的政治集團:東林黨,宣告崛起。腹無才學,吹捧無度之輩主政,則徹底將明朝一步步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


錢品聚

張居正、海瑞、戚繼光、萬曆皇帝......這些在歷史課本中出現的角色,在《萬曆十五年》中一一出現,看這本書,就彷彿在親歷他們的處境、他們的苦惱,他們的夢想,他們的野心,他們的無奈......

  

  -----------------------------------------------------------------

  

  “司法制度極為簡單,缺乏判決爭端的根據。即使是技術上的問題送交御前請求決定,也要翻譯成為道德問題,以至善或極惡的名義作出斷語。”(《萬曆十五年》)

  

  不管判斷什麼,都可以以“道德”為武器,看不慣誰,罪名找不到好辦,從道德上出文章。

  

  還有很多都是瑣碎的事,張居正父親死了,可張居正是身居要職輔佐皇帝的重要任務,他應該不應該去辭官守孝?於是,儒家的一堆大道理就又來了,你應該這麼做你應該那麼做......

  

  形式高於一切、道德高於一切,道貌岸然的儒教建立起了一套完美的表面世界,同時大家在潛規則下繼續爾虞我詐貪汙受賄結黨私營,一套儒教理論,一套潛規則,兩者互不干涉的組成了這個封建王朝。

  

  魯迅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說的真好,魯迅就不信這套。“仁義道德”,哄小孩兒哪,你們不還該幹嘛幹嘛麼。

  

  可是,偏有人看不見潛規則,天真的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儒教理論所描述的那個樣子,比如海瑞。

  

  -----------------------------------------------------------------

  

  《萬曆十五年》中,寫海瑞那段很有意思。

  

  海瑞,清官,民眾心目中的英雄,政府的廉潔形象的“形象大使”。

  

  可是海瑞漠視潛規則,也是政府的眼中釘。

  

  政府又要表彰他,暗地裡又不希望出現這種人,對這種人,辭不得,留不得,真難辦,最後政府給海瑞安排了一個沒有實權的“高官”,希望讓他老老實實的作“形象大使”,偏偏海瑞擰,假裝辭職:這個官位的工作很簡單,可即使這樣,我也覺得很難完成,實在沒什麼能力,我辭職好了。實則要挾政府:你們敢辭我嗎?我是超級大清官,是你們的“形象大使”,你們把我辭了,輿論可對你們不利。不辭,就老老實實給我個有實權的位子。海瑞,你也夠精的啊。

  

  可是海瑞也只是這種小地方精明,他缺乏一種大範圍上的智慧,他看不到這個王朝的癥結所在。儒教統治的王朝,表面上奉行一套理論,實際操作執行另一套方法,可是海瑞看不到這點,他單純地希望將世界改造成像儒家表面的理論所宣傳的那個烏托邦世界,他無視潛規則,也要破除別人的潛規則,讓所有人尷尬,卻又不能說出口。

  

  海瑞死了,“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再也用不著去為這位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事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

  

  -----------------------------------------------------------------

  

  “訕君賣直”,是看這本書學到的一個詞。訕,沒查過詞典,估計是欺騙的意思,欺騙皇上,把正直當商品賣掉——故意作出一幅忠臣的樣子,力排眾議以死相諫,將自己的“正直”做一次賭博,做一次投資,失敗了,大不了被貶,大不了被殺;成功了,一代功臣,弄不好還來個萬古流芳。書裡寫的不是海瑞,以海瑞的品行不會幹這種事,但不能保證其他人不這麼做。

  

  訕君賣直......很有意思,以前從來沒想到過會有這種東西。學校的歷史教科書把每個人貼上了標籤,這個是忠臣、那個是奸臣......其實,誰也不是省油的燈啊


憤怒神仙

不得不說,在《人民的名義》裡,《萬曆十五年》還是超有存在感的。

說到《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1976年58歲的華裔美籍歷史學家黃仁宇用英文完成的《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中文書名為《萬曆十五年》。

眾所周知,發生於1619年即萬曆四十七年的遼東戰役,是關係明朝生死存亡的轉折點,而明軍的失利,其根子仍在其官僚制度。

過去關於明史的敘述,幾乎都有“稅重民窮”的說法,但是黃仁宇認為,“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情況,到明代到達了極點,而他寫作《萬曆十五年》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

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黃仁宇在第一章就說到,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只是這一年裡明朝廷上發生了若干歷史學家容易忽視的事件,而這些事件看來雖似末段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它們之間的關係因果,恰恰是歷史的重點。

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還只有二十四歲,但登上天子的寶座已經十五年。這一年陽曆七月,正當元輔的張居正去世五週年,申時行官居首輔已四年。建儲的問題在廷臣中引起了眾多的紛擾,發生了一連串使皇帝大為不快的問題。在萬曆統治早期,他求治心切,但後來他只能以縱情聲色和冷漠無情來反抗,最後走上了罷工的道路……

而1587年的內外形勢也並不平靜:楊應龍在西南叛變,哱拜在寧夏造反,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侵佔朝鮮,東北的努爾哈赤在白山黑水間發難。

萬曆十五年還有幾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辭世,都對歷史的大湖留下了漣漪。

十一月十三日,南京都察院右都督御史海瑞——一名極度嚴正的文官——在任所與世長辭。

十二月十二日,一代名將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死去。戚繼光作為一名天才將軍,曾使數量巨大但實際不堪一擊的軍隊恢復了元氣,獨立編撰了軍事操典,創制了新的戰鬥隊形和戰鬥技術,在抗擊沿海倭寇和北方蒙古人方便都取得了成功。但是隨著他的保護人首輔張居正的去世及其身後的失寵,戚繼光被降職,最終受到責難並被解職,在貧困交加中淒涼辭世。

將星西隕,明朝失去了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了一國國運的興衰,三十年後,明朝官兵和努爾哈赤的部隊交鋒,缺乏戚南塘將軍苦心孤詣的戰術和強調的組織紀律,結果寡不敵眾。之後八旗軍作為一股新生力量取代明朝,也只是遲早的問題了。

萬曆十五年,還是李贄剃度為僧的前一年,之後心學派與理學派之爭愈演愈烈。他作為一名想衝破當時社會制度卻無法找到出路的哲學家,對神聖的儒家經典發表了大量驚世駭俗之論,因其中包含有平等思想的跡象而受到後人的喜愛,但他最後也落得個悲劇的下場。

雖然對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裡已經批評得很透徹——道德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其不可以代替法律。他認為,明朝的特徵在於“依靠意識形態作為統治手段;意識形態充斥了帝國的各個方面,無論從強度還是廣度來說,都是空前未有的。但是他也常常提醒讀者:歷史學家檢討過去的錯誤,以作將來的警戒,但檢察中國的官僚制度,不是否認中國全部文化。

將這些和《人名的名義》結合起來看,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藝能八卦局



謝戲聊足球先生邀!

萬曆者,明神宗朱翊鈞之年號。原本這萬曆十五年與萬曆十四、十六年或者什麼年份並無兩樣,一如我們今天從公元二零一七年進入二零一八年,只是時間的推移。為什麼這個名詞或概念為人們熟知,並被央視重磅推出的大劇巜人民的名義》多次提及呢?主要是源於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史學名著巜萬曆十五年》這本書。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考入南開大學,抗戰爆發,輟學參軍,參與過遠征軍入印緬作戰,後赴美留學,師從余英時先生,獲密歇根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著有巜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著作,是有名的歷史學家,大名鼎鼎的明史專家,以倡導大歷史觀而為學界所推崇。所謂大歷史觀,學者們將其歸納為兩種,一種是以宏觀歷史之思維,從歷史的縱橫總體聯繫上把握微觀的歷史研究對象;另一種是強調從較長的時間段來觀察歷史,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這有點太專業、也太繞囗,同時也與黃仁宇先生以世界(西方)的眼光研究中國歷史有點偏移。我個人的看法是:以同時期世界為座標,以中國歷史為軸線,找出兩者的交匯點,即影響進而改變歷史進程的年份、人物和事件。這句話並非可有可無,也非本人賣弄,而是直接關乎著本題的答案。我午飯後翻箱倒櫥,也找不到精煉而通俗的解釋,找小丫幫忙網上搜索,對大歷史觀的解釋成百上千,全是學者博士的文論,長而且繁,更難懂,一籌莫展,站在書房望著窗外大雪出神,忽聽樓下嬉鬧聲,向下一看,一幫孩子在一尺多厚的雪中開出一道十字雙線,在冒雪遊戲,使我愚鈍的大腦有了一絲靈感,才想出這句自認還不錯的話。

言歸正傳,看看萬曆十五年大明王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令人失望的是,這一年並未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去世了,淸官海瑞歿了,年輕的努爾哈赤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哲學家李摯於上一年削髮為僧了,名相元輔張居正離世已五年了。與別的年份並無二致,那黃先生為什麼要寫十五年,而不寫十年十四年或別的年份呢,因為他是從和西方的對比中來看明朝。這一年,公元一五八七年爆發了西班牙對英國的海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這點後述。

真正有關係的恰恰是已死去五年的張居正和他生前推行的改革。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人(湖北江陵),明朝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朝內閣首輔,輔佐(實則主導)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中國兩千多年,大小朝代,宰相成百近千,但被後世稱為政治家的只有商鞅、管仲、諸葛亮、王猛、王安石和張居正六位,連蕭規曹隨協助劉邦開創大漢江山、出將入相的蕭何、曹參,輔佐李世民開創大唐貞觀之治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直言敢諫家喻戶曉的魏玄成也未能入選,足見其人的功績和貢獻。

明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有神童之稱,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登基後,張代高拱為首輔,時萬曆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需要說明的是,張進入中央政府高層時,正是痴迷道家和靑詞,一心修道煉丹的神經病嘉靖皇帝在位,他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追求長生不老上,只信任他認為無黨無派、對自己忠心不二的首輔嚴嵩,嚴嵩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大政客兼大貪官,後世人們形容大奸巨惡常用“高俅嚴嵩之類”,比喻小鬼獄卒則用“董超薛霸之流”,其影響可見一斑,不述。

有意思的是、這期間,張居正先是與次輔徐階、高拱聯手離間扳倒了嚴嵩,自已成為三宰輔之一,然後又聯合次輔高拱整跨首輔徐階,最後再利用李太后的信任和司禮太監馮保的支持逼走現任首輔高拱,自已由次輔而躍居首輔,大權獨攬。看到這裡、讀者會笑,我也忍俊不禁,看來這“神童”的名號絕非過譽和虛傳,不但學問一流,政治手腕也超群。不過張雖然在權力爭鬥中使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但這就是政治,我們不能站在今人的角度求全責備,明朝三百年間,所有高級官員都必須有宦官的支持,無論其動機是為了個人榮華富貴,還是為實現政治抱負,仰或二者兼具,但張居正絕對是抱負遠大於個人榮華的。極個別官員與宦官對抗,不是死於詔獄,就是死於流放。

在任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經濟上實行了“一條鞭法”,使庫銀積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將領,平定了北部及西南邊患;吏治上實行了“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員,使政體為之肅然。使黨爭不斷、財政吃緊,吏治腐敗、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一度出現了生機勃勃的“中興”氣象。

同時張還兼幼年皇帝的家庭教師,李太后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一代英主,對其管束極嚴厲,與李太后關係密切,且風傳有私情的張居正自然對其教育的方式也很嚴格苛刻,完全象望子成龍的老父對兒子。引起了貪玩小皇帝內心的極度不滿和抵制,因其年小、暫時無法親政而隠忍。張居正推行新政,觸及許多人的利益,加之平日行事專斷拔扈,樹敵過多,張居正一死,立刻遭到朱翊鈞的報復和政敵的揭發圍攻,朝庭宣佈張的罪狀,下令抄沒其家產,更髮指者掘墳曝屍。其老家的地方官員在諂媚奉承張宰相之家十餘年後,為了表示對新當權派的忠貞和對“罪犯”的深惡痛決,還未接到正式命令,一聽風聲,便派兵把張家老宅團團圍住,戶門加鎖,禁止出入,等朝庭的查抄大臣到達時已有十餘人活活餓死。這就是改革者及家人的下場。至於查抄的銀兩,有說過百萬的、有說幾十萬的,當今學者,電視新秀酈波教授則認為只有區區幾萬兩,相較於同期其它官員,是絕對的清官。到底如何,我無從判斷,也無需細究,因為這是細枝末節,無關本題。

張居正的失敗是註定的、當時的社會背景及朝庭掌權的絕大多數都反對,無論閹黨餘孽,還是被後世文人吹上天的東林黨繼承者的清流。張一死,張提拔的官員紛紛被免被貶,反對派秉政,生前推行的新政相繼廢除,十年成果化為烏有。一切恢復原樣,黃河氾濫無人治,戚繼光被逐後於萬曆十五年去世,邊防軍腐敗如故,守舊的士大夫,宦官,鄉紳一個個額手稱慶。

至萬曆十五年,十年新政積累的庫銀消耗一空,只好加大橫徵暴斂,致民生凋蔽,盜匪四起,邊患重重,更可怕的是努爾哈赤不知不覺崛起於東北。這一切上至皇帝,下至大臣,未引起一人重視。皇帝耽於享樂,大臣陷於黨爭,一個個醉生夢死。帝國的車輪一步步向懸崖接近,直至崇禎帝自縊煤山。這倒也罷了。

關健是廢棄張居正的改革,失掉了歷史給予中華民族自我革新的最後一絲機遇,中斷了晚明商業社會的興起和資本主義的萌芽,錯過了由農耕社會進入工業社會與世界同步的機會。開始了三百年的淸王朝僵化封閉統治,最終使中國大大落後於西方,遭受近代百年屈辱。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萬曆十五年西方發生了什麼。這一年,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伐英國,反被英國海軍打的全軍覆沒。這得益於英國內政的改良和變革。戰勝西班牙,奠定英國海上覇權,發展資本主義,接看工業革命、民主憲政、文藝復興等等,使之一躍而成為世界老大、經濟中心,開始了殖民世界的步伐,最終成為日不落帝國,領導世界數百年。

一個國家的體制僵化、發展停滯,缺乏活力,必須改革。成功則興旺發達,不徹底則江河日下,不改革或失敗則墜入深淵。

風起於青萍之末.......

這正是黃仁宇先生寫《萬曆十五年》的動機和初衷,也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多次提及的原因之所在。

因手寫,不熟練、難操作,有些該打引號的名詞未打,也有許多手誤,無時間重看,望諸位讀者諒解。我不知這一文可得幾毛錢,反正我是為寫這。抽了十支菸,價值二十幾元的。


武丁仗劍決雲霓

萬曆十五年,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張居正死了。張居正主導的改革全部被廢除了,本來已經中興的明朝,再次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幾年後,東北的一個小部落崛起了,不服遼東的管轄,並逐步壯大,後來幾年為了剿滅部落。朝廷的大臣們發動了薩爾滸之戰,這一次戰役,明朝內部為了自己的利益,把12萬大軍分成了4路,結果,慘敗而歸。這個部落的首領叫努爾哈赤,是清朝的祖先。

萬曆十五年,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廢止了張居正的改革。被利益集團把持了朝廷的明朝,回到了走向衰敗的老路上。而此時歐洲正在開啟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的種子也在悄悄發芽。而明朝的東林黨大臣們,卻把張居正苦心經營的煥發生機的明朝,重新拉回了老路上。

東林黨大臣們形成的利益集團,官員背後的商業利益集團,權利和金錢的交易比比皆是。以至於當張居正推行徵收工商稅——2%都不到的工商稅的時候。整個東林黨大臣們都在反對,他們反對張居正的改革不是因為改革不好,而是因為改革對國家百姓有好處,但是卻讓他們不能夠腐敗了。

於是,在萬曆十五年的時候,張居正剛剛去世的一年,東林黨的大臣們就立刻上書萬曆皇帝廢除張居正的改革。當然他們也陷害了張居正的家人,以至於這個帝師的大兒子上吊自殺,太后干預才算作罷。

一個帝國的轉折點,在改革開始的時候,剛剛成功的時候,既得利益集團綁架這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一起把這改革扼殺了,所以,幾十年後,農民起義軍在李自成的帶領下開進了北京城,然後清軍入關。


嘟嘟讀讀

作者黃仁宇先生由於為了寫一個論文從此結緣於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讓讀者對歷史長勝了濃厚的興趣。在書中看到了一位皇帝的無奈,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

而讀到張居正,更是感到了世態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後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清算張居正的行動中,凡是和他有關的人都受到牽連,不是流放邊關就是把官回鄉

戚繼光是一個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脫歷史的慣性發展,它便是犧牲品。戚繼光和張居正一樣是很有作為的,戚繼光發明的戰法確實令人驚歎,這讓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發明了各兵種協同作戰,並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將軍炮,在當時也有一定的應用,但是他們哪裡知道,西方國家已經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這一年正值西歐歷史上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

 海瑞,清官,民眾心目中的英雄,政府的廉潔形象的“形象大使”。 可是海瑞漠視潛規則,也是政府的眼中釘。

所謂的歷史人物,彷彿三流電視劇或三流動畫片,人物都是被固定下來並誇張處理,忠、奸、善、惡、智、愚、清、濁......

不管判斷什麼,都可以以“道德”為武器,看不慣誰,罪名找不到好辦,從道德上出文章。 形式高於一切、道德高於一切,道貌岸然的儒教建立起了一套完美的表面世界,同時大家在潛規則下繼續爾虞我詐貪汙受賄結黨私營,一套儒教理論,一套潛規則,兩者互不干涉的組成了這個封建王朝。

這也從一個側面再次證實了:落後就要捱打的真理。中國的封建社會歷來以道德代替法律。

直至文章結尾“1587年 無關緊要的一年。


夏商周秦漢

《萬曆十五年》的開篇這樣寫道:

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但結尾卻如此: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紀錄。

萬曆十五年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年,但黃仁宇老先生卻暗喻一個“黑洞”,依舊祥和的太平盛世的背後,可能整個體系早已病入膏肓,無力迴天。

《萬曆十五年》詮釋著一個道理“未戰先敗”。

從萬曆十五年開始,明神宗開始怠政,逐漸沉湎於酒色中,後來爆發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朝廷里黨派林立,黨爭不斷,即“東林黨爭”,明神宗疲倦其中,索性不上朝,即演變成後來的:

“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由此可見,萬曆十五年是張居正改革後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看似影響不大,卻意味深遠。這一年豐臣秀吉即將統一日本,為後面的侵朝拉開序幕,雖然後來明朝與朝鮮聯合抗擊,日本侵朝失敗,但明朝也損失大量國力。

外患暫無,內憂頻起,萬曆十五年,努爾哈赤在東北已經崛起,為後來統一女真打下基石,也為明朝的滅亡埋下禍根。


五味社

對於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的評價,五花八門,褒貶不一。

黃仁宇力圖使歷史專題的研究大眾化,因而採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其中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


歷史走到明朝,中央集權達到頂峰,閣臣取代相職。至萬曆繼位,文官集團已日趨穩固,形成一套專門的做事習慣,立圖維持穩定,避免革新。重文輕武,官僚制度腐朽,官員薪奉微薄,貪汙賄賂成風,以道德行法律之職。財政混亂,民賦山重。

制度已經阻礙了時代的發展,又無力改革。而放眼世界,尤其是歐洲諸國,西班牙和葡萄牙迅速崛起,其他國家也分分效仿,與固步自封的明王朝形成對比。

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我國的朝廷上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從上學接觸歷史書開始,我們看到的歷史書都是刻板無趣,四平八穩,毫無感情的平鋪直敘,很容易讓人放棄去讀。黃仁宇無疑走了一條不同的路,他選取了歷史中的一個節點,1587年,而展開敘述,前後追索五百年,著眼於看似微不足道實際牽扯甚廣的小事件,放在大環境下分析事件的前因後果。

既然登上皇帝的寶座,他就必須對各種禮儀照章辦理。

在作者看來,皇帝的職位是一種應社會需要而產生的產物,而皇帝又是有血有肉的個人,所以必然產生衝突,萬曆皇帝長達三十年的倦政就與此有關。

在作者筆下,我們將自己帶入,很容易就理解了萬曆皇帝倦政的原因。比如他初等帝位,勤勉而節儉,他熟知自己的職責,也樂意為天下人做表率。首輔張居正是他的老師,更時時提點他,然而等到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時,他才知道自己的老師如此富裕,生活如此奢靡,排場如此浩大,而做為皇帝的自己表面擁有全天下實際上可自我支配的很少很少,這深深地打擊了他。

比如他的家務事卻由不得自己說了算,立哪個兒子為太子完全不由自己做主,文官集團要的是一個沒有獨立思想的高高在上的具有宗教崇拜的工具,所有的事都照章辦事,儒家思想指導一切。



萬曆不具備堅強的意志,無法和文官集團相抗衡,於是選擇倦政。

作者的敘述似乎合情合理,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這恐怕還得要去讀一讀正統的專門研究明史的歷史書籍。

為什麼張居正這樣令人痛恨?原因在於他把所有的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並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貶黜,因此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

張居正是萬曆時代一個繞不過去的傳奇人物,他歷行改革,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然他鐵面無情,又獨斷專行,且身邊不免阿諛奉承之輩極盡賄賂專權之能事,為他死後身敗名裂埋下伏筆。他生前位高權重,聖眷優渥,死後家產盡抄,爵封皆奪,禍連八旬老母,罪及子孫。

在作者看來,究其原因,是因為張居正忽略了文官集團的陰和陽,而放任自己的陰。

他太過鐵面無情,即便是萬曆皇帝,太后的父親也都不能例外。人人都要按照他的規章制度做事,如果有人可以例外,這個人就是他自己。然而從古至今,官員都是陰陽結合體,既有為國家效力的政治理想,又有滿足自我需求的私慾。他一味要求官員報效朝廷,卻忽略他們的個人要求。更重要的是他毫無顧忌的滿足自己的私慾。這讓文官們恨上了他,所以才有了死後的清算。

那麼,在張居正死後清算這件事上,有沒有萬曆皇帝的身影呢?作者看來似乎和萬曆沒有關係,並且萬曆是很震驚的,但萬曆雖然懦弱,並不乏聰明和政治敏感。所以萬曆在張居正生前不可能沒有忌憚他的心,甚或動了殺心。



張居正之後,申時行被推上了首輔之位,前有張居正的前車之鑑,申時行走的如履薄冰,他深諳為官之道,圓滑持重,迂迴妥協,調劑折衷,善於充當和事佬,能夠顧及文官集團的陰陽面,在執政初期,尚能得到文官的認可,時間一長,尤其是國本一事讓他走到了文官集團的對立面。最終辭去首輔之職。

而我們的清官海瑞,則完全摒棄了文官的陰,一心追求為國為民的陽,觸怒了文官集團的利益,處處遭到排擠。

抗倭英雄戚繼光一心提高國家的軍事力量,他不同於一般的武將受到文官集團的抵制,他也懂得文官集團的陰陽面,得到張居正的支持,然而張居正死後,他還是免不了遭到排擠。

在作者看來,帝國居於首位的是文官集團,任何試圖和文官集團抗衡的個人都會失敗。而發展到這個階段的文官集團制度僵化而腐朽,組織已經阻礙了時代的發展,在這種境況下,不久的未來,帝國的坍塌也就順理成章了。

很顯然,作者弱化了這幾個人物的功績,對於他們失敗的原因也並沒有解釋的很清楚,所以這並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歷史書,而更傾向於是一本寫固有制度下的為官之道的書,這增加了此書的現實意義,對組織,企業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蕭曉四姑娘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大明朝這部國家機器行駛到1566年,官員們因循懈怠,吏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可以說內部矛盾重重!隆慶皇帝繼位後,任用高拱,張居正等人,推行改革,萬曆繼位後,由內閣首輔張居正輔佐,繼續推行改革,實行一條鞭法,納銀代役等措施,王朝一度有了好轉!然而,萬曆十年(1582)的時候,張居正逝世了,逝世後的幾個月,朝堂上開始了對張居正的反攻倒算(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南京師範大學酈波《風雨張居正》《明朝那些事》等通俗讀物裡都有相關內容及作者的認知),這裡就不過多論述。說這些,我個人認為,不能孤立的看待某一歷史時間,需要聯繫前前後後的一些事件,然後去看待!

1587年,我最初接觸這裡面的知識是《明朝那些事》,所以,受這本書的影響還比較大!萬曆十五年,海瑞死了,戚繼光死了,萬曆皇帝這一年開始不上朝了!還有倭奴豐臣秀吉開始蹦跳了。世界歷史上,1587年,英國和西班牙的矛盾日益激化,1588年,英西海戰,無敵艦隊全軍覆沒,“大英帝國”從那一刻開始傲視環球達三百多年!《人民的名義》裡,高小鳳說:“高書記,你不覺得有明一代的臣子都很強勢嗎”高育良:“那皇帝也不弱啊”高小鳳:“我覺得《萬曆十五年》把整個明朝的歷史都寫清楚了”(原話記得不太清楚)“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只有一個人可以呼風喚雨,那就是皇上”無論徐階,高拱,張居正,還是海瑞,還是馮保這些人,皇帝要辦他們,也就是一句話的事,高育良這個時候,因為弟子祁同偉和其它的一些事情,已經為自己種下了苦果!中央加大力度反腐,好比“皇帝”,他高育良在強大,也鬥不過“皇帝”啊!

個人認為,萬曆十五年,那一刻開始,中國和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了!西方的帝國正在崛起,東方的帝國開始沉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