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爲什麼這麼火?

皮一下很開心表情包


之前國內研究明史的不多,民間的就更少了,這些年通過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科普書籍吧,民間有了有了一些研究明史的人。而研究明史來說,黃仁宇的萬曆15年是一本水平還算可以的書。國外當然有很多水平很高的書籍,但是在國內來說,黃仁宇的這本書是很不錯了,黃仁宇先生的水平在國內也是很高的。所以在國內要研究明史或者是想看一看跟明朝相關的事情,萬曆15年是很值得推薦。那樣大部頭的書,我是沒有什麼興趣,估計以後也不會看,但是鼓勵那些對明朝的歷史感興趣的人看一看,看了之後,你有可能會發現一個跟自己想象不太一樣的明朝。明代的萬曆之治是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治理的最後一個高峰,後面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超過它的水平。萬曆時期輕徭薄賦,經濟發達,文化來說也非常昌盛,誕生了很多的小說文學。


帝國曆史觀察者


火起來的是《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而不是萬曆十五這一年。

萬曆十五年實在是不溫不火的一年,唯一的例外是萬曆皇帝罷工了,原因是與自己的臣屬們就立儲的問題槓上了,也許是年輕的皇帝打算以自己的青春耗死那些暮氣沉沉的反對派官員,畢竟皇帝才只有24歲,朝堂上的官員們個個老氣橫秋,看起來大都沒多少時日了,所以才用上了罷工這麼一招,但事與願違,結果卻是官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反對的力量似乎是鐵板一塊永遠焊接在了朝堂上,這一槓整整槓了三十三年,反倒是把皇帝自己給耗死了,朝堂上的那個無形力量始終不見有任何鬆動。除此而外,一切還都是按部就班的老樣子,並沒有特別的燃點在過了四百多年後突然間火起來的道理。

但公元1587年卻對世界而言有著別樣的意義,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兩個海上帝國西班牙和英國正在摩拳擦掌,一心籌劃著一場置對方於死地的大海戰,卻在有意無意當中播下了帝國主義的種子,制度創新和技術革命正在悄然登上世界歷史的航輪。這一微妙的變化,萬曆皇帝以及他所領導的大明王朝並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地球另一端的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海戰,絲毫也沒有攪動萬曆與他的臣子們繼續對峙的冷戰僵局,當然與《萬曆十五年》的火爆更沒有任何聯繫。



看待歷史的眼界,體現出一個人思想的深度。

《萬曆十五年》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學術代表作。作者截取萬曆十五年這樣一個極為平淡的年份,卻恰好是西方帝國開始崛起的歷史時段,用不經意的筆觸反襯出中國封建王朝的日益沒落,不僅在學術研究上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視角,而且這部著作的英文版發表於1979年這樣的一個特殊時刻,對剛剛步入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文版在1982年面世後,雖然在小圈子內反響熱烈,但對社會大眾影響力有限。

本來這是一本學術著作,雖然有著近乎文學作品般的文筆,但仍然不失學術研究的枯燥,正常情況下很難受到大眾的熱捧,但2017年隨著一部叫《人民的名義》電視劇的熱播,意外地帶紅了《萬曆十五年》,使這本學術著作成為中國內地家喻戶曉的暢銷書。從劇情上來說,《萬曆十五年》在電視劇中露面的機會並不搶眼,大致是一位相當於政治家級別的現代官員,因喜歡明史,尤其是《萬曆十五年》,落入了別人精心設計的美人計彀裡,諷刺的是身邊朝夕相處的妻子是實打實的明史專家,官員卻捨近求遠地喜歡上了一個臨時美容包裝過的學術範兒美女,不知道這位官員喜歡的是歷史還是美女,或者是真懂歷史還是更懂美女,總有一種很怪異的感覺,頗有戲劇性。按說這樣的劇情設計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巧合的是劇情中官場的某些場景似乎是《萬曆十五年》的翻版,顯然是編劇刻意的安排,這一異曲同工之妙的巧合應該是全劇的腦洞焦點,從而表現出不一般的味道,這才是讓《萬曆十五年》一炮而紅的真正原因。



中國歷史走到大明王朝的萬曆年間,社會各個方面都已經顯示出衰敗的跡象,很多中國本土的史學家,把大明王朝的衰落歸咎於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其實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真正的根源還在於維繫封建帝制的文化已經走到了盡頭,以德為本確立起來的強大的文官體制足可以綁架任何社會力量,即便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也不能倖免,“政令不出紫禁城”其實很早就上演了。

萬曆皇帝雖然很聰慧,也遇上了一個很偉大的改革家老師張居正,但這位老師只給他按部就班地傳授了仁君之道,卻嚴格限制他擁有任何企圖改革的政治思維,這並非老師不稱職,而是老師本身就是一個傳統的守舊者,雖然以改革家身份一度挽回了大明王朝衰敗的速度,但骨子裡仍然是一個守舊的人,改革只是其政治生命中的“術”,絕不是“道”,所以他不屑於讓自己的學生學習本末倒置的東西。


悲劇恰恰就源於此,僅僅維持了十年的改革局面,隨著張居正的去世,隨之變成了朝廷政局中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力量牟利的工具,年輕皇帝心目中偶像一樣的存在,也在朝堂上雪片般飛來的文字構陷中轟然倒塌,隨之垮掉的還有年輕皇帝自幼建立的政治信仰,只擁有仁君之道的皇帝雖然位高權重,卻很難“以道馭下”,因為他的“道”恰恰就是鉗箍他的繩索,朝堂上下的每一個人手裡都攥著一個繩頭,他越動身上的束縛就越緊,最終硬生生將皇帝變成了蠶蛹,年輕的皇帝雖然生活溫暖,卻已經毫無作為了,立儲爭議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毀掉萬曆皇帝政治理想的就是崇拜偶像的垮塌,這不僅是皇帝的悲哀,也是改革家張居正的悲哀!

但《萬曆十五年》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一點啟示,而是更深層次的現實思考。張居正的改革只是局部的政治變革,談不上有多徹底,個人獨裁專斷也好,操之過急也罷,思想解放缺位的所謂改革,只能是政治家個人的政績工程,上升不到國家政治的層面,改革在失去社會整體力量支撐的情況下,往往都很短命。而《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涉及到的幾個人物的最終命運,就很典型地演繹出了社會變革中,個人的單打獨鬥是如何演變成悲情的個人英雄主義的,除了張居正這樣的短命改革家之外,還有清官海瑞,抬著棺材冒死直諫,時代的侷限性使海瑞這樣的能臣幹吏也只能以道德標準潔身自好;軍事家戚繼光建立的戚家軍,雖然戰力強大,也只是自生自滅的私家軍,不是國家的國防力量,個人再能幹也只是盡人事;思想家李贄,也只能侷限於傳統體制上的批判,卻拿不出任何建設性的創新,根本原因就在於人人頭上套著一個用傳統道德文化包裝起來的緊箍咒,對國家命運的改變十分有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改革是沒有止境的,任何一種文化,一旦陷入靜止狀態,就必然面臨著僵化的老路,潛規則或者是被潛規則就會大行其道,從而出現大量張居正之後接任首輔的申時行這樣的調和派,所圖的不過是官場的生存之道,頭頂著道德君子的光環卻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使整個社會被罩在潛規則的蛛網裡進退不得,也許這才是《萬曆十五年》出現在電視劇中的深層次含義吧,因為這部學術著作說出了很多現實中不便說出的話!


龍支子


題主這個問題完全在這部書的序裡,萬曆十五年火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作者闡述了明朝敗壞的根源。

而是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刨析歷史:並非從人物上分析,而是對整個系統做分析。讓我們不再僅僅著眼於具體的人和事,而是從全局著眼。

我們以前分析歷史都是針對某個事件的來分析它造成的影響,我們看到了結果,也看到了結果帶來的影響。卻從沒有關注這個事件的發生其起源在哪裡。

政治

例如以往我們分析農民起義的過程是這樣的:農民起義=>農民貧困=>稅負過重=>減輕賦稅。怎麼樣看著是不是很完美,我們以往也都是這麼看歷史的。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作者舉了例子,大明稅負最重的南直隸蘇州府約佔20%,又有輕重不同,各府縣都在10%以下。然而最終起義的地方都是稅負非常低的地方。


而同時期的日本,佔到了50%,英國一個只有大明三十分之一的國家,財政收入達到700萬英鎊,摺合白銀2000萬兩,居然和大明相當。可見其稅賦要比大明高的多。所以作者認為根源並非在稅負,而是大明的系統已經僵化,阻礙了生產力了的發展,同時這種系統又鼓勵大小地主和官僚額外加徵。具體分析諸位可以看書瞭解。

經濟

中國幅員廣大,情形複雜。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著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這種情形在世界實屬罕見,在明朝已經達到了巔峰。

歷史

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正是大明的締造者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親自指示讓人民納稅實物不入庫,直接供應給軍士的家庭。


軍士則不再發給軍餉,並規定先在應天府抽派若干稅民,和金吾衛的五千軍士對口。這種稅負脫離實際,所以並沒有施行下去。但是其造成的影響卻貫穿整個大明。這種方式嚴重阻礙了大明商業的發展,這也是中國曆代以來重農抑商的惡果。

所以這部書的最重要的意義並非是為我們揭開大明滅亡的根源,而是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看歷史的方式。


漁耕樵讀


萬曆十五年非常平凡,火的是《萬曆十五年》這本書,這本書是怎麼火的?是《人民的名義》火了之後,它才火的。

《人民的名義》要借古喻今,其中的角色幾乎都可以在萬曆十五年的官場找到對應的官員,高玉良像張居正,孫連成像海瑞,季昌明像和稀泥的申時行,李達康和戚繼光差不多,毛病都挺多等等。



《人民的名義》是要拿《萬曆十五年》的觀點說事兒。像海瑞那樣不接地氣的清官,這樣的道德典型只能是排位,看起來神聖,實際毫無用處,像申時行那樣和稀泥的更沒用,真正有用的是像張居正那樣能讓國家百姓得到好處的人,是像戚繼光那樣能保國家平安的人,儘管他們身上有很多毛病。

《萬曆十五年》還提出一個觀點,道德沒有約束力,當一個社會被道德綁架禁錮,這個社會將不再發展,就像萬曆十五年之後的明朝,不打破禁錮,必將走向滅亡。

本書的衝擊力就在於,他把百姓崇拜了上千年的海瑞拉下神壇,廓清了只有為國為民做出貢獻的人,才是社會應該宣揚的對象。就像李世民一樣,雖然殺死了自己的兄弟,但他為國人帶來了福祉,為華夏帶來輝煌,這才我們要宣揚的。

我們不是不要道德,但道德是輔助,決不是主旨。主旨是國家民族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

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豫有得


首先,這本書告訴我們,中國官場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大臣,那麼,就要從他的羽翼開始,一點點從外圍到內在肅清,再到大臣本人。這個方法對企業,或者現在的人們都值得借鑑。

其次,這本書剖析了君臣權利的制衡。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平衡關係,從社會到自然界都是如此,失去平衡就失去制約,就會亂套。這裡包含了哲學思想。

最後,這本書揭示了大明王朝衰落的根源。亂自內始,官僚階層內部出現了問題,依靠它而存在的王朝還能存在多久?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有人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雖然是一本歷史書,但每一個領域都能從中發現它的價值,都能得到思考。這就是它火的最大因素。


讀史坊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如果從名字上看,好像講的是在說明萬曆十五年事情,就如同它的開場白一樣平淡無奇:“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非常平淡的一年吧。



而黃仁宇先生卻剪輯了這沒有任何突發事件的一年,通過六個人物,七篇文章為我們展現了明帝國真實的運作面貌。以他強調的大歷史觀,告訴我們這種“以道德代替法律”,就會有“數目字的手段”,從而使這個帝國處於“混沌狀態”。就是說這種以道德仁義治國的方針將會行至末路,已經無可避免地走向腐敗衰落,這也導致由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

正是如此,這六個人物,不管是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還是李贄沒有一個是功德圓滿的。他們的個人理想、價值被社會現實擊得粉碎,他們人生軌跡註定會湮滅。因為帝國運行的軌道徹底僵化,在道德的外衣下帝國已經流淌腐敗的血液。所以黃仁宇先生才說:“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替代法律,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這可以說是封建社會“人治”的弊端吧。

至於它為什麼這麼火,我覺得它另闢蹊徑,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了明帝國甚至是封建王朝衰敗崩潰的原因。而且不像一些專業的歷史著作,它通俗易懂,歷史小白就能讀懂。但我建議還是要了解一些明朝歷史,尤其是那個時代的大背景。嗯,入門的就讀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當然還可以讀吳思的《潛規則》,它表達的更徹底。

我是歷史拾辰,希望我們可以一起探討古今,鑑往知來。記得關注哦!


歷史拾辰


縱觀歷史,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下:

歷史背景

1587年的時候,24歲的萬曆皇帝登基的第15個年頭,元輔張居正去世的第5年,首輔申時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督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罷官在家,一代名將戚繼光這一年剛好去世,哲學家李執削髮為僧的前一年,也是在這一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徵英吉利海峽,揭開世界歷史的新一頁。

政治背景

萬曆明朝時期,皇帝開始不上朝了,這一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地區崛起了,建皇宮,實行仁政,立法制,但大明朝廷卻還沒注意,這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泱泱大國明朝走向崩潰的前兆;

經濟背景

明朝還是以中小地主以及自耕為農為主的小農經濟為立國基礎,在這種經濟體制下,整個明朝的宗旨還是在於大批的人民老百姓不為饑荒所窘迫,勉強維持溫飽的低標準下維持的治理,交通落後,通訊落後,財政稅收也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國家難以有效的經濟管理。

在這個時間歐洲國家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開始出現,歐洲像英國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開始崛起,加速了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這樣的一系列的背景下,封建時期的我國開始走下坡路了,歐洲一些強國開始崛起了,這個也是影響我國出現在近現代歷史中被動挨打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時間節點。


呱聊


按照明史神宗本紀記載,其實萬曆十五年沒發啥大事。


萬曆十五年(1587)春正月初三,分發國庫所藏的金帛以賑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各地宗室。


三月二十六日,乞慶哈之子扯力克世襲順義王之封號。


夏四月,京師大旱,瘟疫流行。


六月初十,禁令廷臣奢侈。當月,京師連降大雨,朝廷賑濟撫卹貧民百姓。


秋七月,江北發生蝗災,江南發生水災,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又發生旱災,黃河也在開封決口,朝廷分別給予減免賦稅和賑濟。


八月初三,朱翊鈞以頻繁發生災害為由,命各撫、按官員力懲貪官,清理冤案,減免賦稅,賑濟撫卹百姓。


九月初一,應有日食,但因陰雲遮掩而不能看見。初三,中止行刑。


冬十月初五,大學士申時行奏請皇帝批示轉發留在宮禁中的各種奏章。


十一月初三,鄖陽發生士卒喧亂,巡撫都御史李材被撤職。這一年,有哈密、琉球、烏斯藏前來朝貢。


集賢院居士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之所以火,是因為一來通俗,二來觀念新穎。

至於萬曆十五年那年,可以理解成明朝開始衰落,當然我說的衰落,參照物是對比當時的西方國家——西方國家在文藝復興以後,開始大航海,逐漸處於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夜(事實上,就在中國明朝滅亡的前後,英國資產階級爆發,只不過,中國明朝結束以後,新的王朝清朝延續了明朝的一切制度,而英國則在之後,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關係)。

所以說,你可以把萬曆十五年,理解成一個轉折點。


辰州觀海


《萬曆十五年》寫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一種煥然一新的寫法,震撼了人們的視野,在當時,流傳甚廣,備受推崇。溫情脈脈的類經濟史描述寫法,猶如一陣春風。

在過了二三十年之後,那個時代青年的讀者,已經成為了我們社會的中流砥柱,成為了現今最活躍的主流社會階層人士。所以萬曆15年在如今特別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