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庶人到帝王,除了劉邦朱元璋,他才是鼻祖

從庶人到帝王,除了劉邦朱元璋,他才是鼻祖


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就是《尚書》。它記載了我國上古時期及最早的三個王朝夏、商、周的最高統治者在政治活動中所形成的一些誥語、誓詞、談話記錄等。現摘其幾篇分享與大家。

從庶人到帝王,除了劉邦朱元璋,他才是鼻祖

堯怎麼就選了舜作接班人

堯治理政事、安撫百姓方面做得很好。他說:“誰能做到政事興盛的,就提拔重用他。”大臣放齊說:“您的兒子丹朱開通明達,可以任用。”堯說:“唉,他缺乏德行,心地又狠,這怎麼能行?”接著,堯又問:“誰可以擔任我的職位呢?”大臣礶(cī)兜說:“噢!共工吧,他能聚集眾力成就事功。”堯又嘆道:“他就會講好話,行為也很怪誕,表面上恭恭敬敬的,其實很輕慢,根本就不信天命。”

堯對大臣們說:“哎,洶湧的洪水造成的破壞太大了,誰能治得了洪水呢?”大臣都推薦鯀(ɡǔn),堯說他這人脾氣忿戾,常逆天行事,也會傷害到自己的同族中人。大臣還是建議給他次機會,堯也答應了。可一晃九年過去了,毫無成效。

從庶人到帝王,除了劉邦朱元璋,他才是鼻祖

堯對群臣說:“我在位七十年了,四嶽(原是古代叢山,這裡理解為官名、官職),你們過去事情辦得不錯,就有你們來接替我的位子吧。四嶽以自己德性淺薄為由拒絕了。堯又讓他們推薦,他們對堯說:“民間有一個叫舜的單身漢子,算得上一個人才。他的父親、繼母對他很不好,但他仍然以德報怨,最終感化他們使得全家和諧,家庭興旺,家人的品行也有了提高。”

堯就對舜考察了整整三年,包括許配自己的兩個女兒查驗舜修身齊家的本事;考驗舜對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這五種倫常禮教的施行進展情況;還有政務處理能力以及又通過讓他會面各國諸侯來評判他的表現等等。最終,舜成績合格,堯放心地將位傳給了他。

盤庚恩威並施,強推自己的遷都計劃

商代第二十任國君盤庚,做了從曲阜遷都安陽的決策之後,遇到了各方的重重阻力,來看下當時他是如何應對的:

從庶人到帝王,除了劉邦朱元璋,他才是鼻祖

盤庚召集了那些反對遷都的臣民來到王庭,準備開會。盤庚說:“你們要好好聽講話,在過去,我們的先王沒有虧大傢伙,現在也不會。過去遭遇上天降災時,先王並沒有留戀他們親手建造的宗廟都邑,總能根據大傢伙的利益進行遷徙。現在我帶領大家遷都,同樣是為了保護大家、讓大家生活更好,可不要理解成了是為了懲罰有罪的人,才這樣做的。而且遷都更是符合整體利益、滿足了大多數人心願的。

現在我要把你們遷過去,使我們國家更安定。你們不理解我的苦衷也就算了,怎麼還能糊塗地驚慌害怕呢?不要以自己的私心來改變我的決定了。這只不過是自取窮困,自取煩惱,想想看,這就像我趕你們上船,上去之後不用動到目的地之後就好了,更不要有會淹死之類的多餘考慮。

你們呀,不知道作長久打算,就知道得過且過,一天天的混日子,這樣子連上天都不會給你們活路。

……

哎,直接給你們說吧,我這個遷都的決策無論如何是不會改變的。你們應該為我分憂啊,應該把自己的心態擺正,與我同心同德。實在有人不願意執行這個決策那也別怪我翻臉不認人了。

去吧,到那了好好幹,大家共同建立一個永遠美好、幸福的新家園。

周公警惕後人萬不可貪圖安逸

周公說:“啊!做君主的一開始就不要想著貪圖安逸!如果他們在當上君主之前就知道了耕種和收穫的艱難,那麼他們再去享受安逸生活的時候,才會明白百姓們的疾苦。

從庶人到帝王,除了劉邦朱元璋,他才是鼻祖

又何止是君王呢,據觀察,當平民百姓在農事上揮汗如雨地勞作時,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兒子並不能理解農事的艱辛,因為自己已經習慣於享樂、任性。時間久了,父母就過去說他幾句,他竟還愣愣地輕侮父母說:“老人家懂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